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称青年人失业总共 600 多万,城镇调查失业率不会低估全国失业情况,哪

  国家统计局解读青年失业率攀升:16-24岁很多是在校学生未真正进入到劳动力市场 青年人当中失业的总共600多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关于青年人就业情况,总的来看,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从总量看,初步测算,5月份,16-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16-24岁很多是在校学生未真正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有3300多万,这3300多万当中有2600多万已经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现在大家对青年人失业总量情况有些误解,我们把这个数据给大家通报一下。目前来看,青年人当中失业的总共600多万。下阶段,随着经济持续好转,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有较好支撑。

  国家统计局: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不会低估全国失业情况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总的看,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不会低估全国失业情况,能够客观反映真实就业情况。从历史看,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也客观反映城镇就业变化情况。比如2020年年初,受疫情冲击,城镇就业压力陡然增大,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上升。随着各项稳经济政策出台,经济运行逐步稳定,调查失业率也逐步回落。从今年情况看,经济运行整体恢复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回落。但也要看到,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群体失业率较高,这在失业率调查中也得到了客观反映。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法、统计对象、统计标准与国际接轨,能够客观反映调查失业率整体情况。

  最近写了一篇很沉重的文章:《寒冬已至,路在何方》,

  其中涉及了当前就业市场和经济状况的现状,也提供了七条我对于年轻人的建议,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四年前有位大佬曾发pyq调侃道:

  2019可能是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

  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虽说只是个被大佬转发的段子,

  但舆论普遍默认,该段子的内容显然是大佬默认的~

  否则,又何必转发呢?(大佬转发=广而传之)

  起初还有不少人将信将疑,

  但以近几年的态势看,似乎是一语成谶......

  全国目前有10亿人,平时是不上班的?据全国总工会统计,目前全国职工总数为4.02亿左右,14-4=10亿,严格来说至少是有10亿人是不算有正式工作的,而非正式工作人员即便有零工可打,对应的也自然是不稳定和无保障(不稳定+低收入+无社保公积金)就业形势似乎并未随疫情结束而缓和:城镇青年失业率自23年1月起持续攀升,4月份20.4%创下历史新高,接近疫情前的2019年最低值的2倍;同时还远超美国、日韩、欧洲等一众发达国家及地区;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趋近饱和”+“僧多粥少”,甚至恐成“知识密集型产业”:美团有20万本科外卖员、8万硕士外卖员,今年整个2月份全广州只有排名前三的小哥才能月入过万(月单量110+);网约车司机数量自去年9月至今暴增70万人,济南、东莞、温州、三亚等地交通运输部门接连发布预警,提醒从业者谨慎入场;大中型公司的在职员工总数持续下降:以涉及企业性质、行业及领域较广的A股上市公司为例,2022年平均员工数量比疫情前的2019年缩水了11.9%,且2021年和2022年的跌幅呈持续扩大趋势;在港股及美股的中国上市公司(科技型为主)也未能幸免,裁员率与A股上市公司相近。而众所周知的旅游、地产和教育行业就更不用提有多惨烈了。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注销率较往年或呈持续上升态势:根据国家市监总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注销企业数为181万户,2021年为349户,约占总数的8.1%,在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多地(如上海和广州)数据显示占当地总数的比例均创近年来新高。(比如上海在2022年注销企业数的21.5万,为近7年来最高,且基本等于2018~2020三年总和。)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严重:2023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营收2000万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0.6%,这是自2022年1-7月以来的连续第9次负增长,也是自2023年1-2月以来连续的第3个降幅超20%的统计节点。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下降:2023年5月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8%,作为最能反应制造业利润的指标,自2022年以来呈连续下滑态势,自4月以来连续2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可能代表了较严重的市场端产能过剩和供需矛盾;其中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近年来外资企业持续减少再投资并缩减用工需求:2023年1-2月外资企业的利润总额增速为-35.7%。值得注意的是,外企的利润再投资比值涨幅从疫情前2018年的27.7%跌至-24.7%,与近年来外企陆续裁员、缩减开支、降低用工编制员额之间或存较大相关性。人均最终消费收入连续3年走低:比自2014至2019的六年间均高于40%,但在2020、2021、2022年分别为38.58%、38.54%、36.34%,连续三年低于40%。作为2022年人均GDP排世界63位的中国,该比例远低于排名第148的印度,仅为印度的约1/3;旅游消费报复式大热背后的“消费降级”真相:“特种兵出游”,旅行消费大降级,出游人数增长20%,但消费仅和疫情前的2019年持平:相比2019年人均旅行消费的645元,2023年目前的数据仅不到500元;奢侈品消费市场历史首现负增长:根据要客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人奢侈品牌市场销售额实现9560亿元,同比下滑4%,首次出现负增长。在全球奢侈品市场销售额占比有所降低,为38%。同时,2022年中国境内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为5475亿元,首次出现15%的负增长,全球奢侈品市场占比下降为22%。从全球来看,2022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同比增长17%,市场规模达到254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行,近三年有两年负增长创纪录: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下降7.78%,与3月相差2945亿元,相当于发达国家新加坡一年90%GDP总量。而在此之前的2020年和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相比2019年和2021年为负增长,也是我国21世纪以来唯二的负增长年度;?地产业危机持续,头部未暴雷房企寥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自2017进入停滞,2022年地产销售前20强没有暴雷的民营企业仅剩下新城、万科、龙湖、碧桂园四家。截至23年目前已公布2022年度财报的45家房地产开发商中,共有24家开发商裁员,裁员的总数高达近13万人,最高73%,5家裁员在50%以上,同样受到市场冲击的还有设计院,北京某TOP3国企设计院,裁员达到50%;若不是国家超1000亿银行授信救援,整个产业崩塌及就业市场动荡还将更大;互联网企业红利殆尽,裁员降薪频发:2022年的总收入下降了1.1%,至1.46万亿元,而在此前的六年里互联网行业曾保持着连续双位数的增长;自2019至今的四年里,65%的互联网公司活不过三年,2019-2022平均倒闭4778家公司,达2014-2018年总和的两倍;金融业持续被爆裁员及降薪,市场与监管等多向压力持续:根据2022年23家上市券商的年报,“千万年薪”高管已绝迹,500万年薪以上高管数锐减,2021年原有12名超500万年薪的券商董监高现如今仅剩一人;另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有80%以上券商从业者人均薪酬同比下滑10-40%不等;5月公募基金降佣正式被官宣,将影响包括二级(公募基金)买方和卖方(券商研究所)在内大量高薪从业者的年收入水平;近日还有消息爆出针对券商投行股权融资的保荐+承销费率或降至2.5%的传闻,若属实则将影响大量投行从业者的薪资;?外贸行业疫情后曾有短暂结构性反弹,但仍难掩颓势:海运占中国外贸进出口80%,最有代表性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于今年月曾一度跌至938.74,创历史新低,其中上海港,宁波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几个沿海最大的港口,大量集装箱空置,该现象近十年未见。(外贸行业的问题不容易从数据直接体现,但对业内从业者访谈和市场调研后不难发现,就业市场和从业者职场发展普遍堪忧。?)对于以上4点里诸多对就业不利的因素,我更多希望的是,广大大学在校生、应届生、尚未就业的往届生、待业中的前求职者、仍处职场的打工人,能从中认清方向,寻得解决方案。

