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生态岛雕琢出大都市的“生态富有”
曾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到上海崇明考察,站在东滩湿地上激动地说:“崇明是个多么富有的地方啊!”这对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说是观念上的撞击,拓宽了对“富有”的认识:生态良好是更高层面的富有。
与自然相伴、离繁华不远的崇明,是上海水体质量最佳、空气质量最优、林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从本世纪初确立“生态岛”定位至今,与承担攻坚任务、对生态环境主要采取开发性保护的开发区、高新区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崇明一直坚持保护性开发,即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的绿色开发。所以,开发中必须精雕细刻,不能搞大开大合。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到2035年,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打造成绿色生态“桥头堡”、绿色生产“先行区”、绿色生活“示范地”、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范例。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厚筑生态资源本底、建设美丽河湖、保育生态沃土、培育品质森林、守望静谧蓝天”,去勾画“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美丽场景。为此,崇明区设立生态岛建设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农艺师、总园艺师、生态总经济师、林业总工程师、生态环境总工程师、水务总工程师“八总师”制度,正体现了雕琢的理念。
崇明区“十四五”规划指出:充分挖掘具有崇明气质的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海岛文化、垦拓文化,留住文脉、记住乡愁,不断焕发新魅力、彰显新光彩。江南地区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村宅依水而建,灵秀而具有独特韵味的江南文化,是崇明标志性的特征。长江文化在于融合,汇聚百川的万里长江体现了不排斥、不侵袭的温和性,其中蕴含的水文化、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文化源泉。崇明处于江海交汇处,海岛文化中的传奇、美食、歌谣、渔谚渔俗影响着崇明的文化特性。崇明岛是由长江冲刷沉积形成的岛屿,一代代崇明垦拓人“荒地变花园、滩涂变良田”的精神,对于奋斗者、旅游者都是重要的文化补给。在生态崇明开发与雕琢的过程中,应努力融合上述文化,把各种传奇、故事、人物、民俗、美食等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赋予崇明生态岛独特的文化气质。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编制,围绕重点领域明确了零煤城市建设、建筑用能结构优化、森林碳汇能力提升等32项具体工作任务。对崇明生态岛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是理想愿景,更是需要落实的行动指南。
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生态岛建设范例。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指定”以及“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 认证的韩国济州岛,湛蓝的海水和绮丽的生态风貌震撼人心;厦门市作为国家级生态市,在“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战略和“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战略指引下,呈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屋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图景。岛屿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崇明生态岛的建设也应当有美丽而清晰的战略表达。
在规划的实施中要凝聚人、资金、技术等核心要素。崇明位于上海,有着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创中心、人才聚宝盆的区位优势。在吸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有利条件下,崇明生态岛建设更需要吸引人的故事、吸引企业的回报、吸引资本的愿景、吸引各种要素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要讲好崇明故事,开阔投资者的视野、创业者的想象、就业者的舞台,做到发展场景有吸引力、发展格局有影响力、公关宣传有感染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解决好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提供范例。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施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