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是在乎专业还是在乎名校重要?

  如果你出不起动则几万上十万的志愿填报指导费,并且除了成绩在手其他一无所有,同时还想帮助这类人,恰好看到本文的话,就果断点赞收藏并分享,把这篇回答顶上去吧!好好对照思考未来,认真填报!(全文13000+字)

  作为一个当年在择校择专业上曾经掉过坑,然后耿耿于怀,因此专门进行这方面研究多年,而后做过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业务和生涯规划业务的人,相信还是能够给到后来者一些实质性的参考的!

  文章有点长,建议点关注喜欢收藏,方便回来再看。码字不易,坚持用爱放电更难,应该尽可能发挥这篇分享的作用,你也可以动动手指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哦!

  填报志愿的时候到底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个人/家庭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分数情况,会不同程度决定选择的逻辑,并最终影响效果。所以不能笼统的给一个标准答案,但确实有一套思考方式,一种操作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下我将从四大填报原则方面给后来的有缘人一点建议:

  全国近3000所高校,700多个专业,没有准备的学生和家长眼花缭乱,看报考指南都不一定能看得下去看得懂,怎么办?

  其实,高考志愿填报可以去粗取精进行简化,也就是抓住主干,抽象出主要的填报原则,相当于底线,也相当于战略,如此则方向清晰了,后续自然豁然开朗。根据指导经验,花生哥总结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从理想的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才是最合理的最理性的 高考志愿。目前,很多指导老师把高考志愿填报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三种策略:冲高、适应、保低。也有老师是建议在平行志愿的五所院校中,采用“冲争稳守保垫”的策略进行填报。

  但归根结底,我们要想想,志愿填报的初衷是什么?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是要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判断失误,让孩子没办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没办法规避自身的短板。理清楚了重点,那么填报的原则只有一个“最高”的原则:

  那就是“适合最佳”原则!

  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分数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可以“最充分利用”,也可能稍许“浪费点分数”,但对于孩子长远的发展来说,那可能才是最理性最合理的决策。以往在人才竞争没那么激烈,基本上以学校档次决定前途的年代,那种单一维度和标准的报考策略,即:只求充分利用分数尽量够上最高排名的学校的策略,已经过时了,只不过很多家长还是没有能够及时转变观念,以至于因为填报志愿不够重视和审慎,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对孩子未来的损害,着实令人惋惜。

  何谓之“最佳适合”?

  那就是客观上,要看孩子自身的特长天赋以及包括家族条件在内能够支持孩子的资源禀赋,同时要看专业本身的特质、学习内容、入门要求以及未来的就业领域、方向和整体趋势。

  主观上看孩子的理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该专业或者对该方向产生兴趣的动机,并且愿意为此努力投入的行动力等等。

  如果策略最佳之后,主客观完全相统一,那么达到结果最佳的概率将会大大提升。

  主客观不完全统一,那可能是“适合”为主,这是一种有侧重点的“平衡最佳”结果,仍然不失为一种非常合理明智的决策。

  若结果是主客观完全矛盾,那需要重新去进行主客观方面的梳理,比如孩子的自我认知不足,则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求助专业人士,帮助孩子慢慢理清楚自己的真正所想,通俗来讲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做到有“自知之明”;若是有想法但是客观条件完全不匹配,那就去看如果这种客观条件是可以通过努力或者其他方面的资源输出来弥补而后不会成为短板的,那么就可以往那方向去满足需求,反之则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方向......

  以此类推,这就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策略!这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志愿填报最高原则!

  以下第2-4原则,均是衍生出来的指导原则。

  简言之,就是优先选择好院校,然后再考虑专业和其他问题。

  1、具体操作是:

  第一顺位:能上双一流,不上一般院校

  第二顺位:985、211大学

  第三顺位:省属本科

  第四顺位:其他院校!

  2、目的:为今后发展找个高起点,好“出身”!

  3、原因:看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基本明了了:

  从包括公务员考试在内的招考或者招聘信息中,尤其是后者,我们不难观察到,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等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的评价,实际上有看出身的几个硬标准,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其次是省属本科、高职高专等等。在招聘时,经常会对毕业学校有一个要求,即便不公开说,也会悄悄地立下这个规矩,这是潜规则,哪怕形成了鄙视链,你也没办法避免!

