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233”教科研文化引领教育教学实践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科研文化的引领不可或缺。贵州省黔西市教育科技局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以教科研发展为支撑,以教师成长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市教育实际探索出了具有黔西特色的“1233”教科研文化建设模式,引领教育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022年12月31日,贵州省黔西市文峰街道塔山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制作迎新年花灯。通讯员 周训超 摄

  围绕一个愿景

  缺少文化的引领,区域教科研活动就容易因生命力不足而难以稳定持续提升教研质量,陷入教师教学与教研“两张皮”、学校教研和教改工作流于形式、县级教科研活力不足的境地。为此,黔西市提出一个愿景:让教研成为常态,让课堂焕发活力,让提质成为自觉。

  黔西市教育科技局向全市562所学校(园)、8000多名教职员工发出的教育教学工作行动令:学校(园)必须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常态高效推进教科研活动,用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课,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爱上课堂和学习,让提质成为一种根植于校长与教师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促进教学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狠抓两个关键

  教科研与教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教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教科研不是真实发生的科研。只有以教科研为依据,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和教学增效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导向作用,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评价旨在成就学生终身发展与幸福。黔西市坚持教育性、价值性、全面性的教育评价基本导向,在原有评价制度的基础上,破除“五唯”和“见物不见人”的无主体思想,推进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五类主体的有机互动,让评价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层次化、艺术化、制度化,使教育评价更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之需,引领教育生态发展。

  以教与研、教与学相互促进实现教学增效。黔西市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顺应课程改革要求,着力从教研教改入手,在赋能教师素养上下功夫,通过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教与研相互促进,教与学相互促进。找准切入点,创新课堂设计和教学模式,推进常态课堂质量大提效。

  聚焦三个目标

  学生实现素养发展、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是教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

  聚焦学生素养发展。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主要思路。黔西市以“五育”并举为抓手,通过活动引领、研学拓展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焦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走不进教科研工作,教学与教研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一些教师不懂教研与自己息息相关,认为科研工作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的事;不懂教科研其实也有“烟火气”,认为科研“高不可攀”而不敢尝试;有的教师不懂教科研的价值,找不到教科研的乐趣,觉得教科研工作浪费时间与精力,或者认为晋级无望而不参与课题研究、不积极撰写论文,认为只要做好常规教学即可,没必要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要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与目标,教师专业成长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的思想应从“桎梏”走向“自由”,应从“生命边缘”走向“生命本位”,这是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更是教师的一种专业自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在“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使命诉求中,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塑造一支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发展愿景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聚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质量关系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很多学校,特别是乡镇以下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把课开齐教好,把知识教给学生就行了,认为教科研工作就是增加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教科研工作,但是形式大于内容,容易简单地将教研工作理解为听课、评课,导致教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

  实际上,学校教育的每一次创新与突破,都离不开教研的参与;而每一次教科研的成功,都会进一步助推教研向更高、更新领域迈进。为此,黔西市落实“双减”要求,以“五育”并举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教科研形式,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教研过程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努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打造三个品牌

  通过研新版课标、研统编教材、研“双减”政策,打造学生素养发展与主题教研深度融合的育人品牌。

  一是研新版课标,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大提效。新课标出台后,在“强师工程”试点行动助推下,黔西市教师通过集中学习、个人研修等形式,深度研学课标,依标构课,使课堂教学紧贴教育改革前沿,强调素养导向,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让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既培养了学生素养,又推进了课堂质量提升。

  二是研统编教材,与课程资源深度融合,推进教学设计大优化。统编教材使用以来,黔西市教育科技局在引导教师“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共享优质资源,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担当责任、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是研“双减”政策,与学业评价深度融合,推进学生素质大提升。新课标增设了关于“学业质量”的内容,并提倡“教学评”一体化。为了在“双减”背景下科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工作,黔西市以“围绕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发展、尊重个体体验、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开展学业评价,坚持多元评价。在教科研中关注学生成长,以推进学生素质提升,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通过唤醒教师自觉意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激发教师创新意识,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与素养培训深度融合的研修品牌。

  一是培训唤醒教师自觉意识。教师自觉意识是对内在精神和意志的呼唤,也是助力专业发展的关键。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政府和学校高度关注教师教学状态,教师自己也需唤醒生命力,主动生成发展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幸福的精神体验。在合理培训制度的引导下,黔西市的教师已由“要我参加”转为“我要参加”,参与培训的自觉意识逐渐被唤醒。

  二是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方面,强化训前调研,准确把握教师“刚需”,精准设置培训课程,力求以培训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另一方面,强化训后问效,建立问效测评追踪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将培训所学用于教学实践,将训前、训后教学成效和教师专业成长改变进行比对,并纳入考核,引导教师在培训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教学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三是培训激发教师创新意识。从培训层次上看,黔西教师按要求接受“国培计划”“名师工程”和“校本培训”等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有专家讲座、实践研学、工作坊体验、在线课程学习等。另外,鉴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黔西市逐步探索增加即时性教研,让教师培训向由技巧到理念、线下到线上、认知到元认知的方向创新。

  通过打开教研思路、搭建教研平台、构建教研文化,打造教育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质量品牌。

  一是打开课题研究思路,树立“教学问题即课题的理念”。自2017年起,黔西市正式启动县级规划课题研究申报工作,课题指南框定在本地教育教学常见问题范畴,实现了县级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显著增强。随着规划课题研究的深入,黔西市实现了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从弱到强,从强到精”、研究队伍“从小到大”的蜕变。

  二是搭建课题研究平台,营造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氛围。黔西市教育科技局每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申报省市县级规划课题。目前,申报课题的教师数量逐年增加,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涨,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日渐呈现,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深度融合逐年向好。

  三是构建校本研修文化,促进科研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黔西市多数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教研文化,实现了教科研的有效整合。教师们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总是能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思考,使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为丰富、有效,进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享受课题研究的乐趣,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

  在“1233” 教科研文化的引领下,黔西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黔西市教科研水平逐年提升。近三年,获得各级课题立项若干,教科研成果奖、优质课奖多项;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整体提升,目前黔西市已有172名省市县级教学名师、991名省市县级骨干教师、16名省市县级名校长、50名市县级名班主任,在教学与管理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未来,黔西市将继续以“1233” 教科研文化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在抓实常态教科研高效运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构建片区教科研共同体,尝试推行“1+1+N”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深入开展名师、骨干教师“送教进校”主题式教研活动,进一步优化资源供给,让城乡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共辅共研,抱团发展。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黔西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孙昕系贵州省黔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洁系黔西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彭高霞系黔西市观音洞镇沙井中学语文教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7-8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