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作文题目想起的一些“闲话”

  也许这是第一次审视学校家庭之外的事

  耐心地等待今年的高考结束,才想起来要说两句“闲话”。先恭贺所有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们,你们辛苦的付出有了阶段性的回报,你们自然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其次也为考试不理想的孩子们送上一份守护,这是你们第一次的品尝“人生的不易”,来日方长,愿你们仍然不放弃继续“与光同行”,或者继续备考也好,或者开始规划人生也好,都希望你们找到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那一片星空。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很有意思。甲卷说的是关于“技术发展掌控时间,有的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乙卷说的是关于“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新课标I卷说的是关于“故事是有力量的”,新课标II卷说的是关于“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过多的文法、字法、章法暂且不谈,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审题,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是物质文化的激增,“人们成了时间的仆人”说的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事情,可以从文化视角来入手。“吹灭别人的灯”可以从认知维度来入手,“故事是有力量的”可以从文化的影响力来入手,“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可以从认知维度来入手。

  再看看最近沸沸扬扬的“街拍牵手”事件,网络上的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评论让其热度竟然毫不逊色于高考,这也不正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认知”现象?如果再结合6月2号在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真不由得对今年高考作文的出题人钦佩万分,他们有着未卜先知的大智慧。因为这些命题也都指向了“文化”和“认知”。

  高考作文,其意义在于是社会向标

  还是先从高考说起吧。到底大学里培养的是什么?如果回答说是人才,这也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回答。以色列的青年不需要经历“高考”,但为什么世界上的诺贝尔奖得主有20%都是以色列人?“人才”,首先是“合格的人”,才能“成其材”。所以,大学首先是培养的是“人”,说得深刻点是“人格”,育人是大学教育之本,其次才是“育材”。可即使这样,今年还是有不少媒体的“大神”依然说着“高考是社会的拐点,是人生的转折点”的荒谬之言,似乎“一考定终身”的论调又有些抬头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几年高考“助考”的阵势越来越大,有时候,是否可以理解成这样过度的“期望”反而代表了某种整体的社会性焦虑?“天生你材必有用”,孩子们,高考仅仅是真正踏入社会的第一小步。“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崖任搏击”,只要打好“人格”的牢固基石,不断地向阳而生,向下扎根,辛勤“播种”,努力“流汗”,在人生的大道上何处不可以“花香满径”,“处处青山”?

  然“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阖棺”,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理解我们当前的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在宏观上来看终将是一场文化的竞争,在中观上来看,文化的竞争表现为集体精神意志的竞争,在微观上来看,文化的竞争则显化为社会认知的竞争。文化的艺术性和普及性并不矛盾,反而是一个统一的结合体,其聚焦的核心就在于文化的正气、志气、骨气和底气。没有灵魂、德行、仁善的文化,也许偶尔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新颖的感觉,或者带来一些乐趣,甚至有时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只能起到负面的破坏作用。

  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以来,当今的时代可谓是又一次“百家争鸣”的时代,但难免也掺杂着不少“百家杂谈”,所以我们要赓续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就要在全面深入地解析其真正的意义,而不是断章取义地或别有用心地“假弘扬”却“真践踏”。文化的自信自强之路,是国强民富的必由之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辨析,从而去芜存菁,将“真文化”一以贯之,终身不悔。

  最后不得不再提起一个近期热点,那就是贵州榕江县的“村超”。可惜大部分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热点背后所代表的巨大的、深刻的意义,甚至还有“大神”级媒体把它归为“乡土文化”,难道这仅仅是乡土文化吗?像这样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在时代的文化大潮中,能够“以文敬客,以文睦邻,以文敦亲”,“聚霞为饮,枕河而居,煮书而立”是多么快慰人生的一件“国之幸事”啊。#高考#

  即将踏入大学或社会大门的希望之星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