【2023高考倒计时198天】越努力,越幸运!

  原标题:【2023高考倒计时198天】越努力,越幸运!

  2023高考倒计时198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见到这个普通的误解,曾郑重地申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论礼乐,并不沾着迹象,而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礼乐的精神是什么呢?统观《乐记》的几段话,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和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礼不可以无乐,犹如人体躯壳不可无灵魂,艺术形式不可无实质。

  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乐与礼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孔子说得很明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就其诚于中者说,仁是乐,就其形于外者说,仁是礼。所以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不可偏废。

  礼乐相遇相应,亦相友相成。就这两种看法说,礼乐都不能相离。“乐胜则流,礼胜则离”,“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素,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偏”,《礼记》一再警戒人只顾一端的危险。一个理想的人,或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才算完美。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材料二: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治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夏商周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壁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治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认为,礼不是客套的仪式,乐不是管弦歌唱,礼乐不是具体的事物和行为,而是抽象的精神。

  B .一首乐调由许多不同的声音配合起来,如果配合没有条理秩序,这首乐调就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乐中有礼,指乐的精神要通过礼的条理秩序来实现;礼中有乐,指礼的条理秩序要能表现乐的精神。

  D .“生生而条理”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把这种宇宙观融入和运用到生活中,便成就了诗书礼乐文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是融贯的系统,人格是完美的有机体,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条理秩序的人,到达胜境。

  B .三代成为礼器和至宝的玉器和铜器,体现了古人希望在美的形式中,表征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文化意识。

  C .从“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可知,古人制作鼎不是为了烹煮食物,而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爱及天人合-一的思考。

  D .两则材料的礼乐观有显著差异,论证的侧重点也不同,材料一侧重礼乐对教化的作用,材料二则侧重对生活的作用。

  3 .下列对“礼”“乐”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一的“礼”“乐”的精神的一项是()

  A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 .夫乐,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

  C .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

  D .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案及解析

  1.A

  2 .B

  3 .B

  4 .材料二首先提出礼乐根源于天地大道(或礼乐反映天地大道)的观点。然后用举例论证的方式,通过三代的礼器乐器等阐释礼乐表现(反映)天地大道的观点。最后,指出礼与乐的关系,总结礼乐反映着天地大道的观点。

  【解析】

  1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原文为“儒家论礼乐,并不沾着迹象,而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不等于否定礼乐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和行为。

  故选A 。

  2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条件和结果倒置,由材料一“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可知,一个人有条理秩序,才能思想融贯、人格完美;

  C. 由原文“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可见,并未否定器物的实用价值,而“一个鼎要能表征天地人”也不能推出“不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结论;

  D.“ 两则材料的礼乐观有显著差异”错误。两则材料均认为“序”是礼的精神,“和”是乐的精神,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一体。

  故选B 。

  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选项的意思是音乐如同人开口说话,有好有坏,好的音乐能带来好运,坏的音乐带来灾祸,对音乐的看法与材料一中“乐”的精神不同。

  故选B 。

  4 .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首段提出“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的观点,第二段指出“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由此可概括出材料的中心观点是礼乐反映天地大道。

  接下来,第三、四、五段主要以“夏商周三代的各种玉器”为例,得出“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礼乐反映天地大道的观点。

  最后两段,指出礼与乐的关系,即“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指出“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对礼乐反映着天地大道的观点进行了总结。

  【每日打卡】为了梦想,为了更好地坚持,今日起,高考语文每日一题开启打卡模式,小伙伴儿们,速度一起来参与吧,每天做完题点下方写留言处写下你的做题次数或答题体验,让更多人见证你的进步。天天坚持打卡的同学,也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哦!

  小坚持,大成长。

  每日一题,每天打卡,

  分数涨起来!

  点击“阅读原文”跟谢明波老师学语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