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级退学的托尔斯泰VS高价上大学的新青年
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后,都会有两个最有争议的话题,一个是落榜了是否要复读,另一个是如何选大学专业。
漫天飞扬扑面而来的复读广告,给高考落榜考生的家庭带去一个长年难以纠正的误解:
高考落榜不复读的人生没有希望,复读是敢于与现实的抗争,不放弃追逐理想的表现。
某学校的复读广告: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复读1次,
政治家丘吉尔复读4次,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复读3次。
高考复读不是“没面子”,而是一种不屈不挠,勇于追求理想的表现。
说到复读,考生唐尚珺的故事极具代表性,执着上清华的他,自2009年参加高考至今,已经是第15年。
这些年,唐尚珺曾相继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但他都没有去读。
面对报考心仪大学落榜,唐同学选择了把高考复读作为人生目标,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回看往年的成绩,唐同学的分数并不算低。
也有网友抨击他是“高考钉子户”、“高考流氓”。
考上大学但缺乏社会经验的考生,也同样面临挑战,如何填报大学专业?!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许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未来就业,哪怕孩子也已经是成年人,仍控制决定权,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未来10年、20年、30年后的发展。
大部分家长这么考虑大学专业的选择:
哪个职业热门,有前途,高薪,就选哪个对应专业;
亲属在xx企/机关单位是高管,毕业后投奔他,现在读xxx专业就对了...
有这些想法的家长和考生,他们只是延续了学习的内卷,读大学只为了有好学历去就业,读名校仅为攒足择业的筹码。
正如年轻父母让孩子从小参加各种培训班,认为学得多学得快,就是赢在起跑线上。
他们没有意识到学历不能让人站更高看更远,知识和智慧才能支撑一个人追逐梦想。
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就的保障,这个能力取决于童年时期的性格养正。
良好性格的陶冶和养成,来自父母言传身教、爱和行动。
01
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童年的力量,让他度过了迷茫的人生低谷。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的养育方式是他终生发展的保证。
童年时期父母之爱的饱满能让一棵幼苗在未来的风雨当中得以挺立。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世家,父亲和母亲均为上层贵族,托尔斯泰的父亲重视教育子女,自身也爱好读书,性格温和,乐善好施。
对托尔斯泰来说极为不幸的是,母亲在他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在一次办事途中,因突发脑溢血猝死街头。父亲死后不到一年,祖母也离开了人世。
面对亲人的离去,在陌生的他乡莫斯科遭受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绝,年幼的托尔斯泰陷入了万分的悲痛和对死亡的莫名恐惧之中。
加上哥哥们忙碌埋头准备考试没有时间和他玩耍,脾气暴躁的家庭教师不近情理的管教,也令托尔斯泰非常反感懊恼。
这一连串的波折和烦恼使得他养成了沉思的习惯,他感到十分压抑,开始思考与他年龄很不相称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
幸运的是,托尔斯泰母亲去世后,他和兄弟姐妹都由姑妈塔吉雅娜?亚历山大罗芙娜来照料。
塔吉雅娜将全部的爱投入到了她所爱的人的孩子们身上,给他们万般的关怀和妥帖的照料,这恰好填补了孩子们从小缺失的母爱。
托尔斯泰后来说:“塔吉雅娜?亚历山大罗芙娜对我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她在我童年时就教会了我对爱的精神享受。她不是用话语教会我这一点,而是以自己全身心的爱感染了我。”
从儿童视觉的这种感受,对我们今天的家长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爱不是说教,爱是用行动来感染。是童年的力量,让他度过了迷茫的人生低谷。
托尔斯泰的求学经历也异常曲折。
1843年,托尔斯泰因两位哥哥考进了喀山大学,也准备报考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
但他对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根本不感兴趣,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看文学作品,备考的结果可想而知,成绩公布之后他有三科不及格,而录取的最低标准是允许一科不及格,于是托尔斯泰只好又复习了一个夏天,参加了补考。
1844年9月24日,16岁的托尔斯泰通过了补考走进了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的课堂,开始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这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
初入大学的托尔斯泰不专心学业,而是迷恋社交生活,一年下来他的考试成绩很糟糕,因此未能升入二年级。
留级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于是次年他转到了法律系。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沉迷于舞会和晚宴,而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阅读卢梭、黑格尔、伏尔泰的哲学著作,其中他尤其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
对哲学的深深迷恋让托尔斯泰觉得,从法学系的课程中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所以他选择了退学。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以为托尔斯泰的人生肯定就是这样的无聊过去了。
1847年托尔斯泰如愿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他一直不喜欢的喀山,回到了装载着他如梦如歌的童年故乡波良纳,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不平凡的文学生涯。
托尔斯泰这个名字就像一只火炬,照亮了世界文学的大花园。
在故乡的土地上《复活》《安娜 ·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三部巨著陆续问世。
《战争与和平》他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反对战争,对各方受难者给予深切同情;
《复活》中男主为了自己的良知,情愿放弃贵族的身份,随着他的初恋,后成为妓女的马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的决定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
《安娜·卡列尼娜》纠结于爱情和伦理的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的那一刻;
从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找到他童年的影子,找到他童年性格的印证,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文学观。
是童年给予性格的力量,让托尔斯泰即使遭遇退学辍学,坚持终身学习,专注和持续创作出多部旷世佳作。