  那为什么企业要这么做?

  简言之:降低决策层面的识别成本!

  再怎么说重本相对于一般的普通本科甚至专科学生,学校的层次还是能够大致看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的,至少大部分情况下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识别成本?

  打个比方,一个企业hr要去招聘一个员工,如果他没有设置大学层次的标准,他会收到很多的简历,他一个一个看要花很长时间;但如果他设置了门槛,那么他收到的简历会少很多,他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搞定。

  问题还不只是在这,再加上一条就是,当有一天这个hr发现,长期的经验证明:即便采用第一种方式,他最终经过客观评价,筛选出来进入面试环节的候选人,大概率或者很高的比重是来源于985、211层次的大学,而只有极小概率是来源于其他学校的样本的时候,那么他这时候会怎么做?

  他会觉得我以后就专注于从985、211院校候选人中筛人就好啦,另一个样本性价比太低了!于是他下次就基本不看另一个样本了,直接在招聘条件中明说或者直接设置删选工具!

  这就是用人单位基于“识别成本”而做的动作!

  (那么双非的一般大学的学生如何破局?感兴趣的考生或者看到此文的有缘人,可以通过适当方式让我了解到你们的需求,我可以专门开文或者课帮助你们梳理!)

  言归正传,事实上用人单位确实这么干了! 随着大学的扩展,分层越来越明显,加上本科院校基本属于“宽进宽出”“严进宽出”类型的,甚至有学校以保障“毕业”为标准(怕学生和家长想不开来闹啊!),也就是大学在出口把关不严,看出身的只能越来越多,而不会减少。

  看数据:

  而再看招生人数:全国每年招收800多万大学生(含本专科生)

  也就是说每年招800多万,毕业也大致每年800多万,淘汰率很低,没有办法,只能看入口了,这就是大家看院校出身的根本原因。

  大学本科是你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许多著名企业招聘技术人才看第一学历毕业大学,甚至公务员考试和之后的晋升,都要明文规定填写清楚第一学历毕业学校,重要参考条件。因此要更加重视大学选优原则。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可以在现有机制上面,去做一些战术上的调整,能够让自己的填报结果: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分数,另一方面同时实现了院校的层次“升级”呢?

  提示两点:

  1、有些院校在不同省份,批次(一本还是二本)招生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充分利用?!

  什么意思?

  就是所谓“一本二本”只是各省招生办为录取而决定的一个分类标准,方便分批次投档的!一本二本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学校层次!

  (你没有想到吧?这个应该是常识的,但几乎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的!国家统一的只有985,211和双一流,这看出含金量了么?)

  那你咋办?

  如果有985学校部分专业在二本招生,你只要符合条件,你就去报!你看中的是最后那块牌子呀!

  2、因为地域/区域的原因,有些985院校,要求分数很“实惠”

  西北兰州大学了解一下,东北长春的吉林大学了解一下,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了解一下,我不能提示得更清楚了吧!另外如果在同一个区域的同一个层次的院校,可以看历史传承长短来做选择标准之一,毕竟文化积淀对学校竞争力是有影响的,另外还有校友资源......

  以上就是院校优先原则的解读哈,基本手把手教性质了!另外附图不是宣传谁,学校也没给我宣传费用啊哈哈哈,纯粹只是讲到了分享一下提示一下!

  当然只要符合条件,其实我很欢迎你来跟我做北大校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想是最高尚的坚持!

  在选择学校之后通常就需要考虑专业了。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在选择学校之前先考虑专业。

  一般适用专业爱好优先的有两种情况:

  1、选择了学校,但是还不能确定选择什么专业(这时候往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去想,这种情况不在本文重点)

  2、考分一般,只能上专科或者很一般的本科,需要面临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

  以下重点说明第二类情况,往往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信息最杂乱也是最难操作最难选择的一种情况了。一来这种院校实在是最多的,二来信息是最杂乱的,三来专业信息也是最多最杂乱的,还有就是学校为了各种抢生源竞争激烈,信息的真实性也是个问题。

  怎么办?

