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教育:“上学最难十年”袭来?人口减少暂未扭转教育内卷?
本月底,无论小升初还是中高考,都将尘埃落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将踏上新旅程。
2023年北京中考“难哭学霸”;西安涌入大批“回流生”;高考“地狱模式”的河南、山东等四省畅想“山河大学”;放眼海外,世界顶尖大学录取人数创历史新低……
教育牵动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引发“入学潮”,多地小学学位预警,令2023年成为“史上最难入学年”。回望过去10年,经历了新生人口从1640万到956万,也经历了民办学校在校生和学校数量的A型走势,还经历了国际化学校增速换挡……展望未来10年,会是什么场景?学校关停潮、教师失业潮会否类似于韩国?学校小班化,教育个性化的春天是否会到来?顶思的研究数据客观呈现出未来几大猜想——
2025年跌破800万,2027年出生人口跌破700万,2050年降至493万……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中,这组数据曾引发社会各界激烈讨论。而前段时间,网上也一度传出“2023年的新生人口数量将不足800万,创下1939年以来新低!”虽然准确数字目前尚不得知,但其给出的建档孕妇数量的进一步下降的论据似乎支撑着这一说法。
我们不妨来做个简单对比——在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前的十年里,中国新生人口一直稳定在1500-1700万之间,2016年达到1883万人,但在此后几年间就一直下行,到2022年只有956万人,仅过去6年,新生人口数量直接腰斩。回顾过去十年,新生人口从1640万到956万,而未来十年,在现行条件下,新生人口还将失守几个整数关口。甚至于到205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降低到11.7亿。
在现实的生育数据影响下,2005年-2018年出生的00后和10后仍面临着激烈的中高考竞争压力,而2016年和2017年的出生人口无疑是“顶点站岗”。而他们参加高考的2035年,是一个特殊年份,2019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
是什么导致新生人口持续走低?这其中,生育成本、教育压力等是最重要的因素。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大”“没人带孩子”分别占77.4%、45.6%和33.2%。
具体来看,报告给出这样的数据:当前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中国为6.9倍,为全球最高。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这其中,最大的单项是教育支出,占总支出七成以上。
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供给,教育为人口服务,而人口也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经历了1883万新生人口的增长峰值,也经历了跌破千万关口的低谷。而伴随着人口一路起伏波动,教育产业也在曲线发展。
十年间,虽然新生人口总体下降明显,但民办学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确经历了双增长。这其中: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总数从14.9万所增长到17.83万所,在2019年最高点时,增幅达29%,而在校生总数则从4078.31万增长到了5282.7万,在2019年的最高点时,增幅为38%。
由于出生人口对学龄人口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人口增长乏力对于民办学校发展的影响还在逐级传导,可以明显看到,在新生人口的影响下,民办幼儿园数量在2019年出现大拐点,和新生人口增长曲线亦步亦趋。
一句话总结,人口和民办学校发展,在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留在图表里的的都是一条同样的A型走势。
再聚焦国际化学校,近10年尽管总量一路走高,但增长曲线同样在2019年触碰到高点后逐渐放缓。虽然来自政策的影响较显著,但因人口增长停滞而带来的生源压力也已经成为制约国际化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今年5月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于未来人口形势有一个表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
这样的趋势下,到2035年,在我国全面迈进教育强国的历史时点,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将减少3000万,而2035年还是16和17两个生育高峰年新生人口高考年份,因此这一年,我国将迎来大学入学高峰,但到2038年,我国大学的招生数就会超过出生人口数。
综合以上人口形势,总结了几条行业未来发展的猜想:
1.“关停潮”和“失业潮”带来生存危机
从2022年的教育事业统计公报中,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这股寒意,一年间,6213所民办幼儿园和1626所小初学校就此消失,而自2016年开始就持续走低的新生人口,也预示着“关停潮”还将继续,并且将自幼儿园阶段逐级传导,当下幼儿园“一娃难求”或将成为未来中小学的写照。
而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关停,也意味着教师资源可能会过剩,叠加一路走高的教考热,也似乎让民办学校的教师群体面临“生存危机”。
在人口新形势的表述中,还提到未来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东北等人口萎缩严重的地区,关停潮势头会更加凶猛。
2.托育和公立中小学仍有增量空间
根据顶思数据,多地的“十四五”规划中,都对托育事业发展作出明确部署,甚至专门出台意见,从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措施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发展。
托育事业发展客观上给处于“生存危机的”幼师群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减轻“失业潮”冲击。
此外,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同时,上文提到的,2022年,虽然民办幼儿园总量减少了6213所,但同期全国的幼儿园总量减少了5610所,这意味着,公办幼儿园数量其实还有所增加。
3.个性化,多元化,小班额,教育提质增效
从各类规划文件中来看,虽然学生规模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教育投入却不会减少。这意味着生均经费在未来十年有望进一步提高。从统计数据看,目前我国普通小学平均班额38人,初中46人,班额要大于发达国家中小学的20-25人。
未来10年,随着学生规模下降,公立学校也有足够的经费和师资实施小班化,避免了中小学大规模撤并。
而民办学校在经历“关停潮”之后,也将迎来新一轮提质增效。为了差异化竞争,民办学校还将进一步发力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
结语
时间回到1983年10月1日,北京景山学校收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6字题词。40年里,这16个字被粉刷在中国各地各级学校的院墙上,见证了40年教育巨变,见证中国一步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而未来十年,虽然减量发展会带来行业洗牌,但对于身处大变局的我们而言,中国教育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美好未来进发。
作者 |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