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人

  从小学校长到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30多年走来,程惠萍说,最大的收获还是学生。

  1989年,程惠萍从太原师范学校毕业。从那时起,教育便成了她的责任与担当。2002年,程惠萍代表山西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第一个登台。在课堂上,当临场被邀请朗读课文的学生面对3000多名听众紧张到结巴得读不下去时,程惠萍镇定地走到学生身边,轻轻地搂着孩子的肩膀,陪他一起读完了这篇课文。这样一个细节,让在场的老师大为感动。评委称“这是一个神来之举,充分体现了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这番话让程惠萍顿悟,曾经总是想着要如何讲好公开课,展现老师的风采。而真正成功的公开课,是眼里有孩子,老师藏在幕后,让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2007年,程惠萍被迎泽区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破格提拔为青年路小学校长。她带领青年路小学的教师加入教育专家李希贵校长引领的“全国新学校行动”课题组,将读书内化、教研转化、课堂实践、反思成长4个环节反复研学,引导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人。同时,她积极创新教研模式,将教研活动系列化、系统化,帮助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课堂实践,将读书内涵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研讨中不断反思提升。由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及活动展示被制作成光盘在迎泽区发行。青年路小学教师团队也在迅速成长,在省、市、区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一个人的成长变成团队的成长。

  

  程惠萍(左三)正在和教师讨论教案

  2013年,程惠萍成为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学校怎样引领,教师怎样做好梯队建设,她感到责任重大。2019年,面对教师运用教材不生动、学生只关注书本不会解决生活问题的状况,程惠萍提出区域推进项目学习的思路。她带着教研团队一起学习项目学习理念、研究项目学习方案。从模仿到创造,从研发依托课例的微项目到依托单元的项目,再到拓展教材的大项目,方案编写不断升级,由最初的1.0版升级至5.0版,形成“五学模式”,便于一线教师使用。

  2014年暑假,程惠萍受邀在全国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讲课时,决定挑战一节全国还没有人去研究的综合性学习课《遨游汉字王国》。备课中,她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考虑这节课能否成功,而是关注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她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尝试前人没有尝试过的领域,也有义务担负“开疆拓土”的重任。

  程惠萍带领团队借助中心组活动,每周三赴校指导,依托实验校、骨干教师推动项目学习在课堂上落地。为了把项目学习推广开来,她们在教学大赛、标兵赛等教育教学中增加了项目化教学的分值,探索了项目学习落地课堂的多样化,引导教师由“学本”理念转向“生本”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件完整的事和完整地做一件事。结合“双减”政策发展的背景,程惠萍带领团队利用暑期时间自主研发编写《小学生课后服务》,并计划将其运用于课堂进行探索和实践。

  程惠萍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研员,脱离了课堂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教育的生命力来自课堂,自己会始终扎根于课堂。

  (山西工人报记者师萟)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