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八成期刊影响因子回落,上海交大期刊群何以逆势而上?

  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日前发布2023期刊引证报告(JCR)。由于调整了计算方式,全球约80%的期刊影响因子有所回落,不管是《细胞》《自然》《科学》(CNS)三大刊,还是《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医学顶刊都不例外。

  在全球期刊影响因子“挤水分”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5本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今年再创新高。其中,《纳微快报》继去年首次突破20后,今年得分高达26.6;《转化神经变性病(英文)》的影响因子攀升至12.6;《海洋工程与科学》升至7.1。

  目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主管主办、参与主办的学术期刊共74种,数量居全国前三。在今年获得影响因子的17本上海交大期刊中,3本进入世界500强和我国大陆地区50强,6本位居各学科领域全球前10%,9本进入学科Q1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期刊矩阵。为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校方还在持续加大投入,创办高起点新刊,为前沿热点领域填补中国空白,打造与一流学术高地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

  发文数量与被引次数“比翼齐飞”

  这两年,《纳微快报》期刊编辑部越来越感到一种“甜蜜的烦恼”——期刊收到的投稿量增长得太快了。2020年至今,《纳微快报》收到的论文投稿量以每年300篇的速度增加,尤其来自国内外知名机构和学者的稿件明显增多,因此,期刊的发文量也相应地水涨船高。

  《纳微快报》

  发文数量多,固然象征着一本期刊的吸引力,但对于扩大发文量,很多期刊都是审慎的。因为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发文数量,“分子”如果不能持续做大,提升发稿量反而会降低影响因子。今年科睿唯安挤掉的影响因子“水分”,就是部分期刊因控制发文数量而得到的高分。

  相较之下,《纳微快报》在2020、2021两年的发文总量较前两年几乎翻番的基础上,影响因子再创新高,其含金量显得尤为难得。

  事实上,自三年前《纳微快报》影响因子首次突破16之后,几乎不需要为约稿而发愁了。在《纳微快报》编辑部主任张丽英看来,影响因子只是做大期刊影响力的副产品。基于这一理念,编辑部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发文数量,并未为得分而刻意控制。

  《海洋工程与科学》

  去年至今,《纳微快报》针对一些科学前沿领域召集组织了8次线上专题研讨会,吸引了5万多人参会并热烈讨论。利用会议热度和良好时机,编辑部开启了相关专辑的组稿,即由期刊编委或学术大咖确定当前领域的重要话题,向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学者约稿并集结出版,一个专辑一次可刊登十几篇到三十多篇文章。

  一年来,《纳微快报》已经推出了5个专辑,分别聚焦水系高安全电池、电磁波吸波与屏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高导热纳米复合材料,期望由此引领和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由于专辑聚焦的话题都是当下最热、最前沿的选题,借由这一模式,《纳微快报》实现了发文数量与总被引频次的“比翼齐飞”。眼下,一位曾在《纳微快报》有过愉快投稿经历的比利时大学教授正在和编辑部组织策划“先进能源材料与技术”专辑,计划面向海外学者报道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人文期刊首次“开分”超出预期

  今年,科睿唯安的另一个调整是将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和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纳入了影响因子覆盖范围。在期刊领域,ESCI被认为是学术期刊的“后备军”,如表现优异,下一步即可进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

  得益于这一调整,2016年入选ESCI的《中国金融评论》拿到了创刊以来的第一个影响因子,得分8.2,在全球商业、金融领域227本期刊中排名第七,稳居学科Q1区。

  《中国金融评论》

  “这个评分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一点。”《中国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卢辉霞说,“这张成绩单有望推动我们实现从‘见证型期刊’到‘引领型期刊’的升级,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稿源。”

  学术大咖的投稿对一本期刊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为了邀请到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的爱德华·凯恩教授的文章,《中国金融评论》期刊编委、在美任职的郭琳教授和虞彤教授,以及期刊执行主编吴文锋向凯恩教授发出多封诚挚的邮件邀请,最终收获了这位金融界大咖的投稿。去年,85岁的凯恩还积极参与了期刊的优秀论文评选。

  优秀期刊背靠的是优势学科,《中国金融评论》的惊艳“开分”,离不开位列中国商学院第一梯队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支撑。卢辉霞坦言,身在上海交大期刊矩阵中的《中国金融评论》,能不断从同校的高水平期刊实践中习得好经验和好做法。

  持续创办高起点新刊填补学科空白

  尽管坐拥全国规模前三的期刊矩阵,上海交大仍不断拓宽视野,把目光投向前沿学科、空白领域,持续策划推出新刊。上海交大期刊中心主任谈毅表示:“如果说每个一流学科都应有一本一流期刊,上海交大有18个‘双一流’学科,还有5个双一流学科没有对应的学术期刊,我们的期刊发展空间巨大。”

  《转化神经变性病(英文)》

  瞄准填补国内空白,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每年全国约有150本新刊申报,入选率不到30%。迄今为止,上海交大已有7本新刊入选该计划。

  上个月,上海交大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4本高起点新刊正式获批国内刊号,取得期刊出版许可证。这意味着从明年起,4本新刊将在国内公开发行。

  《交叉科学:计算生命科学(英文)》

  明年初,上海交大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合打造的“变革性期刊”系列的首刊《变革性化学》即将上线。该系列聚焦基础学科前沿,未来还将推出《变革性物理》《变革性信息》等系列期刊。

  《消化病杂志(英文)》

  谈毅透露,为了提高期刊竞争力,上海交大从去年起“自掏腰包”实施了高起点期刊资助项目,对入选期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今年5月,上海交大期刊中心与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设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出版合作、培训、讲座、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并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专业人士就相关项目开展研究并撰写、发布成果等。

  作者:沈湫莎

  图片:上海交大期刊中心供图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