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公共空间的绿色草地,为什么只能看不能用的草地?

  久违的春天终于来了,一定会有很多朋友趁着假期去户外踏青野餐,或者只是花半个下午在公园走走。

  但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这些草地,并不都允许人们在上面活动,有些草地是只能观赏,甚至如果有踩踏行为,就会被管理人员制止。明明是公共空间的绿色草地,为什么成为了只能看不能用的空地?

  

  ▲ 图源网络

  01 谁在为草买单?

  虽然规划师们对草坪的期望满满,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愿,有限的经费无法为每个人踩一脚这种好玩的活动买单。

  就城市公园的草坪来讲,大多数城市的公园草坪属于规划用地,长期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理,比如市、县级园林主管部门或者林业管理部门。前一年初公园向政府申请下一年的支出预算,政府会根据公园的盈利收入,全额或者差额拨款。

  而政府的支出有限,公园收到不够花的钱,只能把钢用到刀刃上。

  

  ▲ 播种草种和铺草皮,图源网络

  首先,在最初铺设草坪时,就要花一笔草钱和人工费,替换掉原有的不均匀也不美观的杂草。目前的种草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播种草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但种植周期长;

  另一种是铺设成品草皮,可以迅速完成草坪的建设,但很贵。大多数情况下,公园、小区和城市道路草坪的绿化都是通过草种播种的形式,因为可以减少开支。

  但是,即使是便宜的草种,也会有质量和种类的区分,越贵的草种,质量越好,规格越高,草坪也就越旺盛,也就会更加耐踩踏,恢复力更强。

  可大多数的公共草坪都会尽量压低初始建设的成本,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更抢眼的设施上。

  

  ▲ 播种草种和铺草皮,图源网络

  其次,在较为低廉的种子播种完成之后,生长的情况往往取决于草坪的养护。

  及时的浇水施肥,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对草坪环境修复,修剪防病虫害,以及对已受踩踏破坏区域的绿地进行恢复性改建,都需要频繁进行,并且长期经营的维护工作,也需要比较充足的经费支持。

  可是,部分政府作为公园管理的主体,往往会压缩维护成本,也就直接导致草坪的生长情况不尽如人意。在艰苦的条件之下,游客的轻踩也会让脆弱的小草丧命。

  

  枯死的草地 ▲ 图源网络

  由此可见,要提供良好的“踩草”环境,是少不了经济支持的。既然它目前是一种只能看不能用的设施,为什么我们还要花钱去建设它呢?

  02 草地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自从城市诞生以来,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就是城市空间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

  19世纪后,城市急速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居住条件恶化、空气污染以及卫生设施匮乏等问题。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大规模传染病,也因此开启了城市规划在园林绿地上的侧重,目的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与控制传染病传播。

  在这个阶段,草地在城市中的意义是健康生长,进行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来改善城市环境,对居民来说更多的是观赏价值。

  

  ▲ 19世纪恶劣的城市环境,图源网络

  到了20世纪后期,城市化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公共健康的侧重点转移到了慢性病的防治上,因此对城市绿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对应人的身体、精神及社交三个层面的健康。

  从这个阶段开始,人们开始对草坪有了更多的期待,不仅希望它净化空气,也希望这种自然元素能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并且,还希望草地这个公共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但对于现代的城市来说,不创造经济价值的好事是没人去做的,因此,所有的健康服务,都需要一种隐形的收费。平平无奇的草地也不例外。

  

  ▲20世纪,柯布西耶昌迪加尔总体规划的绿地部分,图源网络

  03 草地的经济价值

  虽然在宏观意义上,在草坪的健康保障之下,城市中的人们才能对周围的公共环境有更好的印象,认为它更加可居/可停留/可消费/可工作......持续不断的产生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草坪健康是经济健康的一部分。

  

