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王荣:你们救我一命,我用真情报答一生
2023年,大关县玉碗镇石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荣获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此时,距离她在石灰村任职刚好10年。
10年中,王荣的事迹和石灰村发生的巨变,被不同媒体慢慢地报道出来,一个人与一个村庄的故事因此引人注目。
工作的时候,王荣是石灰村党总支书记;平时,王荣是石灰村一名普通的村民。
基于此,没有人比王荣更理解石灰村和在石灰村19.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的人。“2006年之前,全村60%以上都围绕山上石灰岩的开采、烧窑、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谋生,生态破坏比较厉害,是远近闻名的‘石灰窑’。”王荣说。
2006年之后,随着石灰村的国营电石厂、煤矿厂的关闭,石灰加工停产停销,“石灰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失业的石灰村村民却面临艰难选择,是外出务工还是继续留在土地上耕作?
从国营煤矿厂下岗的王荣同样面临失业后的选择,在经历了经营杂货铺和担任玉碗镇火地村党总支副书记岗位之后,她回到了石灰村,等待她的是如何唤起村民对土地的信心,以及在石灰村去工业化后需要修复的诸多问题。
“石灰村,一方面要重拾绿水青山,修复环境;另一方面还要从失业中走出来,另谋出路。”10年来,王荣一直坚持着。
民谣里的石灰村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文银。
大关县玉碗镇中部的石灰村,位于关河左岸,陡峭的山峰在海拔1000米到2830米之间延绵不息。
3064亩耕地和4017名村民分布和隐匿在大山之间,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是对这一首民谣的最好注脚。
如果时间再往前回溯,王荣叙述记忆里的石灰村时说:“石灰岩采矿区里常常爆破,开采的山石要烧制成石灰,再通过大货车运输出去,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碱性石灰粉落在溪里,水都白了,落在树上,叶都黄了,连村里都是灰蒙蒙的,白衣服晾在外面,收回来就变灰了。”
工业带来的效益让村民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忽略了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直到2006年,矿厂关闭后,村民们才开始慌张起来。
王荣选择在村里开办了一家杂货铺,由于她的诚信经营,小商铺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并很快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但多数村民不能“卖石灰”后,要么回到土地上从事传统农业,要么成为打工一族远离土地。
对于多数村民而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有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源,一切都会有。
“站在地里,你跟这些庄稼有互动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特别的踏实,就像有一个特别厚实的胸怀拥抱着你。”
4月11日一早,47岁的村民李安永来到承包地里,看着阳光下的蔬菜幼苗说。也许昨晚刚下过雨,顺着山势阶梯式层叠分布的土地湿润,空气清新。
李安永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就在其他村民都去分石灰岩那块蛋糕时,她都不曾抛弃过土地,每年依然在自家土地上种上农作物,维持生计。
“你在城市里吃再新鲜的水果或蔬菜,你都感受不到和大地触碰的那种踏实感。”这是李安永对土地的理解,但并不是她一个人的理解。
2010年,王荣40岁,经商4年让她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惑之年的她也在思考,经商是一个人富起来,只有发挥土地的作用,一个村的人才能富起来。一段时期,村委干部推荐人选都是从致富带头人中产生的,玉碗镇党委推荐她到最边远的火地村任村委干部时,她放弃了杂货铺的生意。
2013年,王荣被选派到石灰村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而此时的石灰村依然没有从工业化的后遗症中走出来。村民们大多是外出务工,本就被污染的土地无法承载村民的生存需要。
石灰村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和3年前相比,王荣必须全面系统地思考而且要付诸行动。
“在我的记忆中,每一任书记,每一任组织,每一届班子,都想在土地上弄出点名堂,但是分散而贫瘠的土地往往让人无计可施。”王荣说。
2013年的石灰村有方向但没有方法。山高坡陡,利用土地的成本很高且不会带来理想中的收益,土地虽然是村民的命根子,但要说服村民回到土地上来其实很难,只有让土地上的附着物具有价值,土地的价值才能发挥出来。
王荣和村委干部四处取经,达成整合土地资源的共识,集中连片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作物。这是土地的价值,也是村民的出路。
地无三尺平的石灰村开始尝试着坡地改台地,这种由村委会倡导村民自主实施的行动极其缓慢,但坡地上偶尔出现的几块平整土地就像春天的萌芽一样,让人看到希望。
2017年,国家的好政策来了!
石灰村争取到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2022年,石灰村又迎来政策红利,再次争取到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两次红利项目,成全了石灰村的耕地发展。
那一首民谣成为老歌,只有在回忆的时候才被记起。
实施了两次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后,石灰村的可耕地面积增加到3064亩。
首次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时,王荣任石灰村党总支书记,如何发挥土地的最大效能,她在党总支书记这个岗位上已经探索了一年。
复苏的土地再次唤醒了村民对土地的热情!
