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煤化工投资加速,航天科技:氢能及工业气体打造第二成长曲线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天风证券 鲍荣富 朱晔 王雯 王涛)

  1.1. 公司概况:煤化工龙头积极转型,多领域齐头并进

  航天科技下属航天工程,是煤化气技术龙头企业。

  

  公司隶属于航天科技,成立于 2007 年,以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为核心竞争力;

  2009 年合资成立双鸭山公司开拓上下游产业链;

  2011 年进行股份公司改制更名“航天工程”,剔除与经营战略不同的子公司,聚焦粉煤气化设备与服务;2015 年公司为进一步扩张且稳定经营进行上市筹措资金;

  2020 年进行国企改革,历时 3 年圆满完成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落实董事会职权、保障经营层依法行权履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强风险管控等工作;

  2022 年贯彻“十四五” 战略规划进行业务模式拓展,以契约化目标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板块经济质量不断提升,取得空分、多晶硅等新行业的业绩突破。

  

  多重国际国内专利,激发企业整体活力。

  公司 2022 全年完成专利申请 43 项,获得授权 26 项,其中发明专利 3 项(含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23 项,并且在 2022 年其“新一代全热回收气化炉技术研究”和“含碳固危废熔融气化制氢技术开发与示范”通过评审并被列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计划”以及发明专利“用于粉煤加压气化工艺的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及方法”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行业专利奖优秀奖。此外,2023 年以来,公司再次延续创新,实用专利授权 12 项,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1.2. 公司具有军工背景,主营业务实现新突破

  主营业务围绕粉煤气化设备与服务而展开,获得国内国外一致认可。

  公司是以粉煤气化炉(航天炉)为核心竞争力的 EPC 公司,以多元、标准、智能等七项气化技术方向为发展理念,如专业化福建煤化工法液空项目(液空集团采购中唯一使用的国产航天气化装置)、标准化内蒙古亿泰化工杭锦旗项目(被评为精细化学示范项目)等;且依托龙头地位将气化炉 EPC 扩展到全厂(阀、炉设备等)EPC,总计达到 13 地 27 个项目为公司收入带来显著增长。

  

  业务收入结构以专利专有设备及通用设备产品销售为主,EPC 工程业务形成有力补充。

  主营业务具体包括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工程设计和技术咨询和提供专利专有设备及通用设备。从贡献的毛利看,专利专有设备及通用设备销售一直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2022 年末公司销售粉煤气化设备(气化炉、气化烧嘴、切断阀等)共计 15.6 亿,占总收入比例 62.25%;

  另外,公司工程建设收入达到 8.25 亿元占 32.9%,截止至 2023 年 6 月,在建项目 5 个: 沧州《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 EPC 总承包(空分、气化、净化装置及其配套工程部 分)工程合同》、航天氢能新乡气体有限公司年产 60 万吨合成氨 80 万吨尿素及其配套装 置建设项目《气体装置 EPC 总承包合同》、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 30 万吨合成 氨、40 万吨尿素联产 20 万吨己内酰胺搬迁改造项目《航天煤气化技术专利设备采购合同》等都附加专有及通用设备采购合同,有望为公司主营业务带来增益。

  

  此外公司紧靠“十四五”政策规划战略,着力布局“四大业务”寻求转型突破。

  高端制造板块不断提质增效,子公司与市场接轨取得了空分、多晶硅等新行业的业绩突破;环保运营板块不断扩张,2022 年内与临海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环境科技公司开展工业废盐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业务;绿氢工程技术板块取得重大突破,首台套 1000 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研发成功,原有系统将于 2023 年下线,实验室与生产线同步投放;核心技术板块开拓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参股的航天氢能有限公司在建气体运营项目 2 个,实现营业收入 6.4 亿元,净利润 0.25 亿元,带来多元化效益。

  

  背靠国有军工集团,股权结构稳定。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由国资委直接控股的中央一级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为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以及航天军工相关咨询、应用等服务。

  截止至 2023 年 6 月,航天科技集团通过大股东火箭院持有航天工程 45.98%的股份,集团下属机构航天投资、国创基金、国创新能源基金分别持股 8.27%、9.85%、4%,四者合计持股 68.1%,股权结构稳定。

  

  2.1. 煤化工或迎来投资高峰,新疆未来五年计划投资超 3600 亿

  现代煤化工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期。现代煤化工,主要是指以煤为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工手段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的产业,主要包括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

  

