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启蒙》是一本怎样的神书?

  从多用一个社交平台,就打开一个新世界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活在多重宇宙里。我近来也发发小红书。托小红书的福,看到一条热门读书笔记,介绍一本神书:《老实人启蒙》。

  

  该条笔记甚至也没有介绍,只是把书的封面和目录页拍下来,即引来热情围观和评论。

  在崇尚精英品位阅读、热衷书写性爱大师般神秘阅读体验、擅于制作都市丽人封面图和精致书单的小红书,这本出版于20年前的成功学书,没有因其老土的封面设计和老实本分的书名招来歧视。

  它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批生产又大批消亡的成功学书籍一同出道,走出繁荣的印刷厂,走进新华书店的气派书架,走向论斤卖的书摊,走入旧书网的叫卖平台,以电子版的形式走进网盘。一路走来,人群散去,而它孤独而又坚定。

  直到20年后,经知识考古,走进新一代年轻人的视线,成功得到他们的再次关注,乃至阅读。这像一个被启蒙的老实人,终于收获他的回报的励志故事。

  但我们不要忽略,《老实人启蒙》是由聪明的社会人写的,它不需要如此励志,它一出版,销量以百万计。

  这本书与同时期或稍早稍晚的成功学励志书,在思想资源上都很相似——都是基于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等西方成功学名著理论框架的移植,或明目张胆的抄袭。比如一本销量过千万的国产成功学书《方与圆》,该书的技巧篇就是对《人性的弱点》相应篇章的忠诚 copy。

  

  不一样的是,《老实人启蒙》可以算做国产成功学书籍里,真正做到西方成功学理论本土化的一本。 这从它让人过目难忘的书名就足以表现。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书名。它在无意中对中国人中一个庞大群体或典型性格,做了高度形象化概括与提炼。全世界哪里都有老实人。但唯有我们说出“老实人”这个词的时候,尤其知道它的所指的丰富性和可阐释性。

  老实人的性格底色是好人。但这种好人从他自身的遭遇来说,总是吃亏。从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来说,总要得罪人。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价值来说,一句俗话是,好人没好报。

  这本书就是在围绕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它不像那些盲目灌鸡汤打鸡血的成功学,天生我材你牛逼,你是最棒的,别人能成功你也可以!

  

  也不像那些渣男 PUA 宝典式的成功学,把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的中国人”拆穿给你看,如民国以来风行的李宗吾厚黑学,这位仁兄自称看了二十四史,就看到厚黑二字。 脸皮够厚,心够黑的人,越成功。 对照下来,你这种商场吃个试吃都不好意思的老实人,肯定是不行的。

  

  《老实人启蒙》对老实人持同情的和理解的立场。

  它并不打算忽悠老实人如何取得不切实际的成功,全书几乎没有提到成功两个字;也不去利用老实人的困境心理而移罪于社会的不公,从而激起徒然制造内耗的对立情绪。

  它指出一个事实:老实人遇到的问题,有他人和社会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出在自己。

  这种指陈不带有责怪的意味,更像是对待因无知犯错的天真的孩童,充满耐心与同理心。

  为此,本书上篇理论篇总结了老实人的四大心理特征,五大行为表现和三种性格类型。

  老实人四大心理特征有:

  第一,对支配社会运行的两套法则缺乏了解,以道德准则与主观好恶支配自己的行为;

  第二,对他人的心理和个性缺乏了解,以单一的态度和方式不加区别地对待复杂迥异的现实生活;

  第三,对利害关系和实际效果考虑不足,存在着思维和行为上的理想化、情绪化的倾向;

  第四,对人生的技巧与手段持激烈否定的态度。

  这种心理特征概括是让老实和不老实的人,都会心一击的。虽然没有论证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毕竟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我们还是从这种大刀阔斧的总结中,看出它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灵活而恰当的运用。

  这种灵活和恰当体现在它对老实人富有中国特色的观察描述上。比如,它用“琢磨人”来指代人际交往时微妙的心理活动:

  老实人在心理上往往还有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体察别人的心理变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托词,用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因为体察人心毕竟是一件很费时费力、很费头脑的事情。至于说体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就更站不住脚了,翻几本伟人传记,你就会发现,对人心的精深洞见正构成了其伟大人格的一部分。

  对日常生活用语大胆启用,借此来通俗而准确地勾勒老实人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做法,全书到处可见:“拉关系”“爱面子”“吃不开”,等等。这事实上是对本土社会心理学有关研究课题的通俗化转述。