王荣深知,产业兴旺是石灰村振兴的关键。如何让19.09平方公里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成了压在她心中最大的石头,在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情况下,她带领石灰村人发扬“红旗渠”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产业发展中。
为调整种植结构,尽快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王荣曾带领村干部多次外出参观考察,发现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大有可为。石灰村村民有传统种植蔬菜的习惯,无公害蔬菜在市场非常受青睐。王荣在市场调研中发现,石灰村的“奶奶菜”在市场的售价高,每天凌晨3时左右,不少收购商便到石灰村收购蔬菜,早熟南瓜、寸金黄瓜、春笋、糯玉米等蔬菜运到昭通城市场后菜商每斤可赚取1元左右。了解市场行情后,王荣和村干部们开始动员村民大规模种植无公害蔬菜。
要激发大家发展蔬菜产业的热情,就得给大家吃上一颗“定心丸”,给大家探出一条看得见、踩得实、走得放心的“路”来。这,恰恰是王荣擅长的。
她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考察市场,打开眼界;她邀请市农科院的专家讲解,实地操作;她在村集体经济公司试种,市场供不应求,这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一开始,李安永试种了3亩“奶奶菜”。她清楚地记得,是王荣鼓励她要多种一点,上了规模,有了规划,才有收入。如今她从种植3亩“奶奶菜”发展到7亩,品种涵盖了辣椒、茄子、南瓜、白菜等,一季收入已有五六万元。
村民还担心供大于求的问题。这个问题王荣也想到了。机遇总是和风险并存的。现在蔬菜行情好、不愁销路,但也要提前预测市场风险,开拓和建立稳定的市场销路。为拓宽蔬菜销路,王荣通过与收购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托村集体公司联合县供销社收购,石灰村的蔬菜就不愁销路了,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蔬菜产业在石灰村不断壮大。
此外,一个村的产业发展,需要能人带动,因为它会营造一种氛围,就是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农民眼红,他自然就会跟着种。”王荣说。
李安永的成功,深深地影响了同村的张金芬、张富巧、唐命相等村民。张金芬在李安永的指导帮助下,2022年蔬菜种植收益3万元左右。
耕地里种菜,山坡上种竹。
2019年,王荣带领村民到大关县木杆镇考察学习,木杆镇是大关县筇竹的核心种植区,已经成形的产业链,让村民收入更加稳定。
脱贫攻坚结束之后,如何防止返贫,这需要多种产业互补支撑。
在考察途中,王荣不断和参与考察的村民进行沟通,回到石灰村之前,所有考察人员达成共识:在种植蔬菜的同时发展筇竹产业。
有路,就有希望。不断寻找出路,也就不断获得希望。39岁的秦永超参与了考察,一直靠土地维持生计的他明白土地不仅是农民一份家当,也是未来的希望。
秦永超种下的10亩筇竹,仅是石灰村1345亩筇竹的一部分。4月,正是采春笋的季节。清晨,村民们走进遮天蔽日的竹林,午后,他们相继走出来,脸上流淌着的汗水遮挡不住内心的喜悦。
沿着昭麻二级公路大关方向出发,到距离玉碗镇完小5公里处的地方,在左侧就能见到一块醒目的牌子——“石灰村”,顺着指示牌左转上行一分钟,便到了石灰村村委会。村委会服务大厅正面墙上,有一个由房舍和山水组合而成的抽象的Logo,下面有一行字: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
“村庄是由房舍和山水组成,这个好理解。褐色和绿色代表土地和希望。”王荣解释。
至于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王荣说:“简单理解就是工作有目标、有执行力、有方式。”
10年村委领导的工作经历,让王荣感受到团队的作用,她将团队从村委所有工作人员扩大到4017个村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有温度,也是王荣的工作理念。
对于石灰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可以换一种表达,幸福是全体村民奋斗出来的。
“从我刚来村上到现在,王书记一直在教我。”6年前,张银丽刚到村上工作,初来乍到的她言行拘谨、畏首畏尾,面对群众的咨询不知道如何回复,对于各项政策不懂如何宣传。如今,张银丽已经成长为石灰村党总支副书记、王荣的得力助手,工作上更是能从容应对、独当一面。
“能遇到王书记很幸运,她更像一位大家长,除了在工作上指引帮助我们,生活上还事事关心着我们。”回想起这几年的成长,张银丽满脸的幸福。
在农村,行政化的服务方式是做不好工作的,得去行政化,得脱掉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的“外衣”,用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融入石灰村这个大家庭。王荣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并实践在行动上。
2015年8月的一天,村民周世鹏的母亲去世,下午3时王荣忙完村上工作后立马到周世鹏家,她直接钻进后院厨房,系上围裙、手拿大勺,开始炒菜。炎热的夏季,王荣在高温、高油烟的环境下连续做菜到晚上8时才吃上一口饭。
2016年冬天,村民刘运银家迎来大喜事,举全村之力办了一场婚礼,王荣也是忙活了大半天。“那天的气温很低,下了一场大雪,在厨房里洗菜、做菜、出菜、上菜等,半天下来,双手当时就开裂了。”王荣至今仍记忆犹新。
全村921户人家的门槛,王荣都跨遍了。而这一路所见,哪家需要低保等政策兜底,哪家需要产业技术培训,哪家需要人文关怀,她一清二楚。多年来,王荣始终把全村孤寡病弱群众记在心上,逢年过节看望、带头捐钱捐物。
红沙村民小组村民邓永忠家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小男孩。刚开始,邓永忠家人抱着“孩子大一点就好了”的幻想,未及时对孩子的心理疾病病灶问题进行干预。2018年,王荣入户到他家,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了解情况后帮助其家属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2019年,小男孩到昆明某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治疗;2021年5月,在大关县残联的帮助下,小男孩又先后到大关、昭阳等地的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如今,小男孩的病情有所缓解并到幼儿园入学……
王荣说,石灰村走到今天,是村党总支和村民抱团进取的结果,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将石灰村的发展与个人成长深度融合在一起。
田坝、李子、大坪、鱼塘、双龙、白沙、河坝、瓦厂、新桥、金竹等是石灰村21个村民小组的地名,它们构成一幅静美的乡村图画,4017个村民在充满乡土韵味的土地上劳作,这是一年四季的温暖,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对幸福的向往。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丨昭通日报记者:唐龙泉飞 汪舒 莫娟 谭光吉 毛利涛 文/图/视
值班领导丨彭念敏
编审丨张永刚
校对丨朱珣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广告咨询丨0870-3193705
0870-3191969 13638839699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