  从发展现状来看,现阶段我国煤化工产业仍以单项技术示范为主,多数产品与炼油和石化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且同类产品的能耗、水耗、碳排放更高,综合竞争力不强。

  但考虑到煤的成本相对低于石油和天然气,能够对石油化工形成一定的补充,差异化发展石油化工难以生产或生产成本较高的特有产品。

  

  能源安全+放开原料用能总量控制,打开煤化工发展空间。

  2021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我国煤化工行业影响深远。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我国的资源禀赋主要表现为“富煤、贫油、少气”,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这也决定了发展煤化工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拓宽石化原料来源渠道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

  

  十四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提升超预期,煤制油、煤制气经济性仍有待改善。

  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末建成煤制气产能 150 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 1200 万吨、煤制烯烃产能 1500 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 800 万吨。

  十四五期间煤制油、天然气、烯烃和乙二醇产能 yoy 为+30.3%、+193.8%、10.1%和+67.4%,对应的市场投资额分别是 390.6 亿元、593.7 亿元、414 亿元和 376 亿元。

  截止到 22 年末,我国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为 1772 万吨、1083 万吨,已经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而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分别为 823 万吨、61.25 亿立方米,二者经济性主要受制于煤炭(原材料)及石油天然气(最终产品)价格,叠加消费税增加了成本,因而产能提升进度不及预期。如果后续油价、气价上行,则有望带动煤制油、煤制气项目的经济性逐步显现。

  

  新疆煤炭资源储备/产能丰富,是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

  新疆是此前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16-2020》提出的重点建设 14 个煤炭基地其中之一。

  从资源储量来看新疆矿产资源富集,截止至 2019 年 9 月,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地质储量分别为 228 亿吨、17.5 万亿立方米、2.2 万亿吨,分别占我国陆上资源总量的 30%、34%和 40%。

  从煤炭产能来看,22 年新疆年产原煤达 4.12 亿吨,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四,此前新疆发改委发布文件指出,要全面加快推进国家给予新疆“十四五”新增产能 1.6 亿吨/年煤矿项目建设,充分释放煤炭先进优质产能,力争 2025 年煤炭产量达到 4 亿吨以上,我们预计本地原煤供应充足有望给发展煤化工带来较好的区位优势。

  准东煤炭资源品质优良、储量丰富,适宜发展煤化工产业链。

  新疆准东开发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第 14 个能源基地(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22 年 3 月,据新疆新闻网统计该煤田是中国最大整装煤田。

  该煤田包含五彩湾、大井、将军庙、西黑山和老君庙等 5 个 矿区,预测资源量 3900 亿吨,占全疆储量(2.19 万亿吨)的 17.8%,占全国储量(5.56 亿 万吨)的 7%,已探明储量 2136 亿吨。

  煤矿主体为 31 号不粘煤,具有低灰(6.55%)、低硫(0.37%)、低磷(0.019%)、富含油的特点,平均热值达到 6784 大卡,是良好的动力和化工、制油用煤。

  

  煤化工项目获取正当时。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曾任职于航天工程实控人航天科技集 团,22 年他在新疆准东开发区调研时强调要立足新疆煤炭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 电和现代煤化工。

  航天工程凭借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拓新疆的煤化工重点项目,当前已公布合作意向总投资额近 900 亿元:

  ? 500 亿元哈密煤制气项目:22 年 5 月,新疆能源集团与航天投资、航天工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共同推进投资 500 亿元的哈密三塘湖矿区 40 亿立方米/年的煤制气项目,三塘湖矿区配套的一号露天煤矿已核准产能 1500 万吨/年,且煤矿品质较好,具有低灰分、高发热量、有害元素含量较低等特点,可为煤化工项目提供优质、充足的煤源保障。

  ? 338 亿元伊吾绿色低碳煤基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338 亿元,计划用 5 年时间在伊吾县建设 2×60 万吨煤基乙醇装置、2×135 兆瓦亚临界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发电装置,并配套建设二氧化碳捕集(CCUS)制高值化学品项目、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新能源项目。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化综合利用,年产值可达 150 亿元。22 年 7 月,伊吾疆纳新能源与航天工程合作共同推进白石湖园区中的煤基可降解新材料项目、煤制天然气项目。

  新疆煤化工项目持续推进,未来 5 年规划投资额超 3600 亿元。

  除上述项目以外,23 年以来准东谋划实施约 30 个现代煤化工项目,总投资约 970 亿元。

  从中长期来看,准东还规划建设两个 500 万吨煤制油联产天然气和化学品基地、240 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联产化学品基地,总投资 3624 亿元,总产值 1335 亿元。并配套布局 3000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为煤制油和煤制气提供绿电、绿氢、绿氧。