  

  老实人的五大行为表现有:

  第一,利益敏感度不够,不仅羞于力争自己份内的利益,而且不善于从利益角度为自己作长远和周到的打算。

  第二,自我表现差,不善于得体地表现自己的善意、优势和成绩。

  第三,过分注重面子,心理承受力弱,崇尚万事不求人。

  第四,片面坚持原则,不考虑做事的效果和结局。

  第五,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失误,只交往合得来的人,特别容易讨厌别人,不善于结交利益关系和盟友。

  这种把道理掰开揉碎的总结方式,并不多见。它还以满满当当的形式呈现在目录里,让读者真正看完目录就了解到本书精华。这给人的感觉,不是说教的絮叨,而是苦口婆心的真诚。

  

  接下来分辨的老实人三种类型,同样值得借鉴。 即:

  耿介型。基本特征是:过分的原则化,过分的直率,缺少宽容。

  过分实在型。基本特征是:自我掩饰能力差,缺乏灵活权变的基本技能。

  软弱型。基本特征是:缺乏斗争的勇气,逆来顺受。

  上篇理论篇的内容主要是这些。像所有成功学书的经典结构一样,用一半篇幅说问题,再用一半篇幅给建议。本书下篇应用篇也有不少令人受用的分析,这里不再展开。

  

  关于《老实人启蒙》就说到这里。

  坦白说,在翻阅本书过程中,我也补了一课。这些道理我当然在其他人文社科类书籍阅读中有所领会,比如该书广泛采用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资源,以及辅佐观点的各色历史或人文小故事(讲道理+讲故事说明道理,是此类书写作固定章法),我都眼熟。但它们集中到“教做人”这一主题上浇灌下来,虽然有时不免粗暴,还是有可咀嚼的地方。

  但像所有成功学励志书一样,热血沸腾三分钟,看完也就随着凉却的泡脚水一起倒掉。

  说到底,书中道理算不得了不起的洞察,也没有多少原创性。为了说明道理的小故事,要么断章取义,要么胡编乱造,同样当不得真。

  真正打动我的,还是这个书名:老实人启蒙。如果说在本书写作的时代以及在写作之前的漫长时代,老实人是一部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描述,那么现在,我们特别能从中感受到对一种时代普遍情绪的现代性指认——

  在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趋于极端的中国社会,我们都是那个被抛弃被毒打被蒙在鼓里被困在信息茧房被不断榨取反复收割气喘吁吁眼泪模糊仍然一脸天真对施舍般的怜悯感恩戴德虚无缥缈的善意报以微笑的老实人。

  在这样的时候,一本过时的成功学书出现在眼前,它的名字像预言一样击中和看穿我们过分敏感和脆弱的老实人心理。但它既不煽动我们愤怒,也不怂恿我们义无反顾,它只想给我们一个温和的启蒙,让我们放松绷紧的神经,喘上一口气,喝上一杯水,恢复一点内心的平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实人启蒙》是一本成功的成功学书。

  事实上,《老实人启蒙》是一套名为“JR 人际自助丛书”中的一种。在它之前陆续出的五本是《怎样赞美别人》(一);《怎样和领导相处》(二);《寻访脸皮学院》(三);《小人研究》(四);《怎样不受气》(五)。

  

  

  

  假如先看排在第六本的《老实人启蒙》,便觉得这是一份总领和纲要,前五本是对该书具体章节的扩展延伸。顺序读,《老实人启蒙》则成一个集大成收纳,将前述种种凝聚到“老实人”这一人格化的形象上。

  即便透过名字,也不难看出,这套书在从俗从众(成功学书一贯的主题和论述框架)之外,另有一副借此研究中国国情,以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野心:

  《寻访脸皮学院》一册是对李宗吾厚黑学的传统绝活儿继承。而《小人研究》一册,是本丛书中,继老实人之后,第二个人群性格特征分析:在《老实人启蒙》中没好直接点名的祸害老实人的主要坏分子,在这里原形毕露,为防人之心不太警觉的老实人拉响警报。

  到这里,就不得不顺便说下这套丛书的主编方洲(这是笔名,本命叫徐学华)。其实方洲更有成绩和影响力是在语文和作文教辅市场。在作文图书领域,一度有“南开心、北方洲”(开心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发的作文图书品牌)盛名。他独创了作文“主题四分法”。

  

  “方洲新概念”后来成为一个响亮的中小学教辅品牌,涵盖语文英语各门学科,多年排在全国作文图书市场前几名。这套书总销量破了3000万册,这是2009年的数据。此外,还多次押中中高考作文题。