  1、此时最高的标准和要求是:坚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除非你想复读)!

  当然你也不能把这个当成你学历教育的终点,不能太死板的硬要如何如何,你只要规划好,你还是有机会提升学历实现院校逆袭的,别忘了还有“考研”!

  2、如果你想毕业后就业优先,而不是搞学术研究,那么要结合毕业之后专业的出口方向(即就业方向)

  其中包括出口的行业情况、发展趋势、薪酬待遇以及需求上的特点和趋势(你要为之做准备的,不能自暴自弃虚度光阴,要就业反而更要紧迫做规划并有针对性提升能力)。

  这方面我们国家是有明显短板的,因为我们国家的生涯规划教育基本缺失,或者严重滞后,不过这几年国家开始开展生涯教育了,相信以后会有积极影响,但至少现在大多数人对这块还没有意识,尤其是学生。这毕竟不是从小学就考试生涯教育的发达国家,我们的职业教育缺失太严重了!

  以下分四点略谈做专业选择时应该具备的四个基础认知要点:

  (1)分数只能上三本或者专科的学生,要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重视专业的选择!这种情况,填志愿的时候一定是遵循专业爱好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三个“一定”:

  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

  一定要选择技能性强的,比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电子等!

  一定要选择毕业后对应的行业就业情况现状和趋势比较明朗和见长的!(除非你一个心思考研,那你可能更需要考虑你的专业跟你考研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有统一的可能,有最好,没有的话你就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这块有问题的同学也欢迎找我咨询!)

  (2)如果你能上的是本科学校:但现在都还搞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甚至兴趣爱好都只能泛泛而谈,这类同学可以应急先选择基础通用学科本科专业。虽然这只是过渡战略,但没关系,也不需要过于焦急,这只是你过去这些年因为缺乏生涯教育和自身观察社会层面的自省能力偏弱,也或者是阅历所限综合作用,你需要付出的历史成本。重要的是以后!这时候你可以:第一步,把本科阶段你所选择的基础通用学科专业学好,然后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了解你自己,观察社会,充分请教专业人士,包括师长和同学,继而开始把两者相互结合,争取在本科阶段确定好下一步的规划!如果选择考研,你就会获得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那么要选择怎样的通用学科为好呢?

  花生哥的建议有二:

  偏理科背景的同学,建议你选择

  最实用过渡性基础学科top1:数学!

  作为一门基础通用学科,数学乃学科之母,是很多学科的基础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也是很多考研专业里面的基础学科。比如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等等!即便你经过自我诊断,最终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数学,也是进可攻退可守,何乐而不为呢?更别说未来如果走科研方向,数学背景的人有多强悍了,去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专业背景你就知道了!

  再有如果你毕业之后决定不考研了,想考公务员,数学能力强的也是有优势的。

  偏文科背景的同学,建议你选择

  最实用过渡性基础学科top2:英语!

  为啥?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型学科,几乎任何大学研究生所学的专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不只是考研的时候需要,连在读期间的学习日常,都需要英语能力,上课的时候,或者发表论文的时候,都可能需要英语。

  不说别的,就说考研吧(我比较擅长这块,哈哈哈!)数据不会骗人,这么些年观察,你会发现相当的一部分考生专业课表现都还不错,但就是因为英语不及格而落选研究生,未被录取!包括12月国家经济类和管理类联考,英语也是有单科笔试线的,因为单科不过线落选的考生不乏其人!实在太可惜了!

  另一个事实是:基于我们国家并没有英语的实际语用环境,所以要想用好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拿下的,必须先学习,而且是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英语语言能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一门死功夫,没有捷径。可却也是一种必须,未来无论出国还是考研,英语都是必须过关的,否则英语不好产生的负面作用就会凸显,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成为你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所以若你对选专业一头雾水,实在也不清楚未来方向,又基于文科的背景和自身语言能力可能有一定优势,与其胡思乱想,不如尝试静下心来,花四年把英语拿下。同时在此期间去观察去充实自己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能力,最终通过确定考研专业得以转型,或者明确就业方向之后,在英语之外有意识积累自己对应某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3)特别强调:大学本科不是你专业选择的终结,本科结束还有研究生专业的选择。考研是目前国内教育体系当中,唯一的一种比较具备普遍性的在学历和职业方向上可以实现逆袭的正规路径!