  计划至 2025 年末首批煤制油气项目顺利开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2027 年建成。我们预计市场快速扩容之下,公司有望持续从中受益。

  2.2. 高端装备产业链持续拓展

  1)气化炉:煤制气需求扩张叠加国产替代,气化炉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期。气化炉主要用于煤气化环节当中,根据煤的性质和对煤气的不同要求,按照煤颗粒的运动状态相应的气化设备有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沸腾床)、气流床三种气化炉。从原料煤的相态上来看,则主要分为水煤浆和干煤粉两种气化炉。

  

  干煤粉气化技术有待国产化。

  气化炉是煤制气环节中的核心,单体投资规模较大,且存在国产替代逻辑,年处理原煤 25 万 t 的气化炉进口品牌单台造价接近 1 亿人民币,而国产化后的价格仅为进口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煤化工应用的气化炉大约有 40 种,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水煤浆气化技术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已逐渐取代德士古等海外品牌。而干煤粉气化技术较为先进,但国内起步较晚,国产技术的发展远不及水煤浆气化技术。

  

  航天炉技术水平先进,具备国产替代的潜力。

  从技术角度来说,以航天工程研发的航天炉为代表的国产气化炉,对煤种要求低,煤种适应性广,在技术指标和维护性上已经接近甚至领先于海外气化炉水平,航天工程公司已经研制出日投煤量 750 吨、1000 吨、1500 吨、2000 吨、3000 吨级等 5 种型号气化炉,其工艺结构包含了全激冷、半废锅+水激冷流程,以及全废锅流程等,覆盖煤化工行业生产的各种需求,后续有望随着煤化工行业发展而逐步实现对海外进口气化炉的替代。

  此外,公司主导研发的“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及示范”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实现了干煤粉气化的 6.5MPa 高操作压力、3500 吨级超大规模投煤量、辐射废锅流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是单炉投煤量最大、气化压力最高的半废锅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装置。

  经测算,单台装置可减少煤炭消耗折标煤 5-10 万吨/年,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截止 2022 年航天炉市占率第一。

  截至 2017 年 11 月底,中国煤化工行业有 20 多家煤气化技术专利的近千台气化炉在运行,合成气总量超过 3000 万方/小时。截至 2020 年,航天炉投入或即将运行 117 台,占据中国粉煤气化市场领域的 50%以上。2022 年,市场占有率第一。航天炉连续不间断运行时间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最高连运天数为 485 天。

  

  2)特种阀门:公司充分利用航天系统工程、结构设计、高压高低温传热、流体动力、控制技术以及高效燃烧等领域取得的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产业转化和延伸,成功研制了气化炉燃烧器、气化炉内件及特种阀门等系列关键设备。

  公司特种阀门业务主要依托全资子公司北京航天长征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展,下游主要集中服务于石油化工及煤化工相关企业。

  受益于行业投资力度持续提升,截至 22 年末,特种阀门销量 1355 台,同比大幅 增长 77.12%,该子公司实现营收 2.28 亿元,净利润 0.13 亿元,同比分别+29.5%/+16.1%。

  

  3)气化燃烧器:气化燃烧器是气化炉中的关键部件,存在一定更换周期。

  公司研制的气化炉燃烧器采用特殊材料制造,具有调节范围广、寿命长、可靠性高等特点,技术指标和可靠性达到或超过了同类进口产品技术水平。

  现有分别满足气体燃料开工和柴油开工的气化烧嘴,并形成了满足日投煤量 750 吨级、日投煤量 2000 吨级和日投煤量 3000 吨级的三个系列气化烧嘴。截至 22 年末,公司气化燃烧器销量为 11 台,同比+120%。

  

  2.3. 布局绿氢及危废处理,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利用风光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有望成为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氢气 制取主要有以下三种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

  一是化石燃料制氢;二是工业副产氢尾气提纯制氢;三是电解水制氢。

  根据制取过程的碳排放强度,氢被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是指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制氢过程中没有碳排放。

  据 IRENA 统计,从全球角度看,2018 年,以终端产生的热值来统计,天然气制氢占比最高,达到 48%;其次是石油气化制氢,占比 30%;煤气化制氢第三,占比 18%,电解水制氢占比 4%。

