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远天下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关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误区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个普遍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行业所认可和尊崇的概念,它虽然起源于人本主义流派,但已逐渐发展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因为种种原因,难免有从业者陷入一些误区,甚至由此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首先,“无条件”强调的是接纳,不等于无视自己的主观感受。

  所谓“无条件”,是指不附带任何条件,比如“我不是因为你的表现好才喜欢你,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你”。但在实际应用中,它有时会被误解为“无视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迎合对方”。这不仅不符合在心理咨询/治疗效果因素元分析中更重要的“真诚一致”因素、给来访带来不好的感受,而且还会对咨询师本身造成较大的消耗,不利于自身成长与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接触过程中尊重、接纳来访的感受,也要尊重、接纳我们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上可以通过技巧和话术去修饰,但我们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更无法、也不应该违心地去欺骗我们的来访。说得俗一些的话,来访花钱找一个虚伪的人来奉承自己,对其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者,“积极关注”不等于去从消极经验中刻意发现积极的一面,更不等于努力引导当事人去关注积极一面。

  和前者相比,这是更容易出现也更普遍的误区,包括我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直到被来访指出才猛然醒悟。原本我一直按照认知行为流派的框架,按部就班地去和来访一起调整思维模式、去评估自动思维、去重新解读旧核心信念并构建新的核心信念,一切的发展似乎都很美好,来访也呈现出越来越良好的自我功能和更强的自信心,直到她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具有较强刺激性的事件,她崩溃了,问我为什么自己还是这么脆弱?为什么明明好像已经好了,但却还是会崩溃?我试图用原本的方式去引导她、去努力让她看到自己所谓消极表现背后的积极意义与变化,她打断了我,说自己已经足够配合、足够努力,但还是做不到我期待的样子,她觉得自己压力实在是太大、太痛苦了。

  那一刻,我开始反思,我的所谓“积极关注”或许存在很大的问题。过于积极的期待会让人迷失、看不到真正的自我,而且,积极话语也是一种评判,默认的底层含义是“只有这么好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是有价值的”,这时对方会把精力放在自己是否真的如我所说的“好”,就会调动曾经很多人说其不好的记忆,甚至在自我怀疑中去更主动关注那些负面的部分,不断产生矛盾和纠结,频繁自我消耗,陷入巨大痛苦。

  “积极关注”不是“关注积极”,它强调的是我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尝试走近来访、了解来访、尊重来访,不加评判地去看到来访、关注来访、接纳来访,让来访知道有人愿意并渴望真正地了解自己、哪怕是那些连自己都害怕去触碰的部分,且无惧于向自己展示其真实感受。通过这样一种助益性的关系,来访会逐渐开始在我们的陪伴下去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就会发生。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不断反思方能行稳致远。与君共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