  不管是想实现院校上的简历重刷,还是专业路线上的方向重新明确和纠偏,考研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实中,家境比较好的孩子,可能没有太多的就业压力,加上某些专业的特性使然,往往是本科毕业,继续读完研究生再说。而另外的群体,可能选择上的分化会比较明显,要么一鼓作气继续读研,要么就会选择先工作,再考虑合适时机继续读研。

  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法学院,每年还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读研究生,这就是传说中的法律硕士。也就是说,通过研究生再换专业,是可行的!

  而且很多学校与老师更喜欢复合型人才,即跨专业的,就像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跨专业修读法律更是常见的普遍现象。因此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没办法做出最终决定,也可以尝试着去思考,在专业与学校选择发生矛盾时,可否先选择院校优先,然后才通过考研来去调整专业,看看这样的路径实现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定非要死磕一个模糊的答案而把这个答案当成了一点退路都没有的唯一正确答案。

  (4)另外提醒:大学本科的专业也并不一定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大学就是积累人生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阶段。数据显示:能够最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业的人数是极少数。通俗来讲,并不是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做到学习的专业跟自身的职业百分百匹配的,毕竟社会一直在不断变化!不要说学什么和干什么匹配的问题了,哪怕从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其成就之间,也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成就,反而是你在某个行业的优秀表现更多的决定了你这一个人的成就。

  所谓区域优先,指的是考生在志愿填报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地域资源之间的匹配程度来进行决策。具体而言就是自己未来读研、就业的区域如果能够跟学校匹配上,那么将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毕竟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辐射的范围和影响力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区域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对于一般人,决策的顺位应该如何呢?

  1、北上广深优先(教育资源或者其他资源)

  2、各大区有中心辐射能力的城市。

  这里是从资源分布和机会多寡的角度来排序的。基本上在哪里上的大学,四年的时间沉淀下来,你的生活圈子、朋友圈子已经打上了学校所在城市的烙印,并且该城市所能给予你的可能的资源,也是你最可能最方便能够在当地获取的。一言以蔽之:在哪里上大学非常重要!

  提醒关注:除了北上广深。可以考虑一下中部的武汉,西南的成都重庆、西北西安、东北大连、东南厦门。当然还有处于南方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可以考虑一下。

  具体自己去查了。这些城市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发展不错;二是重视教育发展,形成一定的教育集群效果!两方面都代表着人才的培养和吸引能力都比较强,这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而如果你把个人的发展和城市发展脉搏能够同步,是能够获得很多机会和更大成就的可能的。

  当然如果有些考生身体实在适应不了某种环境,那也要慎重考虑区域问题。

  特别注意:

  以上内容花生哥并没有提及太多关于分数的问题

  但并不代表要完全忽略它,只是我们一方面确实要紧跟时代变化,不要唯分数论,只看分数不看前途未来。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转变描述,就是我们看的不只是分数,我们应该同时需要关注一些其他的基本数据,比如说考生在本地的排位情况,比如大学某专业在当地的招生计划人数的情况及其变化,比如前三年本地分数排位录取的那些大学专业的情况,又比如当年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情况及其变化等数据。以上,是花生哥总结的高考志愿填报四大主要原则:

  最佳适合原则院校优先原则专业爱好优先原则城市/区域优先原则在这四大基础原则之上,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学校的特色进行分别分析和匹配,这就是志愿填报的基础逻辑和方法。

  想要了解更多填报技巧和注意事项,或者想要根据自身情况得到专业分析与指导,欢迎找我咨询与交流。

  (最近是高峰期,我会优先回复带着问题咨询的哦,敬请谅解)

  至于具体专业:

  我的建议还是结合自己的特长天赋爱好,以及客观层面的社会发展趋势等要素,具体参考我的第一条原则(最佳适合原则)!