  从我国情况来看,截至 2022 年,我国氢气制取以煤制氢方式为主,占比约 80%。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降低,绿氢占比将逐年上升,据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勇平预计 2050 年将达到 70%。

  

  积极发力电解水制氢,绿氢工程产业布局加速推进。

  2023 年 5 月 1 日,公司自主开发的 1000 型碱性电解制氢系统正式下线,标志着公司在“绿氢核心装备和工程技术”板块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目前,设备已发往项目现场进行安装,公司预计将于 23 年三季度开展系统联调和长周期性能试验。

  此外,公司还预计 20 型 PEM 电解制氢系统将于 2023 年下线,同时公司还建成投用了电解槽生产线(I 期)建成投用;制氢及储能工程技术实验室(I 期),并在一系列绿氢工程技术工艺包取得相应的技术突破。

  出资设立子公司,进军环保领域。

  公司依托长期积累的热能技术储备,原创研发出航天熔融无害化废盐处置技术,22 年末公司公告拟以货币出资 13,600 万元(持股比例 80%)与临海工投集团成立航天长征(临海)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建设工业废盐处置示范装置,通过示范项目的工业化运营,开展工业废盐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业务。

  该项目废盐处理能力为 2.5 万吨/年,计划投资 2.3 亿元,预计项目建设周期 24 个月,有望增加经济效益 1625 万元。

  参考危废处理行业内其他公司情况,截至 22 年末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危废处理业务毛利率大都高于公司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我们预计项目建成后有望给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带来盈利能力改善。

  

  参股航天氢能,布局工业气体运营。

  航天工程在 2020 年入股航天氢能,持股比例 18.87%, 2022年在建其他项目营收 6.4 亿(属于航天工程 1.21 亿占公司收入 5%);且公司与航天氢能深入合作,成为新乡 60 万吨合成氨、80 万吨尿素项目 EPC 总承包方以及获得沧州《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 EPC 总承包(空分、气化、净化装置及其配套工程部分)工程合同》,23 年合计为公司带来 8.4 亿履行订单收入,业务增长显著。

  

  2.4. “大集团、小公司”, 航天氢能业务协同效果明显

  实控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集团实力雄厚,业务板块丰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于 1999 年 7 月 1 日,其前身源于 1956 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辖有 1 个创新院、8 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9 家专业公司及若干直属单位,拥有 15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

  集团 22 年总资产为 6509 亿元,实现营收 2991 亿元,同比增长 6.8%, 2017-2022 年营收 CAGR 为 5.26%;22 年实现归母净利 218 亿,同比增长 9%,2017-2022 年归母净利润的 CAGR 为 7.7%。

  

  背靠母公司火箭院,技术实力雄厚。

  母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成立于 1957 年 11 月 16 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研究院现有 4 个院级全资公司,5 个院级控股公司,含 2 个上市公司,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天万源”,1185.HK)和航天工程。

  火箭院下属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主营方向分为军品(运载火箭相关)及航天技术应用(环保产业、航天服务业、煤制气、商用火箭、医疗等)。

  

  火箭院明确产业发展主航道,建立“双轮驱动”特色发展战略,火箭院在节能环保、特种车辆、智能装备、航天服务 4 大业务板块持续发力。

  火箭院依托航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以共享理念打造“航天+”产业服务平台,在军民资源共享、央地协同、商业航天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煤气化、特种车辆、航天检测等领域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富国强军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贡献航天力量。

  民用产业包括节能与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特种车与新能源车、高端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与卫星应用等方向。

  ? 节能环保领域:重点领域包括航天煤气化装备及气化岛运营及 PET 资源循环利用。

  航天工程依托中国航天在运载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方面积累的优势,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航天科技资源循环科技公司开发运营的 PET 资源高价值循环利用及相关装备制造项目是国际上首个集 PET 再生瓶级聚酯切片生产、PET 资源高价值循环利用高端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咨询认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是航天系统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伺服技术、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的专业研究单位,研究所自主开发了 34 中伺服机构(系统),形成了以伺服阀、电机、气动机、传感器、超高速涡轮泵和伺服控制器等为代表的 200 余种伺服配套产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实验设施和配套体系。

  ? 新材料与新能源:依托火箭院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以结构复合材料产业和功能复合材料产业为主,兼顾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的新材料应用产业体系。火箭院 2005 年 7 月成功收购航通的控股权,2007 年 10 月进行资产重组,中国航天万源(1185.HK) 成为从事以风机研发制造和风电场开发为代表的风电产业、以稀土电机应用为代表的节能产业、以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环保产业的多元化业务上市公司。