  提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网友都说是耍流氓(制造焦虑),那么我就给出以下七条建议,也只能帮到这儿了:

  “考研”是学历教育的延续,只是理论上提升就业的途径之一。

  “考研”即便能上岸,下一步仍是就业,要谨防“考研陷进”!

  所谓的“考研上岸”,充其量只是“暂时上岸”!

  若是2年制硕,也就是开学1年后,就得参加校招!

  而海外1年制,部分行业校招,你没读研就开始了!

  可能你还没毕业就成了往届生...参加不了校招了!

  越来越多城市出现,研究生应届毕业人数>本科;

  按全社会全部用人单位的全部工作岗位要求看,多数并不要求且不偏好研究生;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或目标并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勿跟风考研!

  除非,你到了临近应届还啥实习没有,却仍幻想着能找份好工作...

  海外深造这条路上,私立大学遍地,费用高昂,每年5.8%应届生留学

  特色是:靠“申”而非靠“考”+多通道模式,申请组合合理就不愁没书念

  但大环境下行,钱袋子都憋了,“投资回报率”自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不是读什么学校都有机会以较快速度收回教育投资的(如上图)

  另一方面,留学也不能单纯看「性价比」:

  【花10万→年入20万】VS 【花100万→年入50万】

  前者回报/投资比2,后者0.5,前者是后者4倍

  所以就该选性价比更高的前者?

  若你的目标是年入百万,前者哪怕是0花费留学,性价比再爆炸又如何?

  what?好学校出来未必高薪!坏学校未必差!

  那先看看下图,理解后再衡量下自身风险偏好

  明确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再决定留不留和去哪留不迟!

  每年考编大军近千万,80/20里的80注定是“炮灰”;

  大方向上简政、缩编不可逆,相关目标好几年前就已明确;

  短期内“节流”正在+持续进行中,“薪资待遇/劳动强度”今非昔比;

  部分机关爆出“主动降级”内幕!工资多几百,强度996+你做不做?