  如果要再具体一点:

  理工科类:关注一下跟大数据,跟云计算,跟5G或者6G,跟企业数字化转型,跟AI,跟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只能说到这了!

  文科类:互联网、新媒体等应用型专业,还有其他一些通用型的专业(法学等)可以关注一下,文科专业没有严格的所谓符合时代趋势的严格标准,毕竟更多的是看通用能力和综合实力!

  若还有什么个性化问题,欢迎点花生哥一对一的咨询卡片进行一对一咨询,有问必答,学考季,花生哥与你们在一起!

  对了,关于志愿填报的一套整体操作方案:

  基于花生哥一个一个字码出来的上万字长回答,我也一并送给有缘分的读者,有用的话三连+转发分享给需要的人啊!!!!!!!

  上面讲的主要是填报原则的问题和取舍,下面讲的主要是观念和操作,别走开别错过了,太长的话立马先点赞收藏+喜欢,然后找时间回来再读!

  续上面:

  十二年寒窗,只有那么点时间选择很有可能影响自己人生方向的大学专业,有困惑很正常的!

  但是你会发现,关于专业选择,如果你只有很短的时间了解,那么你看到的是:

  典型的比如:

  顾名思义,字面理解,那就是法学是天坑专业呀,尽可能的要壁坑,谁劝你学法那真是天理难容。理由就是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倒数前三甚至有垫底,学习难度大任务重,法考难过等等......

  但又有人说:法学专业是公考里面招考人数最多的专业,就业面其实很广。

  那么,对于这些观点,你该听谁的,在极短的时间里面马上做出选择,你该何去何从?

  套用一句莎士比亚名言的句式:

  To A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还是非常浅显的字面意思,赤裸裸地表示,医学专业是天坑,不要选。理由是比如读的周期长,需要熬夜,医患关系紧张,危险等等,例子就比如非典新冠等等重大社会医疗事件以及各种医疗方面的医患纠纷和矛盾......

  但又有人说:其实学医出来,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如果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也很容易出成果......

  然后,你又该听谁的?

  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不断进行观点输出并快速传播的时代,你要吸收借鉴的真的只能是信息么?

  更何况,信息中其实暗含观点,是用来包装其观点的,既然是观点,主观性一般都挺浓厚的了。

  退一万步讲,在这种信息轰炸过程中,连信息的真实性,有些人都不具备鉴别的能力,也或者不具备辨别的时间条件就得匆忙下决定。

  类似的观点式顺口溜我在此就不一一列出分析啦,毕竟传播挺广的,比如: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农林牧渔,无底黑洞!来学天文,不如刨坟!机电土木,劝退代名词!

  相关利益方主要包括代表学生及其家长、志愿填报机构或者指导师、其他建议者等。

  1、或协同或对立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具体诉求一致性

  在志愿填报志愿选择这点上,通常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毕竟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这点上方向一致。

  可具体上,基于学生在这个阶段不同的认知,又可能分为主动一致和被动一致。主动一致指的是孩子虽然阅历有限,人生经验不足,但是对于志愿选择这点上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对于必要信息有比较充分的掌握,对自己的认识相对也比较清晰,对社会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自己也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话语权...... 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并跟父母做到有效沟通。

  那么这类学生,在志愿填报这件事情上,大多跟父母甚至家族会更容易达成某种共识。

  然后,实际上还存在大量跟这种情况不一样的情形,甚至更多这种情形,最终虽然完成了志愿选择这个动作,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被动一致”的选择。

  常见的比如有:学生自认为认知有限,随父母;学生熬不过家长们所谓社会经验,随父母;学生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不参与,随父母......

  南方某报系教育频道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据说当年志愿填报的情况是:差不多七成填报由家长代劳,而入学之后,对于专业选择满意度不足一般,其中三四成表示有机会的话想换专业!(想知道具体的可以自行百度相关信息)

  虽然不知道具体样本和调查数据的严谨性,但从这些年观察志愿填报实操层面的众多案例,大抵如此。

  那么即便是在亲子关系层面,利益诉求一致,是否意味着诉求是单一的呢?

