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学生活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学更应向社会延伸,打造生活化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也强调“要让语文教学更好地回归生活”。从滕州市鲍沟镇鲍沟中学的实践看,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和创造生活的美。
深研教材,精心备课,巧设生活情境。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经历、体验巧妙结合,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以书为指引,走向生活大课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语文学习背景。例如,人教版“民俗”主题的第一单元编排了《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和《灯笼》4篇课文,可以将其整合为以走近民俗、感悟民俗、体验民俗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利用课本、生动形象的影像和参与表演让学生走向综合性实践,在体验中学习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让心灵得到熏陶,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巧遇课本情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使人的道德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地,那你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的和谐关系。”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生活体验,让学生走出课堂这一方小天地,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找身边物候现象”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候现象,将课堂生活化。又如,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一段里的9个动词时,教师可以借助打扫工具让学生动手操练。一番操作下来,学生们既记住了动词,又重新体会了一下童年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在讲授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寻找我身边的说明文”,然后让学生归纳说明内容、判定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在讲授枯燥无味的议论文时,可以将课堂变成赛场,来一场辩论大赛:从确定正反方的观点,到寻找论据、组织材料,再到辩论激战……一场活动下来,学生对议论文的三要素便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同时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习作中写生活,在生活中写作,巧言生活之美。在生活中写作,是一种体验。只有用心去感受、欣赏、评价,才能有真情实感。新课标旨在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我们可将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生活中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感受。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石拱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家乡的桥,并仿写一篇说明文来介绍它;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花园,观察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讲授《核舟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制作小工艺品,让他们的习作流露出真情,从而亲近语文,实现学科融合。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张丽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