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意识问题的几个心理学派

  心理学是探索意识问题的另一个领域,应该说是最直接地面对意识问题的领域。100多年前,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对大脑状态与相应意识状态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将是“科学的成就,在这样的成就面前,以前所有的成就都相形见绌”。他把这两种状态之间称作鸿沟。脑(神经)科学家们在鸿沟的一边探索着,而心理学家们在鸿沟的另一边探索着。

  

  1.动物心理学

  人之外还有哪些动物有意识?它们的意识与人有什么差别?如果以上帝的视角(纯客观)看问题,意识就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从这个视角说,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意识。人的意识与其他动物的意识,应该是没有可比性的不同的东西,因为,除人以外的生物没有任何一种为自己创造出像人的第二自然这样的世界。

  植物和微生物没有神经系统,连最基本的“刺激-整合-反应”的反射弧都没有,无法比较。昆虫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从最低等的动物到最高等的人类都有共同的“社会性”(意识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人与动物可以相提并论。这很牵强。

  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行为中都表现出有意向性,接近人的是同为人科的类人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其中黑猩猩与人最接近,但仍然与人类的意识相距甚远。2012-2016年间担任国际灵长类学会主席的学者松泽哲郎在《想象的力量》中,对黑猩猩的生活、行为、社会、语言、情感以及心智都做了描述。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猩猩已经有了社会-语言-文化的雏形;黑猩猩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缺乏人类心智的本质能力。“黑猩猩不会绝望”。“与此相对,人类很容易心生绝望。但是,人类拥有与绝望一样的强大的能力,就是想象未来的能力。凭借想象的能力,人类心怀希望。”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猩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2.直接面对意识问题的心理学派

  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诞生,而以往心理学游荡在生理学、伦理学、哲学之间。冯特主张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正是直接经验形成了意识的基本状态或心理因素。

  3.行为主义

  只关注外在的行为,很少参照意识和心理过程的动物心理学,直接导致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将对意识直接的研究排除在外,认为行为才是可靠的依据,即抛弃主观的术语,根据刺激和反应的观察描述客观的行为,企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Gestalt)是德文“整体”的译音,中文也译为“完形”。格式塔原理源于对知觉的研究,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总纲,人为宇宙和其中的一切事件处处呈现出整体、完形的格式塔特征。他既拒斥行为主义,又拒斥活力论,但承认他们所揭示的那些事实,试图对物质、生物、心智给予同样的尊重,试图在科学所能解释的与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事实之间进行调解。这难免造成某种神秘主义色彩,但终究属于物理模式。

  5.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尔的《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人的思维、认识、知觉、理解、记忆、决策和判断过程,用信息加工解释人的行为,由此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进程。

  认知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关系密切,以研究脑为主的认知神经科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取向(迈克尔·葛詹尼加)。这样看来,似乎脑神经学家与心理学家已经汇合,填平“心—脑”鸿沟指日可待了。可是,就在人类迈进21世纪,各方通力合作,知识成就爆炸性地增长,认知水平急剧提高的时候,居然有人(大卫·查默斯)指出:当我们解决了所有的“易问题”时,意识的“难问题”仍然存在。这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一方相信没有东西遗漏,另一方认为仍然有东西被遗漏了(比如意识)。也许古老的哲学与宗教关注的灵魂正是现代心理学上的面对意识时所遗漏的东西。这种东西可在人本主义中找到踪迹,在人格自我以及情感探讨中得到反映。

  6.人格、自我与情感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开创了人格理论,认为一个健康的人的人格中,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需要,因此通常使用防御机制,其中包括压抑、升华、替代、反应生成、拒绝、理智化等。对压抑造成的心理疾病的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疗法。跟随他的心理学家们,认为他过于强调本能而忽略社会影响,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阿德勒提出寻求超越的概念,认为人人都有这样的内在驱力,去摆脱源于婴儿期的自卑。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现象,认为它由原始意向构成,人的集体无意识都是相同的。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积极作用,认为在人生八个阶段中,每次都面临危机,自我认同感对解决危机的选择就确定了人格方向。霍尼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男女人格上的差别主要是社会因素导致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弗洛姆指出许多人内心是逃避自由的,对宗教的普遍需要就产生于此;幸福和个人调节的关键是个体感的发展。马斯洛讲,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去寻求社会性的归属与尊重,而更高境界的是自我实现的要求。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保持乐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人。埃克森人格理论主要讲外向—内向性。他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通常比内向的人更快乐;在选择伴侣时,女性喜欢有足够的财富,男性更看重生理上的吸引力。但是这方面的探索,在这些年来的认知革命的冲击下已经淡漠了。进入21世纪,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以浅而易见,能够与物理成就相融合的解释去定义意识,甚至以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替代意识世界,无视人格、自我与情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如果按这样的认知走下去,将是时代犯下的一个错误。

  本文为《三界:大自然层次论》一书的节选。有要此书者请留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