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第一小学端午传统习俗劳动实践活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劳动技能,6月21日渭南市第一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端午传统习俗劳动实践活动。

  

  巧手包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之一。香囊不仅可以起到驱虫增香的作用,而且还是赠送给亲友的独特礼物。

  活动伊始,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端午节制作香囊的来历,随后分发制作香囊所需的布袋、中草药等材料。大家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选料、装料、打结。不一会儿,一只只饱满又精致的小香囊就做好了,教室里弥漫着香囊清幽的香气,沁人心脾。最后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香囊送给亲爱的老师们,表达爱意、传递祝福。

  香囊的香气在历史的长河里飘散了千余年,如今也飘散在第一乐园里。

  

  

  香甜绿豆糕

  端午节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气温逐渐升高,而绿豆性寒味甘,清热解毒,降火解暑。“糕”和“高”同音,有积极向上、飞黄腾达的寓意。在经过老师演示绿豆糕的制作步骤后,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自己动起手来,团呀团,搓呀搓,磨具按压、成型。不一会儿,一块块胖墩墩、软乎乎的绿豆糕便在老师和孩子们的齐心协力下成功“出炉”,咬一口,甜在嘴里,乐在心里,自己动手制作的美食,味道就是不一样!

  

  

  浓情粽飘香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孩子们纷纷化身“手工大师”,叠粽叶、盛糯米、塞馅料、裹叶子、扎棉线……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双双巧手不停地忙碌着,转瞬间形态各异的粽子便已成型。活动现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孩子们分享着制作粽子的心得,体会着包粽子的乐趣。他们用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洁白的糯米,制作成了传承千年、充满爱国情怀的粽子。

  吉祥五彩绳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汉族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以辟邪,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大家手握丝线,一边认真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认真编织手绳。吉祥的五色绳,经过压、挑、穿、拉、捻等步骤,一个个漂亮的旋转平结、凤尾结,在孩子们的巧手中诞生,并将这份爱与祝福送给第一乐园最美的劳动者。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节日是教育的契机。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次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在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的乐趣体验民俗活动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