02
发明大王爱迪生:童年无条件的母爱,是自学成才开启世纪伟大事业的起点
爱迪生上学三个月就被劝退回家,原因不是智商低,是因为好奇心爆棚,太爱提问。
三岁的时候爱迪生问妈妈,为什么小鸡能从鸡蛋里出来,爱迪生听完妈妈说,是因为鸡妈妈坐在鸡蛋上就能把小鸡孵出来,他几天不见了身影坐在鸡蛋上想自己孵出小鸡。
八岁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问老师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为什么火能燃烧,为什么燃烧的火会是红色的,为什么红色的火能够烧干一壶水。
爱迪生不厌其烦地追问,让学校的老师极为抓狂,于是才上学三个月的爱迪生就被劝退回家,学校在退学通知信上写,“你儿子智力有缺陷,我们不能再让他上我们学校了。他被开除了。”
但爱迪生妈妈南希女士,并不同意学校对他儿子的观点,她坚信儿子有优异的天赋,她向孩子大声朗读这封信:“您的儿子是个天才。这所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也没有足够好的老师来培养他。请您亲自教他吧。”
她坚信儿子有优异的天赋,决心要自己把儿子教导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童年的爱迪生 跟随妈妈开启了自学历程。
南希女士常常鼓励爱迪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用孩子独有的丰富好奇心,驱动他亲身探寻其中的答案和道理。
妈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谆谆教导和严格管理,让爱迪生从童年养成坚韧专注的性格,自学成才,开启了世纪伟大发明事业。
03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恩斯坦:未被偏科、复读、勒令退学、失业埋没的天才
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然而在他身上也笼罩着偏科、复读生、学渣、失业、不尊重老师的标签,这与他的天才光环、科学成就大相径庭。
是什么力量让爱恩斯坦的天赋未被埋没,最后还成为了能影响人类科学发展进程的伟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呢?
是爱恩斯坦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同阶段跟同龄人相比发展不足之处的无条件包容和接纳。
爱恩斯坦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对孩子之间的打闹嬉戏毫无兴趣,被别人定义为“不合群”。
父母给予了他安静观察和沉默思考的机会,让他专注时间和空间,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奇思异想之中。
传说爱恩斯坦在学生时代数学成绩不好考过1分,实际他15岁前已自学并掌握了微积分。
但由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与钻研爱提问,数学老师经常被他问得张口结舌,他对死记硬背的功课毫无兴趣,成绩也不是很好,老师们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
有一次父亲问学校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从事什么职业,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9岁那年,爱因斯坦升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学校里充满了军队习气,让爱因斯坦感到很不适应,学校要求学生接受部队崇拜权威、纪律严明的系统训练,而偏偏爱因斯坦对于一切教条的东西都鄙夷不屑。
任课老师向爱恩斯坦父母反映:“由于你儿子的存在,破坏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他带坏了班级的风气。”
就这样,爱因斯坦没有毕业就被学校勒令退学,无奈辍学一年。
到了大学阶段,由于不喜欢背诵没有通过综合考试,尽管爱恩斯坦数学和科学的成绩超凡,仍与自己心仪的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失之交臂。
在父亲的鼓励下,出于校长对他超凡数学能力的欣赏,爱恩斯坦选择了复读,次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在复读的一年中,爱恩斯坦立下了自己的理想要当一名大学老师,并且写了生平第一篇物理论文《关于磁场以太状况的研究》。尽管这篇文章题目宏大、内容空泛,但也证明了他后来的成就并非生而知之,是他自己艰苦研究的结果。
到了大学毕业,爱恩斯坦也并不顺利,他是联邦理工学院中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想留校被拒,申请到别的大学做助教被拒,毕业即失业,他仅靠做临时家教、技工学校临时代课老师谋生。
最落魄的时候,他一度想放弃科学志向,改行去卖保险。他沮丧、绝望,责怪自己是家庭的负担。
由于父母一直以来的言传身教,对爱恩斯坦起到的垂范,让他一直在能力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
除了读书之乐外,他从没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辗转碰壁,毕业2年后他才通过好友的关系,在瑞士专利局找到工作,开始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爱恩斯坦的科学天赋和天才光环,在漫长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被广泛认可,更没有熠熠生辉。
是他的父母,一直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创造温暖、趣味盎然的家庭学习环境,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好奇心驱使孩子无惧困难与别人的否定,去探索事物背后深藏的奥秘,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孩子形成终生学习能力,发现世界,了解自己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托尔斯泰、爱迪生、爱恩斯坦,他们同样遭遇过辍学退学复读,是伟大的父母之爱给予的童年力量,形成坚毅、专注、关爱他人的良好性格品质,并通过自身的垂范影响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些伟大文学家、发明家、科学家举世瞩目的成就,揭示出教育的规律:终身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就一生的根本,这个能力决定于童年时期的性格养成养正。
更没有认清巴菲特曾说“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保持终生学习,知识和智慧让我们打开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无惧困境、苦难、一时失意。
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将帮助我们找到人生志向,所有的努力终将转化为成果!
致2023考生
加油,共勉!
赵先德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学术带头人 《儿童性格涵养教学法简明教程》主编 动画片《福娃》总编剧 动画片《孔子》《巧手鲁班》总导演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
赵先德老师《母爱予性格的力量》一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其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勇气,有效的诠释了童年时期的爱对于性格形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