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山河大学”,为什么在网上火了?丨媒体札记

  

  最近,网上出现不少关于“山河大学”的讨论。这个大学的名字,是网民虚构的,并不真实存在。这一说法源自一位网民的“创意”:“如果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十多亿元,打造一所位于四省交界处的‘山河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四省学子们上大学就不用愁了。”

  网民提到的四省,都属于高考大省,也是高考“难”省。当地人口多,考生也多,但名牌大学却不多。比如,河南省只有一所“211高校”——郑州大学,连历史悠久的老牌高校河南大学,都未能进入“211高校”行列。山东省的名校稍微多一些,但“985高校”也只有山东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两所,即便算上哈工大威海分校,也很难满足山东考生对名校的需求。

  因此,“山河大学”的创意,一经媒体曝光,就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和共鸣。官方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意识到这背后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我们也关注到了关于‘山河大学’的问题……教育部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从一些媒体评论来看,不少人也认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应当被看见,也应当得到尽力解决。《新京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理想的乌托邦并不存在,但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总会在理想与现实诸多冲突中,探寻一条合理的、折中的出路,以惠及更多数的人群。这也是今天理解‘山河大学’、认真倾听其背后声音的特殊意义。”

  人民网也在评论文章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和历史因素影响,也与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因素有关。改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格局,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紧迫。”

  “红辣椒评论”则发表文章指出:“‘山河大学’虽然只是一所虚拟的网络高校,但却处处体现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国色彩,对于山河四省学子来说,这所高校的构建也是在教育发展尚不均衡以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这一客观环境下的一种心灵寄托与自我安慰”。

  《南方都市报》则在评论《“山河大学”引热议,教育资源匹配需求应被看见》中给出了更加具体的分析。此文首先提出,“山河大学”并非网民简单玩梗,“这个讨论之所以能够走红,是山河四省的考生们有点心酸的幽默,更是生均教育资源不平衡的严肃问题”。要具体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存量资源上做好分配优化工作——“要着力于存量资源的分配与优化,即提升当地的高校教育资源挂钩”。与此同时,还得做好“增量”工作。此文以河南省的情况为例,指出该省“2025年将新组建5所左右大学,新增设10所左右普通本科院校、10所左右职业本科院校、50所左右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这样的举措,显然有助于提升当地的高等教育质量。

  当然,“增量”不等于“提质”,在不断增加高校数量、扩建高校规模的同时,还得增加这些高校的实力,提高科研能力、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期待在“山河大学”所在的四省,能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加强教育投入,让当地学生有更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在这个问题上,澎湃新闻的评论,强调了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中西部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已经从2012年的7000个增长到2022年的8100个;在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中西部地区共有48所建设高校、123个建设学科入选,虽然仍和东部地区存在差距,但‘越来越多’正在成为趋势。”

  放眼未来,很多人还是保持乐观的。正如封面新闻在评论文章中所说的,“官方和民间,呈现出了高度的共识,将这份共同心愿、共同意识转化为共同行动,中西部的教育事业,一定能以更快的步伐、更直观的发展成果惠及社会。”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