  不!

  实际上是很多样化的!这同时也对志愿选择这方面带来了更大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2、多样化的志愿选择诉求

  (1)充分利用分数不吃亏

  这是最传统和淳朴的志愿填报诉求,这类家长孩子更看重自己分数能够够到的院校上限,希望自己的分数能够尽可能的利用充分,专业和区域等可以相对靠后考量。

  (2)掌握充分信息选择现有热门专业

  这类群体希望自己或者通过专业人士告诉他们哪些是热门专业以及如何触达,他们希望尽可能够到热门专业的前部甚至头部院校。

  (3)自有资源安排指定专业

  这类群体通常比较强势而有主见,他们自认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或者系统,已经有直接或者相关资源,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未来的规划目标,只需要孩子就读相关专业然后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即可。

  (4)天赋/兴趣导向聚焦孩子专业

  这类群体更多把注意力聚焦到孩子比较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专业范围,然后再考虑现有专业排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外在的客观要素。

  (5)省时省力只要帮忙填上被录取就好

  甩手掌柜,只要被录取并且尽可能是好学校,就可以!

  (6)其他

  聚焦不同目标的其他类型,比如聚焦现在维度的热度,又比如聚焦未来孩子规划的方向等等衍生出来的各种具体诉求。

  本质上他们跟学生/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度和学识,结合需求方的具体需求进行方案设计并最终帮助家长完成志愿院校和专业选择。

  但他们基于自身的地位特殊性,通常也会包含自己的诉求,并在其中力求跟需求方的需求达到某种平衡。因此,他们:

  1、尽可能避免最高风险

  通过合同约定条款等防止意外情况出现,包括家长自行操作然后出现风险却赖机构方案不力等来自需求方胡搅蛮缠型的以及来自于志愿指导师内部由于专业能力和经验不足而导致的重大失误等。

  2、尽可能降低平均风险

  只要是通过更加完善的数据库,更加专业的填报技巧和更加高效的专业培训等方面,去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基于常识和经验的志愿填报梯队设计。

  3、一定程度地考虑营销效果和收入

  毕竟一年也没几天有这种需求,故而有些机构/老师通过一些吸引人的方式去引流,进而实现转化可以说已经是常见操作见怪不怪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即便是市场考验过的头部,也不可能一下子服务那么多人,主要是基于负责任的态度能够帮助到学生和家长,即可。

  但总体而言,因为涉及到合同和收费,这些机构/老师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他们会对他们的行为负责任。

  这些相关方包括亲戚朋友、老师或者一些其他专业人士等等,他们的实际诉求也是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比如:

  1、善意表示,友情建议

  他们只不过提供了个人视角的一些观点罢了,虽然有时候建议比较强烈,指向性也很明确,甚至会说得比较绝对的情况也是有的。

  2、专业视角引导但又不想有瓜葛

  这类常见于一些教育业内人士的亲友等身份,他们只是在家长和学生有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在自己能力范围给予必要的答疑等,但其实他们清楚自己了解的信息也有局限性,也或者本就不太想以后带来不必要的埋怨等,所以通常比较中立。

  3、道听途说,概不负责

  常见于民间各种闲聊,通常根据自己道听途说的一些“成功”案例说得很精彩,需求不明,可能只是满足谈资的需求,也或者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有见识等各方面的虚荣心。

  以上,基于志愿填报专业选择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如此,外加不同群体基于自己的立场和不同利益诉求,会不同程度释放出自己这部分的信息,外加他们本身的利益诉求不同,这方面的认知和专业度千差万别,所以这件事,真的并没有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或者学生,你在高考出分然后划线然后马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马上做出决策的时候,你听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你真的那么容易下决心做决定么?

  就好像马上交卷,你还有一道多选题,选项不少,但会决定你一部分的命运,你又该如何?

  所以,如果你看到这里,就是有缘人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有福了!

  接下来就是本篇核心中的核心部分了。

  本篇接下来将会提供具备普遍应用价值的专业选择方法论,每个人都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面进行实操,进行的步骤越全面,志愿填报就越科学合理。

  即便客观条件不允许执行全步骤,抓住核心几步,照样可以。

  核心思想:在信息杂乱爆炸的时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越发正确!