  ? 特种车和新能源车:火箭院重点发展以矿用自卸车、油田车等为主导的中重型特种车辆产品,不断完善产品型谱,并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高端专用车行业领先企业。

  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国家定点生产特种汽车的国有企业是,国内重型军用特种汽车的领军企业。

  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运营平台,也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专用车项目的军转民基地。

  ? 高端智能装备:火箭院重点发展以振动试验设备、工业自动化装备为主导的优势产业; 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实现大型感应式振动台的工程化,形成多轴、力控型、电动电液联合激振、低能耗电动、多维液压振动试验系统的产品系列,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环境试验及服务业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工业自动化装备领域,坚持走高附加值产品路线,保持非标装备、烟机设备及自控系统、燃气 SCADA 系统等现有产品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 系统集成与卫星应用:火箭院初步确立了以综合电子(弹载电子、船舶电子)、智能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工业特种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智慧产业(北斗应用、智慧园区、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军民融合新领域。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将几十年在火箭型号研发中取得的应用技术,运用到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打造大道安全云、大道慧眼、大道数据等系列产品,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工业大数据系统、机器视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服务,助推中国智能制造。

  航天大道主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可为企业提供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产品和系统,助力企业从“制造维”到“智能维”发展、转变。

  

  “火箭心”造福心衰患者,商业火箭发展迅速。

  医疗方向,2022 年 7 月由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火箭心”获批上市,是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

  产品自火箭院和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孵化,是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全自 主研制生产、自主可控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温升低、溶血好、质量稳定的特点,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 22 年 7 月,“火箭心”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植入数量排名第一。

  商业火箭方向,2022 年 12 月由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简称“捷龙三号火箭”)在黄海海域点火起飞,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型谱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系列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火箭院运用纯商业模式抓总研制了捷龙系列火箭,并交由控股子公司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火箭公司”)投资运营。捷龙系列火箭就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国家队”,捷龙三号火箭首飞成功标志着“国家队”再添新丁。

  中国火箭公司采用商业化模式和技术经济一体化思路,在长征十一号火箭基础上按照系列化发展,打造出捷龙三号火箭,致力于为低轨卫星提供低成本、批量化、高频次的发射服务,助力商业航天繁荣发展。

  

  公司参股航天氢能,深入推进航天氢技术产业化。

  航天氢能成立于 2020 年 8 月,航天工程与布局北京国创新能源基金等共同投资设立该公司,注册资本金为 10.6 亿,航天工程持股比例为 18.87%。

  航天氢能充分发挥航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优势及各股东资源优势,深入推进航天氢技术产业化,聚焦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投资氢气、合成气工业气体运营,立足航天氢技术基础,发挥航天工程氢规模制备、工程集成优势,孵化、拓展氢燃料供应链系统技术及运营,开展三废治理相关业务。

  2022 年航天氢能在建气体运营项目 2 个,实现营业收入 6.4 亿元,净利润 2471.61 万元,我们认为随着项目落地,业绩或将持续释放。

  

  22 年公司与航天氢能签订的大订单共 25.5 亿,静待项目落地及业绩释放。

  公司与航天氢能沧州气体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1 月签署了《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 EPC 总承包(空分、气化、净化装置及其配套工程部分)工程合同》,合同总金额 14.66 亿元,主要负责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 EPC 总承包(空分、气化、净化装置及其配套工程部分),19 个 月项目完成中间交接。

  公司与航天氢能新乡气体有限公司于 2022 年 7 月签订《气体装置 EPC 总承包合同》,合同总金额约 10.84 亿元,负责航天氢能新乡气体有限公司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年产 60 万吨合成氨 80 万吨尿素及其配套装置建设项目气体装置 EPC 总承包(气化、净化装置及其配套工程),2023 年 8 月 31 日前完成中间交接。

  

  航天氢能与大股东航天工程产生明显的业务协同,未来有望持续做优做强氢能业务板块。

  6 月 14 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暨并购重组工作专题会,持续推动中央 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聚焦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流工作经验,明确工作思路。

  会上,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近年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关情况,并从资本市场监管角度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通过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央企并购重组迎发展新机遇。