  ▲纽约中央公园,图源网络

  但我们观察到身边的情况往往是将草坪的短期经济利益放在其公共健康的作用之前,用廉价的草坪作为一种给“绿色符号”对市政环境进行体面的装点,而不是真正借助草坪实现社会健康。

  比如说,开发商借助草地提升居住小区的房价。

  在财政保障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公园允许社会资金引入。很多是开发商为了提高公园周边的地价和房价,主动承担公园的建设费用。在小区周围规划和建设大片绿地公园,建成之后直接移交或者自营一段时间后再移交给政府管理。

  通过这样的合作,政府节约了建设资金,而开发商可以用绿地环境作为卖点,升高房价,双赢的局面,消费者买单——尽管这种草坪的质量并不一定很好,因为它只是用于计算绿化率而已,而非真正的使用。

  

  ▲ 居住小区旁公园效果图,图源网络

  同样的道理,城市公园的绿地同样也能为周边土地增值。公园的人流量和消费的可能性给周边的商圈带来了价值提升。如果恰好公园成为了“网红式”城市打卡圣地,那么它会给周边商圈带来更大的帮助。

  因此,政府往往也会从这样的视角去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园,这样对于公园的期望就更多的是“怎样吸引更多人来拍照和打卡”,设计和建造更注重草地的装饰效果,而非其真正的使用性。公园成为了城市的“消费场景”。

  

  ▲商业化的网红公园,图源网络

  在这些情况下,草坪俨然近似成为了一种商品一样的存在。其公共性背后所暗藏的经济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植物本身。

  04 符号化的绿

  

  ▲“绿色”经济,图源网络

  既然草地具有经济性,那就使得它蕴含成本与收益两个要素。收益尽量拉高,成本尽量拉低的基本逻辑,促使城市中的草地质量久低不高。而它的背后,是以往的城市“重建设轻运营;重短期轻长期”的运作逻辑。

  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任期内的亮眼政绩,使得新建成的公园上面,刚刚铺好的草皮,仅仅不过几个月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枯黄凋亡。但没关系,可以像打强心剂一样,再给这块公园植皮。

  这种廉价的草皮能踩吗?当然不能。踩了不就露馅儿了吗?

  

  ▲ 图源网络

  为了使这种“不踩草地”的行为正当化,它被作为一种有关“文明”的意识形态来作宣传。我们从小就相信,不踩草地就是文明的,踩了就是不文明的。因此没有去思考:在草地上快乐的嬉戏玩耍,本来就是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天性才是,怎么就被贴上了“不文明”的标签呢?

  更要问的是:为什么城里的草地如今变得这样孱弱?

  如果上都上不去,规划那么一大片到底有什么意义?

  

  ▲图源网络

  因此,在满城都是蔫了吧唧的草地的大背景下,可以踩的草地,反而成为了一种稀缺品。

  社交媒体上那些草地婚礼、草原音乐节、草地露营,人们欢欣愉悦地在草地上蹦跳卧倒的场景,被自动地抬价到另外一种高度,隐藏在“自然”“绿色”“小清新”的外衣下。

  

  ▲草地音乐节,图源网络

  曾经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时提到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美好自然景象,竟然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幻梦一场。目之所及,平地起高楼,像移植器官一样,把其他地方的植物千里迢迢地被送到陌生的土壤,强行在城市荒漠里砸出绿洲,成为需要小心维护的城市伤口。

  更重要的是,这样随处可见的“禁止标语”,并不会让人们将城市视若己出,而只是不断地提醒人们,这里并不属于你。

  因为不属于,所以没有归属感和获得感,因而责任感也就无法出现。人们只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里不属于我,这里与我无关。

  

  ▲ 图源网络

  从这个角度来说,劣质的草地所导致的各种“禁止踩踏”的标语,只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公共空间的疏离感以及不负责任感。越拦越踩,越踩越拦,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把公共环境当做自己的家来监督和守护,而不是生怕踩到草坪就被罚款,充满了无法舒展的自我约束呢?

  

  ▲ 图源网络

  #草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