  若应届未上岸,可报考岗位范围和数量大幅↓,难度↑,或陷入“考研陷进”

  话说回来,但你若有选调生资格,也没其他更好出路,可要把握好机会!

  1993年用工制度改革后就没了“编制”,统一签劳动合同

  越来越多国央企与应届生签“3~5年期合同”,几无10年期

  什么?他们仍宣称是“有编制的”?记住此编非彼编就对了!

  此外,全国94%的就业是由民营经济解决的,国有占多少?

  别忘了,这剩余6%里边还有公务员和事业编的部分呢!

  即薪资不如市场化企业,也无“铁饭碗”,求职难度还大

  请问这么紧盯着国央企是图啥?好歹自己心理得有点数?

  我不劝退任何一条路,只劝退不适合的人走不适合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得明白哪条路适合自己,切莫慌不择路!

  P.S. 上图引自我的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课,67节936分钟纯干货。)里的第2.1.4.1节课程。

  人们用“隔行如隔山”来形容“跨界”之难,其中的“行”指的是“行当”

  “行当”即“职能”,也就是你为某组织具体做什么工作;

  z金公司员工平均月收入9万,年收入破百万;

  同年入行的张三、李四都在该券商;

  张三年入200w在投行部,李四10w营业部;

  张三今后朝头部PE/VC发展,

  李四年年盼着能顺利留下去,

  可李四当年不但入了张三一样的行业,

  还去同一家公司,甚至身处同城!!!

  他朝张三的方向“再择业”的几率呢?0!

  要知道,离开大学后的求职是“社招逻辑”,

  没有关系、也没直接相关全职经验?免谈!

  论23届校招形势,可谓急转直下:

  不少985本硕,秋招颗粒无收,春招无末班车可赶

  最终“高不成低来就”,由原目标年薪50万↓至10万...

  有的被发了offer,却被残酷收回作废,陷入无业状态

  前车之鉴!24届及以后的学生,宜下调目标+夯实实习

  以22届为例,目标冲刺某行业头部Top10企业特定岗位

  拿Top20为主要目标,以Top30保底的,建议调整如下:

  直接放弃Top10,以Top30为冲刺,Top31~100全覆盖!

  论当下职场社招,企业开源不成节流居多,hc骤减之下

  建议稳中求进,勿裸辞,更勿坐以待毙,有3方向可考虑

  一是自我提升,技能和工作表现双管齐下,优化提升简历!

  二要调研当下主业,行业趋势如何?若不稳健,加速跳船!

  三可开发第二职业/副业以提升复合收入,前提是主业够稳!

  P.S. 上图引自我的【精】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2022年终大作,33节398分钟深度硬货。)里第8.2节课程

  不论是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应明确当下大环境的“胜率VS赔率”概念

  在做自身定位(求职目标)时,优化比较方法,从比较对象所处周期开始

  应届生别以前几年学长学姐做参照,职场人勿拿朋友圈他人案例做对标

  自我高要求没错,横向对比也不是不做,但要基于环境,科学合理地做

  与他人作比较,最重要目的之一是,找标杆,学先进,并激励自己

  但非事事在每个维度上比,因为较好坏、比高下,还得看外部条件

  人这一辈子真的很长,但也很短,必要时,广积粮,缓称王。

  不妨多做些纵向对比,和昨天、今天的自己比,关注细节

  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今天提高了多少”、“还有哪些不足”上

  将重心置于,“如何在明天成为更好的自己”之上

  而非“收入”、“职位”、“权力”的绝对高低之上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积跬步,成千里,以量变,促质变

  不论环境多好,还是多坏,成事者永远是少数

  世界在变,世界也没变,

  变的是人们的心态,不变的是世间之“道”!

  P.S. 上图引自我的【精】职业发展x底层逻辑(2022年终大作,33节398分钟深度硬货。)里第9.1节课程

  以上七条建议,分享给大家,与君共勉!

  迷雾终将散去,但在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下尚需时日,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难点是我们无法预测是5还是10,甚至更久;

  全网宣称大环境不佳的营销文遍地,我们绝不能受其影响而陷入低迷,更不能坐以待毙,在不具备可持续家庭财力的前提下,就幻想着靠“先躺平”来“保护自己”;

  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被太多人用于“暴富”的策略思考之上,却鲜有人会知,在金融投资之外,包括当下职场逆势在内的相当多其它场景,其实也是该理念适用的良机!

  黎明前的曙光何时出现,你我都难预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机会一定是留给做好准备、做对准备的那一部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