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老师偏爱学习好的孩子

  先讲一件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年,我考上高中时,中考成绩全班第15名。

  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到了全班第2。

  我记得,公布成绩时,班主任在班里大讲特讲,完全把我树立成了优秀的典型。

  从那以后,各科老师都对我十分重视。

  但实际上,我严重偏科:数学早已经及不了格了……

  

  但说实话,有“光环”照耀,心情是大不一样的。

  当然,最终我并没能突破数学,但整个高中期间,我的自信比之前要好很多。

  现在的初一,大部分都是“阳光分班”,尤其是今年,不少学校甚至连摸底考试都不让考了。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完全就像一张白纸,对于小学期间的表现,新老师完全没有概念。

  即使经过两个月的上课,老师能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反应速度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这种定位,需要通过大型考试,用分数和排名来证明。

  

  “双减”之后,初一、初二的周测、月考、单元测被取消,正规的考试就只剩下期中和期末两次了。

  一定意义上来说,期中考试比期末考试更重要。

  因为期中考试之后,学期并没有结束,还要再上两个月的课。而期末考试之后,马上就放假了,经过一个多月的长假之后,成绩、排名什么的,实际上已经淡了很多。

  而且,初一的期中考试成绩,会直接奠定一个孩子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如果期中没考好,即使期末翻盘,老师可能也会这样想,“这个孩子也不错,赶上来了”。

  而最初留在他印象里的那些优秀生,记忆会很深刻。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也太虚荣了吧,老师喜欢有那么重要吗?学习还不是得靠自己?

  的确,老师喜欢改变不了什么,改变不了分数,改变不了排名,更改变不了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

  但是,它却能够成为推动一个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尤其是女生,老师对她的态度影响太深刻了。

  负责任的家长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在家里,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的时候甚至动粗,都无法说动孩子。

  但是,在学校,有时候老师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甚至都是不经意地表示赞许的话,就能唤起孩子强大的学习热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这应该是肯定的力量。

  来自老师的肯定。

  为什么家长的肯定就达不到这个作用呢?

  这是因为,首先,我们家长不怎么肯定孩子,因为家长都会觉得,指出孩子的错误让他改正,才是真正对他好,夸能达到这个效果吗?没准夸多了,他还骄傲呢!

  再者,仔细想想看,更多的时候,我们家长的夸奖,都有点言不由衷,敷衍的味道更多。

  我们都着急说缺点,想让他快快把所有的缺点都改了,不就是最大的进步吗?

  其实,我们大多数家长不是也想千方百计地取悦老师吗?只是没有机会而已。

  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希望她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但其实,作为学生,自己用成绩争取来的青睐,才更真实,更持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