  现实中,很多人选择不闻不问,也或者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原因是他们没有看清楚做这件事情,本质是在做什么。其实高考志愿填报本身,从四个角度看,有如下四个本质:

  1、本质一:资源(机会)竞争

  学生高考全程,都是为了大学升学,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竞争,是优势教育资源的抢夺!

  而这个过程,并不会结束于高考结束那一刻,更不是高考出分高考划线那一刻,而是会持续到高考志愿填报的整个过程中。录取只是一种结果,实际志愿表一上交确认,这阶段的资源竞争就告一段落了,而同时决定了下一阶段竞争的平台其实资源,不重视这个,要重视什么?

  2、本质二:相对优势竞争

  规划即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细节虽难以百分百把控,但大方向其实可以。优秀的家长可以提前通过涉及,结合孩子的相对竞争优势,规划孩子的大未来,先人一步。

  3、本质三:未来导向布局

  有人开口闭口热门专业,热门导师等等似乎是百分百正确的词汇,其实这都只代表现在和过去。想想,孩子现在选择了热门专业,四年后你能确保依然如此?孩子奔着某位教授而且,四年后?

  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测和对未知风险的防范部分,很多人毫无准备,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行为,本质问题出现在导向偏了或者错了。

  4、本质四:学生主体归位

  成年人总是以自身经验自豪,但也很可能因为历史经验和刻板印象给孩子套上枷锁,忽略孩子客观禀赋和主观意愿,不管是哪一种,都可能带来未来孩子规划的局部甚至全盘落后和失败。高考志愿确定,需要进行给予学生本人,基于孩子的适当主体归位,提供协助和建议,时常尊重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步:端正态度

  没错,记住,每一步关键的选择,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你自己都不放在心上,你都不把孩子放在心上,谁会真正放在心上?

  所以不管是找专业人士代劳还是自己操作,首先都需要有这方面的深刻认知,而不是做甩手掌柜;能参与的环节尽量参与。

  第二步:体检(身体指标测试)

  什么?体检?没错!

  但不是考前高考组织的那种基本体检,而是有条件的话去做脑神经科学的相关检测。去找相关专业机构做专业测试,比如脑区扫描,比如借助仪器做注意力测试等等。

  原理是:相关的生理特征,往往代表着某种天赋或者习惯,会对未来学业和职业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了,不是去测IQ哈?别走到岔路上去了。

  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在此我不做具体机构推荐。

  第三步:收集历史成绩信息

  这?难么?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尽可能收集到从小学到高三各阶段的成绩,比如期末或者阶段性大考成绩。如果没有,那么高中三年成绩收集一下。分析下孩子/自己的成绩成长轨迹。

  强者恒强?还是曾有兴趣驱动带来的哪一科目或者哪一方面长足进步甚至跳跃式发展?

  总结模板:

  1、优势科目及原因:

  劣势科目及原因:

  2、标志性转折点及原因:

  复杂点的花生哥有打分的量表,能够更全面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更加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而为未来决策提供更多线索和参考。

  第四步:内外部开诚布公访谈

  正式的还是随意?要正式!

  为什么要那么正式?不正式,可能效果不佳,评估不准确。

  1、内部访谈(指家庭内部访谈):

  内容:

  学生对自己现状和过去复盘(包括优劣势描述)+自己未来规划和想法+希望父母/其他家人给予的配合帮助或者支持;

  家长对过去和现在孩子的印象评价+家长对过去自己在孩子培养方面的评价+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基本期待+家长可能在未来能够帮助孩子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把分歧点拿出来商量探讨解决方案,把不经沟通就能达到共识的点进行放大。

  2、外部访谈[最了解学生的老师/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朋友+最了解自己的同学(最好是有你追我赶竞争关系的同学)]

  内容:你眼里的某某某:特长天赋兴趣爱好优劣势等等,印象最深刻的与之相关的共同经历等等。

  访谈环节最后一步:综合内外部访谈结果,找重合和分歧最大部分。

  第四步:心理测评职业定向

  这部分我就不想多说了,市面上测评工具真的很多,有经典的有比较新的。但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要偷懒不要图省事找阉割版甚至极简版来测试,因为没有相互验证机制,结果一般参考价值不大!