  常年在演讲、讲座和辅导班中接触全国各地青少年,再有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辅图书策划和编写,让方洲要比一般人更懂这些未来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或者说,当他们走出校园走上社会,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在这样一种关切下,他主编的这套人际交往丛书就有了另一层目标受众或理想读者:青年人。这体现在该丛书最后一册,由方洲亲自撰写的《青年怎样适应社会》。

  

  这本书是可称为“青年人的情感教育和社会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的产物——方洲有一个同名的高校专题演讲。 此外,他还在《中国青年报》开了两个专栏: “青年必读书”和“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

  他的演讲和专栏在千禧年前后都引起过强烈社会反响。以此试验出选题的可操作性,经由方洲自己的“JR 人才调查中心”(JR 为竞人天地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组织策划,结晶出另外两本书:

  《青年必读书手册》和《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毫无悬念,都很畅销。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市场嗅觉灵敏的图书策划人又一次成功操盘。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商业化运作里,也确实包含教育和指导青年人如何提高自我修养如何应对社会复杂的用心。

  比如,《青年必读书手册》就找来了季羡林、王蒙、张中行、周国平等当时红极一时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做顾问。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在随便一本新书就是如雷贯耳名家落泪推荐诚挚推荐的腰封年代见怪不怪。就是在当时,托个关系找名人挂个名,也不是不行。

  

  但要注意的是,这本书不同于大学人文专业的推荐书。 换句话说,它没有太强烈的文学性和专业性。

  从它的体例编排和所推荐的书目上,可以说它还有点外行。比如它在“中国文学书首选推荐”的20本里,前面还是诗经楚辞三国水浒红楼梦等传统选法,最后一本赫然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里可见方洲的私心,他在主编丛书中多处提到余秋雨。也反见2000年前后余秋雨的文化影响力之大)。

  

  

  《小人研究·序言》

  公允说,该书目的并非培养一个文绉绉的读书人,它侧重的是实用性,强调的是“生存意识”。 因而它把“处世和修养”分出一类,放在首位。 而考虑到阅读的营养均衡和易吸收性,《圣经》和《漫话圣经》可以并列,《纯粹理性批判》和《苏菲的世界》同属一类。 它的编选标准荤素不忌,编排原则无从把握。

  

  而只有细看一部分具体内容,它在策划上的统一感才得以显示: 一切为有效阅读服务。 看不懂《圣经》? 那就结合《漫话圣经》看。 《金刚经》干脆原文也别看了,直接看《金刚经说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哲学书很重要但也很难懂,不妨先从《苏菲的世界》入门。

  

  总之,版本和原文,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无障碍阅读,快速领略一门学科的景观。 它倾向于通过这种挂一漏万的粗糙的然而清晰通俗的阅读指南,为每一个普通青年人搭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我想正是这种朴素的实用性编选方针,赢得了季羡林周国平王蒙等名家学者的认同,出而顾问。

  而方洲自己撰写的《青年怎样适应社会》,试图分辨的一个道理是,社会和学校不一样。这是一个废话一样的常识,但又指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状:许多人已经在社会混迹多年,依旧摆不脱书呆子气和学生思维。以至于在社会跌跌撞撞,始终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方洲质问道:读书必然造就清贫吗?

  因而,他在自著和主编的书籍里,要贯彻的是为读书和文化祛魅的信念:

  做一个实际的读书人,对下个世纪的中国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我们的文化有过强的书斋气息和书呆子气。和我们的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具有更强的实践特征。完成书斋文化向实践文化的转型,是21世纪中国人最重要的使命。

  另一本《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尽管有些事后诸葛,但要发挥的作用也是如此。

  

  由《老实人启蒙》,到所属系列“人际自助丛书”,最终落到青年人如何平稳转型为社会人这一严肃命题。像是一步步揭到了谜底。这次阅读探寻之旅,也从最初的好奇转入莫名的沉重。

  这是将近20年前的一段成功学图书的出版故事,而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出版和阅读中,却也无意间戳到了至今仍未消除的时代隐痛——

  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教过青年人怎样适应社会。时间一到,一脚踢出校门,是死是活不再过问。

  因而方洲的直白呐喊,现在读来仍有回响:

  现在是商品时代,虽然你也意识到物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多年的读书习惯,由于多年的读书生涯,你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某些精神因素置于物质之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事业。

  所以我说:确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