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两代人的“教育情”
□ 首席记者 李荣
6月9日,高考一结束,送完最后一批学生,看着眼前熟悉的教学楼,即将退休的王书平心里有许多不舍:“站了几十年的三尺讲台,突然要离开,真有点舍不得。”
今年60岁的王书平,是商洛市山阳县中村中学一名乡村教师,自1983年从商洛师专毕业回乡任教以来,已走过了40个春秋。
对待教学,他始终保持激情,坚持寓教于乐;对待学生,他始终坚持平等地给予每位学生温暖与力量……四十年如一日,王书平未有丝毫懈怠,不断修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疏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王老师,你们班的娃咋样,有没有特别调皮的?”“娃们都很好,都很优秀!”……每当别人问起自己学生的情况,王书平只有夸赞。
“我从不给学生下定义,因为他们的可塑性太强了。”王书平始终觉得,没有人有资格随意评价任何一个学生,不管他们以后的生活艰辛与否、有无社会地位,只要他们都在努力拼搏,自己都由衷地喜欢他们。
当了一辈子老师,王书平说,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讨厌”的学生:“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老师要重在引导,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即使批评,也要本着尊重人格、不伤颜面、就事论事的原则,给学生充分的爱。”
正是因为这份宽容和爱,让王书平深受学生爱戴。每到逢年过节,他总会收到来自各行各业学生的问候信息,李恒(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上学那会,因为家境贫寒,加上离校较远,我多次想要弃学,多亏了王老师细心教导,才没有中途辍学。”李恒说,自己成家立业后,每次只要回老家,都要去看望王老师,听听他的“唠叨”。
现如今,王书平走在中村镇,经常有他教过的学生向他打招呼,一些曾经的“刺头学生”也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教师不断流失,中村中学也不例外。“农村条件有限,老师们离开也能理解,但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看着身边年轻教师越来越少,王书平也曾为此焦虑。
“王老师,大家都进城教书去了,你咋不去呢?”面对这样的问题,王书平总是笑着说:“在农村学校教书也挺好的。”进城任教,王书平曾有过多次机会,但他知道,比起城市,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他。“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们,让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王书平说。
40年来,王书平迎来了一批批新生,又送走了一届届毕业生,“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也传递给了一届又一届的农村学子。
最美的传承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011年,王书平的女儿王慧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乡村教师。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怕我教不好,每天都要给我打电话询问上课的情况,反复叮嘱我要提前备课、写好教案,并教导我与学生相处的‘窍门’。”王慧说,父亲告诉她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无论多难都要坚守初心,做好本职工作,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
2014年,王慧调到中村中学任教语文老师,与王书平成为校园里的“父女兵”。
“在中村中学教书,其实压力挺大的。”回想起刚到中村中学任教时的情景,王慧说,自己也曾担心因经验不足干不好工作,更怕给父亲丢脸。
为了让女儿安心工作,王书平给予了她极大鼓励,时常教导她要认真备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看专业书提高技能。平日里,有关教育的话题也经常出现在王慧家的饭桌上。从父亲那里,王慧学到了“尊重和欣赏”,更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们那厚重的爱。
“教育是关乎每个家庭的大事,教书育人更是良心活,绝不能马虎。”这是王书平经常对女儿说的话。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慧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能力逐年提高,先后荣获山阳县教育局颁发的“提高教育质量奖”和中村中学“优秀教师”称号。今年9月,王慧也将成为一名高三年级的语文老师。
“新使命新任务,也是新的考验,我将沿着父亲的足迹,坚守教育初心,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王慧说,自己将以父亲为榜样,传承师者精神,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成长成才,做乡村教育中的“微光”,照亮农村孩子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