  要找就找几十道甚至几百道比较全面的测试工具,有条件的情况下多用几个工具相互结合相互验证,更加全面和科学,更有指导价值。

  第五步:志愿填报规则扫盲

  紧跟当年生源地省份填报政策,详细查阅操作指南(一般相对于上一年,除非有重大改革,否则大同小异,所以可以提前拿到上一年度的报考指南先行了解。)

  熟悉填报规则,了解志愿表结构,结合以上四步缩小院校和专业选择范围。

  第六步:出分划线后填报前求助专业机构/人士

  如果在进行了以上步骤之后,给予分数中等不拔尖,或者刚贴分数线等客观的尴尬情况,或者主观上仍然对于几千数量的大学院校和几万量级的专业云里雾里,拿不定主意,可以求助相关专业机构或者人士,并做一定的预算。

  毕竟没有花费对价,是你也不太放心吧?毕竟如果是你,在非亲非故的情况下,在本来可以用这时间去获取收益的情况下来帮助别人,并且是属于你专职工作的情况下,你愿意么?将心比心就好。

  第七步:理论联系实践(就业/科研访谈)

  这一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做,说白了是一个验证规划,同时为上了大学之后下一步规划确定大方向的过程。

  曾经我们服务学生的模式很重,请的都是重点大学教授级别和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总监级别的访谈嘉宾导师,学生家长量力而行即可。

  第八步:志愿再确认

  其实这一步很重要,但根据往年经验,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不太重视。这是不对的,这里面不仅仅是防止操作失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仪式感,也是表达尊重/信任/决心的环节,少了这一步,不得不说挺遗憾的,甚至可以归根于家长或者学生第一步就没做好!

  最后,家长和孩子,就当是一次成长的经历吧!

  十八年,孩子从此刻开始,将要逐步脱离父母的羽翼去适应自我成长,去学会自我负责,去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更自主的面向未来。

  同样是十八年,父母也应该从此刻开始,学会对孩子适度放手增加信任调整目标,从导师式到顾问式去帮助孩子成长。

  高考考完并非是毕业,只有这八步操作结束,这才是父母和学生真正的毕业一刻!

  那么最后,恭喜看完这篇文章的有缘人,你们终会毕业,祝成功!

  个别专业分析可以参考下面的回答:

  计算机、医学、法律和金融是目前最强最好的四个专业吗?大学专业该怎么选?2023年高考志愿报哪个学校的法学比较好?家境一般的文科女生要怎么选专业啊?新高考下纯文科生该怎么选专业?大学所在城市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有多大?其他相关问题:

  高考填志愿要按父母的,还是按自己的选?高考落榜后应如何面对人生选择?寒门文科女生,有必要读大学吗?职业倾向问题:

  高考结束以后等成绩的期间你都会做些什么?大学规划保姆式问题:

  上大学后有什么建议给准大学生?考研问题:

  大一已经确定要考研的人,大学四年该怎样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还有很多宝藏分享,如果有用,点赞喜欢收藏走起来哦!点赞喜欢是表态,同时也能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价值的内容!收藏是以备后面回看找不到,分享则是转给有需要的人。干货不易,你们的认可会加成我分享的动力。

  (以上为本人十年实务总结与思考,心血啊,请尊重原创,不允许转载,翻版必究)

  还有问题咋办?

  关注+私信,或者直接点付费咨询卡片,原谅我不能兼顾到那么多,暂时只能回应付费!

  专业创作不易,用心无价,多多支持点赞关注! 积极分享,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是花生哥

  教育价值分享者!

  专注有缘人

  锁定和关注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频道

  升学规划不迷茫

  人生规划更顺畅

  一篇一干货,伴你成功路!

  我是花生哥

  教育价值分享者!

  专注有缘人

  锁定和关注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频道

  升学规划不迷茫

  人生规划更顺畅

  一篇一干货,伴你成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