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差生坐最后一排,说是不打扰其他人就行,这种现象对吗?
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看,不得不说这种行为非常正常,甚至于很合理,你几乎挑不出什么瑕疵,或者毛病。
一个老师,几乎就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作为团队的管理者,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把该团队的整体成绩提上去,升学率提上去。
因为管理者(老师)既需要对下面的学生负责,又需要对上面的领导学校负责,老师自己也有KPI考核,升学率如何,决定着一个老师的评级、职称,因此老师对班里的差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放养”状态,前提是只要不影响到其他同学,那么就可以容忍差生的存在。
但如果该差生影响到了其他同学,那么班主任势必会狠狠教训该名差生,摆事实、讲道理,把差生集中在一个区域便于管理,实在不行就叫家长过来训诫等等。
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很常见,但很多老师,一开始也不是这样的,只有在关键的高考、中考来临的时候,一般才会这么做。
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在读初一的时候,班主任还是抱着有教无类的想法,非常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当然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更偏爱一些,但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那个时候的班主任,都是抱着不放弃所有人的想法,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考上一个好高中的想法。
但到了初二下学期的时候,班主任一般就会采取一些措施,甚至会在开班会的时候直接明示,警告班里的差生,自己放弃自己可以,但不能够影响班里好学生的学习,更不能破坏他们的学习氛围。
因此,自习课的时候,差生在班级里打闹、调皮、说悄悄话,为什么要被明令禁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这些差生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氛围,甚至会让班级里出现一种以“崇拜差生”的不良风气,因此这个时候班主任就需要果断出手,以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扩散。
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今天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能出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区别。
例如,传统上我们认为,一些学生漠视课堂纪律,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今天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只要成绩好,适当的愉悦规则,这样的学生长大后在职场中反而会更容易受到欢迎。
这也是传统中西学习氛围的不同和差异性。
今天的人才,不应该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而是要具备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学生适当的“离经叛道”,适当的叛逆和反抗权威,这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然了,有些差生的确过于离经叛道,漠视课堂纪律,甚至还会霸凌同学,欺压同学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可能是由于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自身的性格特征等等,加之一个班主任管理的学生人数太多,这就导致班主任很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去说服该学生“从良”。
事实上,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差生,在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后,突然之间性情大变,变成了一个三好学生的。
因此,考虑到很多学生在叛逆期完全听不进大道理,甚至厌恶说教,因此很多老师也就只能采取老办法,那就是把差生集中在后面,只要不打扰其他人,原则上都不会管这些差生。
我记得在我读初三的时候,因为要应对中考,当时的班主任对班里的那群差生,几乎就是放养的状态,“井水不犯河水”,只要这些差生不影响到其他同学,班主任几乎不会管他们,任他们“自生自灭”。
甚至于在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还会明里暗里警告这些差生,不要打扰其他人。可以说,班主任就差没有明说放弃这些差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班主任为了照顾到集体的利益,从而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为了确保升学率上去,从而放养这些差生。
对于这样的现象,理性上我是支持的,但从感性上,又始终认为这么做似乎不太妥当,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听过差生在回忆学生时代时,感叹今日自己的处境,都是当初班主任的放养造成的。
虽然我知道这种归因可能有错误的嫌疑,有自我逃避推卸责任的嫌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班主任对差生的放养,某种意义上也的确违背了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当你的那些差生不听劝、不听道理,似乎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教育很难保持绝对的公平和平等。
如今的教育是大家,在一个圈定的范围内竞争,而这个范围内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等。
我相信所有人学生都曾面临过偏科的问题,但今天的教育体系,其实就是全面竞争的体系,这也就注定了,老师很难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而在高考这样的体系下,本质上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之下当然有胜有败,虽然是正常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家境、地区、教育资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都远非学生个人的天赋所能够比拟。
而我们最热衷于的,也就是牺牲“少数人”的利益,去保障大多数人的权益,眼下来看,似乎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