  我们认为,考虑到提升央国企 ROE 分为内部挖潜和外延并购两条途径,上半年的一利五率更侧重内部挖潜,而外延并购未来亦有望加速兑现。

  航天氢能与航天工程产生的业务协同效果明显,且目前航天工程对航天氢能的持股比例较低, 未来有望持续做优做强氢能业务板块。

  航天工程在我国煤气化工程领域中既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又拥有工程设计、设备成套供应及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专业化工程公司,公司拥有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及其关键装备能够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以及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氢、IGCC 发电等领域。

  后续有望受益于煤化工进入投资高峰,看好公司中长期发展。

  收入预测,22 年公司整体收入yoy+3.07%,疫情之下工程进程受阻,业绩有所压制。23Q1 营收 5.15 亿,同比+11.46%,随着疫情减弱公司生产逐步恢复。

  22 年报显示待履行的重大合同金额共计 35.3 亿,我们预计 23-25 年公司的收入有望维持复合增速 26%。

  展望 23-25 年,受益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以及煤化工行业景气度上行,专利专有设备及通用设备销售增速有望达+12%/+12%/+12%;工程建设费收入增速分别为+45%/+48%/+45%;设计、咨询类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40%/+40%/+40%;专利技术实施许可收入增速分别为+10%/+10%/+10%;其他(维修、技术服务)营收有望实现增长,增速分别为+5%/+5%/+5%。

  毛利率预测,22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20.4%,较 21 年提高 5.53pct,主要系不同建设周期 交付的设备及服务内容不同,导致毛利偏高,同时公司持续加强项目成本管控,项目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分业务来看,通用设备销售属于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优势明显,22 年毛利率为 28.39%,较 21 年增加 10.07pct,我们预计 23-25 年该业务毛利率有望保持平稳,分别为 28%/28.4%/29%;

  公司加强项目管理,落实精细项目管理,且受益于公司拥有的核心专利技术,以及疫情之后项目工程进度加快,工程建设业务毛利率有望回升到疫情前(19 年毛利率 9.84%)的水平,预计 23-25 年毛利率分别为 9.5%/9.8%/10.2%;

  设计咨询业务 22 年毛利率较 21 增加 27.43pct,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强市场开拓设计咨询合同增加,而设计成本相对刚性导致,我们预计 23-25 年毛利率维持 10%左右;

  专利技术实施许可业务毛利率常年维持较高水平,22 年该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减少 14.10pct,主要受公司相关研发项目形成的非专利权技术摊销导致该板块成本上升所致,我们预计 23-25 年该业务毛利率有望维持在 82.5%左右;其他业务毛利率预计保持稳定,维持在 27.5%左右。

  

  费用率预测,随着公司推进降本增效专项工作、扎实开展成本管控,依托成本价格管控体 系,推动成本控制向纵深发展,同时加强内部挖潜和自力更生,持续提高项目财务管理水 平,我们预计公司整体费用率水平有望呈下降趋势。

  22 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33%/5.4%/5.13%,分别同比-0.01pct/-0.16pct/-1.36pct,我们预测 23-25 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为 1.32%/1.15%/1.10%,管理费用率为 5.38%/5.00%/4.5%,研发费用率为 5.10%/4.95%/4.80%。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预测航天工程 23-35 年归母净利分别为 2.1/2.8/3.6 亿,复合增速为 31%,对应 EPS 分别为 0.40/0.52/0.68 元/股,按照 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总市值,对应 23-25 年公司 PE 分别为 41.74/31.86/24.35 倍,看好公司的长期增长潜力。

  项目实施不及预期:

  公司同时开展多个 EPC 总承包项目,在进度管理、设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EPC 项目涉及环节多,实施过程复杂,建设期间材料、设备的采购价格和施工费用存在发生变动可能,设备材料的质量及交付进度也将对项目装置质量及工程进度将产生影响,统筹开展多个 EPC 总承包项目建设,对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而且公司承揽的项目规模一般较大,可能发生由于业主拖延支付或付款能力不佳,导致拖欠工程进度款项,甚至缓建、停建等风险。

  氢能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

  “十四五”期间各地氢能规划处于高景气,但若业主端对于项目推进意愿放缓,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的订单和主营业务收入。

  煤化工投资不及预期:

  公司拥有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及其关键装备能够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化工项目尤其是大型煤化工项目,受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变动风险影响较大。若煤化工投资不及预期将影响公司新签订单,从而影响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

  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所从事业务依赖高端人才及核心技术人才,由于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导致的骨干人才流失的风险,人员流失将影响公司的项目进度及营收水平。

  测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文中对煤化工投资的测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与实际值有所偏差,仅供参考。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