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让教育回归本质

  转自:中国网

  各地中高考成绩陆续发布后,又见“几家欢喜几家愁”,而这一阶段也正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不过,多数家长并没有萌生出除成绩外新的教育期待,这些期待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情绪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根据2023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

  近年来,各地和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从“心”出发让教育回归本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不断提高。

  而高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阶段,它连接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两者的重要纽带。从个体发展而言,这一时期是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国家战略而言,它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奠基工程。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家长的焦虑情绪更加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感到担忧或焦虑。而这种焦虑正在“侵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一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为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例如,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课程。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根据各学段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群体,设置了五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生命教育课程,脑科学课程及家校共育课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多位心理专家,在疏导心理、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心理品质与特点的学习方法,实现从初中到高中顺利衔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浸润生命高素质师资队伍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文王世子》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术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正如《礼记·文王世子》所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通过精心挑选、重点培养、考核聘任、选拔深造等方式,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高中部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汇集了一批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师资队伍以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留学的硕士、博士为主,博士教师占到30%,教师毕业的院校基本都是985、211。其中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40%,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5%,中青年教师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00%。

  此外,学校还聘请多位特级教师和大学的学科专家,深入一线课堂参与日常教学设计指导与监督,帮助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保证高水平教学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基于“生命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并不是对立冲突的,二者在根源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更优秀、更成熟、可以独立面对生活的人。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高中生活体验,让他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也和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运用中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目前,家长和学生对我们的安排都比较满意,大多数家长都支持我们的安排,鼓励孩子多参与各项活动,学生都非常积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示青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