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称呼我为“老师”,你这是在骂人!

  “既然是捐款,就应该是让人舒服的数额,并且是自愿的,不能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这就失去了捐款的意义。可是在我们这个曾经自称仁义礼智信的国度里,现在这种假捐款真要钱已经普遍到几乎成了常态了,学校已经不像是教育人的场所,而像是一个钱罐子,自动投币机,不投钱机器就不运转。当然,打出来的旗号也应该是很鲜明的,这是必要的,师出要有名,可是内在的腐朽已经让人站在几里地之外就能闻得到那股挥之不去的臭味了。”

  

  本期节目,我们就聊聊班级家委会群强制交费,家长提出意见被踢出群,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些感受和无奈。您认为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关系,以及中国教育的问题怎么才能解决?还能不能解决?有没有好的想法?关注光头陈律师,我们继续聊。

  欢迎收看《陈律说》,大家好,我是光头陈律师。

  

  就像是我们今天已经很少听到救死扶伤一样,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至少我们这代人是感触最深的,我们的看法和印象已经出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直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不喜欢别人叫我老师,虽然我知道而且他们也这么说,就是一个尊称。可是,我说我不配。

  我依然固执地在内心里确信,老师这个词是一个非常神圣和高尚的词。所以,我极度厌恶一帮嬉皮笑脸心怀鬼胎的人之间互称老师,其恶心程度不亚于让你生吞下一坨刚拉出来的屎。

  曾经我们称之为“教书育人的园丁”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行业,现在已经不再有人以它原来的意思这么称呼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不这么称呼的,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不这么称呼。我想可能是因为钱的原因。

  因为教书育人本身,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实面前,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只有钱才是社会尊严的基础。

  

  搞钱能促进人的能动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质是进步的动力。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社会是不能发展的。但是如果一味盯到钱上了,特别是教育行业也盯上钱了,就太危险了。

  请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说老师就注定要清贫,现实是教书育人的园丁们不能专心搞自己的专业,整个社会又被资本充斥,每天都在或明或暗的推崇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公务员又不公又不务的情况下享受着最好的待遇,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期待教育行业不认钱唯亲呢?

  所以,人的本性迫使他们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放弃德而选择钱,因为道德并不能让人活下去,而没钱就肯定没法活下去,人首先要活下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最开始的状态。

  

  我认为,社会的各类人群应该有各所其所的认同感。有些人就是商人,因为他们有非常灵敏的商业意识,这是教授和理论家们永远也不具备的。而有些人就是在教书方面有天才,能学会是一回事,能教别人学会是另一回事,这是非常厉害的本事。

  问题就在于,人们对钱的渴望,来源于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生活越是确定,前路越是清晰,人们的行为越是稳定,思想越理智。生活不确定,总是变来变去,人们就会无所适从,其结果必然也只能是用抛弃道德追求金钱的方式寻求最后一丝安全感,这是人的本性造成的,没有任何错误。

  老师的生活不确定性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价值观也在变得越来越功利,任他是老师还是老子,都没办法抵御诱惑。这世界上有圣人思想的没几个人,大多数人是普通人。我觉得,这两方面才是老师们开始千方百计从家长手里要钱的原因。

  

  我小时候,教师节给老师一张卡片,老师已经高兴得要落泪了。现在你给个三五千,老师可能眼露不屑,因为还有七八千的。家长有更有钱的,以拿钱多为荣。如果你拿钱少了,老师就给你穿小鞋。在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想收拾你,那不是有很多时间和方式吗?我小时候是四年级开始学英语,算是比较早的,当然和现在没法比,现在都是一岁开始学,我们那时候都是免费的,学校考虑到上了初中也要学,怕跟不上,于是给我们请来初中老师教课,利用暑假的每天下午两个小时学习,学校负担费用,自愿参加。

  我们的教育现状就是精英教育,应试教育,这一点根本没有改变。我们最好不要用教育这个词,可以用教,不能用育,因为你没资格谈育人。

  现在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这一点,我们跟台湾省比,差得太多了。我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年轻带着女友骑摩托太快把老人吓到了,应该是这个情节,老人生气在那里训他们,这两个人一声不吭像家里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认错。

  

  我就在想,在我们这里,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估计早就互相问候对方的祖母了。当老师不再因为职业本身而受到尊重,当老师是因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而备受敬仰,学生们会如何理解学校墙壁上堂而皇之、义正辞严、光明正大刷上去的“言传身教,正人正己”呢?

  好,感谢收看本期《陈律说》。我们下期再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