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心理学:公信力源自哪儿?我们往往期待着怎样的公信力表现?

  事件详情:近日,江苏无锡潘女士爆料称,今年3月29日思思(化名)遭到威胁,潘女士立即报警,女儿指认蛋糕店老板汤先生涉案。然而,汤先生否认这一指控,称自己当天并不在无锡。4月26日,无锡市公安局惠山分局出具了一份不予立案通知书。潘女士表示,派出所认为她与孩子的对话存在诱导性,并指出监控视频有缺失,于是向惠山分局申请复议。而汤先生则将潘女士告上法庭,声称其名誉受损导致了重大损失。7月11日,警方官方通报就已经出来,不但速度及时,而且被网友公认为有理有据,质量过硬,是一篇“教科书式”、令人信服的通报。

  昨天刚好我已经谈过了网暴,这里也不想对这位不只是诬陷诽谤还建立数个群开通捐款通道的潘女子指指点点,交给法律!今天我想借着这篇通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公信力。

  为什么这篇通报是“教科书式的”?它体现了公信力源自的多重基础,令人信服。

  首先公信力源于一个人或组织的可靠性和诚信度。一个人或组织必须在言行中保持一致,并履行承诺,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其次公信力也源于专业能力和经验。一个人或组织在特定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提供准确和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这将增加其公信力。

  同时公信力还与透明度和公开沟通有关。一个人或组织应该积极地与公众交流和互动,公开分享信息和决策过程,以便公众了解和参与,从而建立公信力。

  最后公信力还与社会声誉和口碑有关。一个人或组织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口碑对其公信力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或组织在过去的行为中表现出诚实、负责任和正直的品质,那么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将会提高。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对公信力的期待往往在这几个方面:

  1、信任的基础:人们对公信力的期待源于其对他人的信任需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信任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人们希望能够信任他人、组织和机构,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人们对公信力的期待可以视为满足他们信任需求的一种方式。

  2、信息处理的效能感:人们对公信力的期待还与他们对信息处理的需求和心理效应有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和选择,他们需要依赖他人提供的可靠信息来做出决策。公信力的存在能够增加人们对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感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信息,减少不确定性感,提高决策的效能感。

  3、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人们对公信力的期待还与他们对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有关。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归属感,并且希望自己所属的社会是公平、正义和安全的。在这个社会中,公信力的存在能够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对公信力的期待也是对社会稳定和凝聚力的期待。

  4、自我认同和自尊的提升:人们对公信力的期待还与他们对自我认同和自尊的需求有关。公信力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感到被尊重和重视,提升自己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这种认同感和自尊感的提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5、利他主义和道德感的满足:公信力的存在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利他主义和道德感需求。人们希望看到社会的公信力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公平正义,并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福祉做出贡献。公信力的存在能够满足人们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有意义。

  一般我是比较少用网络图片,今天附上通报“教科书”,以清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