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治理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丰厚土壤。我们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医药学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最全面也最重要的信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和中华文明精华。立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治理精髓,以中医之道阐释治国理政方略,是推动新时代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阐释中医“身国同治”的思想渊源和内涵

  医道通于治道,自古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国语·晋语》就提出“上医医国,其次疾人”的理念。《吕氏春秋·审分览》则有“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的观点。《黄帝内经·素问》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观点;《黄帝内经·灵枢》也有“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夫治民与自治……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的记载。可见,古人把“治病”与“治乱”、“治身”与“治民”、“治国”与“治家”相提并论,认为其中的基本理念是一以贯之的。诚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说“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民国时期医家裘吉生也有“良医等于良相,治民原为治国”之论。

  我们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进一步挖掘中医经典文献中有关“身国同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深入阐释中医“身国同治”的思想内涵,研究并凝练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治理精髓。

  以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

  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既需要现代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经验,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支持,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的养分。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深烙中华文化之印记,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和哲学智慧。中医学秉持的生命整体观、身心整体观及天人整体观,与以《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古典文献的价值观高度一致。中医学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相应”价值理念、“阴平阳秘、尚中致和”治病目标、“取象比类”“辨证论治”辨治思想、“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医德伦理等,蕴含了中华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鲜明特征。

  因此,在中医“身国同治”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治理实际,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治理精髓,比如挖掘阐释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中医“顺而不逆”的治疗理念、中医基于“天地人三才”的整体思维、中医基于“阴阳学说”的辩证思维、中医“崇中尚和”的中和思想等,并从中汲取治理智慧,丰富治理资源,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

  以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智慧支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增强,风险频发、冲突不断、问题叠加。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既需要政治、经济、技术角度的思考,更需要文化、文明、价值方面的考量。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包含着中华文明朴素的“天下观”和深厚的“世界大同”理念,比如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理念,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的健康养护和疾病防治都要顺应自然,体现着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中医学秉持“和其不和”的治疗法则,彰显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医学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体现着中华文化生命至上、惠民济世的伦理道德。这些都将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基于此,我们要积极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以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化解各国之间的矛盾,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支持。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立足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深挖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治理精髓,助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全球治理提供智慧支持,实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谢朝丹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