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劳动教育落地生花......

  上周,区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走进金盛生态园开展劳动研学活动,大家学习割草、喂羊、磨豆,忙得热火朝天,在汗水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广袤大地上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劳动氛围。我区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打造“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农耕、拓宽视野。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近年来,海门聚焦人才培养这一百年大计,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顺应劳动育人这一时代要求,超前谋划、积极行动,在劳动教育进课堂、进课程、进课题、进家庭、进社区、进基地“六进”“全景式”劳动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呈现崭新局面,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设置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我区从课程建设、课时保障、评价机制等要素入手,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家本课程四类课程并举、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率100%,各校自主开发涵盖耕种、烹饪、布艺、刺绣、科创等50多种劳动课程资源的校本课程。“春节期间会安排孩子和家人一起剪窗花、贴春联,清明和端午做青团、包粽子,立夏时节组织学生学习编蛋篓子、画彩蛋等,包括重阳、元宵、中秋等这些传统节日,学校都研发了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海师附小校长杨惠娟向记者介绍了学校研发的“金拇指·佳节劳动”课程图谱。杨惠娟表示,深挖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劳动资源,将其融入劳动教育,把欢度传统节日与开展劳动教育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既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又可以让学生热爱劳动,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基地打造社会化,拓展劳动教育场域。“农场里的加减乘除”“稻田里的写作课”等“劳动+”课程开发将课堂打开,跨学科融合让劳动教育不再只有“泥味”和“汗味”。“现代化农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高标准农田”等成为学校的校外课程实践基地,各行各业的人才专家成为学校特聘的“教师”,为学生带来一堂堂生动有趣又内容丰富的课程。东洲小学长江路校区在校园内打造了一处“二十四节气园”,从立春开始到大寒,每个班级认领一种节气花卉,开展种植养护活动。该校副校长刘宇禹表示,学校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花卉养护课程,开展“护花使者”“花田专家”等活动,真正做到“以劳育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实验附小在校园内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田秘密”,划分出阳光葵园、一米麦田、生态果蔬三大区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体验农耕,和大自然交朋友,同时邀请江心沙农场的农业专家走进学校,为学生上课。这些校园耕读实践场,让学生在四季轮回中亲历劳作,孩子们与自然对话、与植物共长,校园劳动教育处处可见。除了利用好校内资源,不少学校还积极挖掘校外资源,打造校外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在都市玫瑰园内,有一处东洲小学师生的“秘密基地”,这里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学校会不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孩子来基地播种、施肥、养护。

  此外,我区始终秉承“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的价值理念,区域构建学校素养展示平台体系,组织开展小巧手劳动技能大赛、科学创意嘉年华等与劳动实践能力提升相匹配的展示活动。各所学校还自行研究和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活动打卡、成果展示、班级奖励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

  来源:无线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