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涌动的书香,何以赋能一座城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方涛

  8月22日23:59分,第19届上海书展结束前的最后一分钟,王磊发了一条朋友圈:“第十九届上海书展圆满结束!”配图中,原本堆满图书的展柜已销售一空,而线上销量更为乐观。

  王磊是未读(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高级经理 ,一场洪水覆没了这家出版机构在涿州的库房,让公司损失惨重。但此次书展上,读者对图书行业的热情让他看到了的希望。

  创办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至今已经历19个盛夏,除去疫情间几年的停办,都会如约而至,构成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作为疫情后的首次上海书展,今年更为热闹,不仅吸引了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还举办了约850场阅读活动。

  不仅如此,社会各界对书展的热情显而易见。潮新闻记者在现场的9天时间里,遇到过有8个书房、收藏了近11万册藏书的70多岁老书迷;也遇见了来自全国各地,专程奔赴作家签售会的书迷;还看到了与家长同行,拖着行李箱逛展的小朋友……

  一场书展,为何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当全民阅读成为潮流,各地掀起“书展热”之际,大家又需要怎样的书展?

  

  读书人与做书人的双向奔赴

  “来逛个书展,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这是潮新闻记者在上海展览中心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这个今夏热门的“打卡地”,短短7天里,吸引近30万人进场。通过涌动的书香,撬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而产生了更大的文化辐射和文化影响力,也带动了周边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活力。

  70多岁老先生说,买书是非常讲究的一件事。谁写的、什么年代的、什么时间出的第几版,还有书的纸张、印刷都很重要。

  

  带小朋友来的家长说,孩子从来没逛过书展,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买两本书,还想让她感受浓郁的阅读氛围,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带小朋友来上海书展挑书的家长。赵茜/摄影

  不同的答案交织在耳边,最终汇聚了逛展人对书的热爱。难怪有出版社负责人感慨:“读者希望读到好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书籍传递好的思想,这是一种双向奔赴。”

  确实如此,读书人与做书人,通过上海书展搭起的桥梁,寻找更好的彼此。书能治愈读书的人,读书人的行为也会治愈做书的人。

  

  上海书展开幕前一天,潮新闻记者就遇见了未读高级经理王磊。王磊所在的公司在涿州水灾中损失惨重,而热心读者的举动治愈了他们,让他们认为这个行业值得。他说:“热心读者们不断在线上下单我们的产品,甚至许多读者下单后,特地备注了不用发货。让我们深受感动,但我们还是坚持给每一位下单的用户发货。”

  撤展时,潮新闻记者再次采访了王磊,听到的是:“我们这次书展销售了20多万码洋,线上销量尚未统计,但数字非常可观。2014年,我们第一次参加上海书展时,我们只有两个半展架,半张展台,销量只有5万码洋。每年的进步,让我们对市场的信心更足。”

  

  译林社也有着同样的情感。该社市场发行中心副总经理高晓丽告诉记者,精准读者面对面交流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这次书展,她对读者的了解也有所深入,“比如宋史三部曲,毫无例外都是中年以上男性读者;杨苡老师的书,大多是我这个年龄往上的女性读者;来找卡尔维诺的都是时髦的年轻人;至于云彩收集者,是老少通吃;萧红精选集、太宰治精选集都是靠着书自己的颜值卖出去的……”

  和王磊、高晓丽一样的书业人还有很多。在上海书展,他们全程与盒饭、咖啡作伴,从早上九点的日场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的夜场,中间只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这一切只为面对面,把好书送到读者手中,就像一些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这是最辛苦,也是最快乐的时刻。”

  

  在上海书展上忙碌的书业人。赵茜/摄影

  书非书,让“书”的疆域不断延伸

  在上海书展,以书籍为支点,无数新业态在这里衍生。

  最直观的感受是,展商卖书的模式变了,卖的不仅仅是书籍,更是文化的情怀。

  上海书展期间,来现场的作家、学者、艺术家络绎不绝。一面是人头攒动的名家讲座,另一面是提供现场图书售卖服务的小桌板,方便听完讲座的读者买书签售。

  “现场买书其实并不便宜,相比线上购书有折扣和活动,有的书甚至是原价卖的。但大家都乐于掏钱,因为线下买书能和作家面对面。看到作家本人,你又买了他的书,你就会更想去了解他,这种体验感还是不错的。”一位一口气买了20多本书的读者告诉潮新闻记者。

  

  上海书展戴建业签售会现场。赵茜/摄影

  除文化活动外,各家出版社还使出了不少卖书“花活”。如广西教育出版社展位上,赫然立起了“卖书送螺蛳粉”的牌子,打出了“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二者缺一不可”的标语,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前来围观。有读者告诉潮新闻记者,他就是广西人,看到这个牌子感觉很亲切,一下就有了进去逛逛的冲动。

  果麦文化还采取了卖书送水的营销策略。“想着夏天热,我们备了很多印着果麦标识的水。很多读者说,逛展逛到一半的时候特别口渴,又找不到自动贩卖机。看到卖书送水,目光不由的被吸引过来。”果麦的一位图书编辑告诉潮新闻记者。

  

  营销活动之外,更多的亮点出现在文创区和“未来阅读”展位。在这两个展区,聚集着多样化的图书形态,和被转化为实物的动人故事,引得无数参观者驻足。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展位,似乎总能看到涌动的人流。负责人简恒告诉潮新闻记者,他们最火爆的文创礼盒,开展一小时便已售罄。“文创产品不能仅局限于做的有意思,还要投射我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选题、打磨文本、制作物品。虽然呈现出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值得。”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创品牌“七海制造局”展位。赵茜/摄影

  走近阅文展台,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展区。比如,时光映像馆、好物空间站、未来阅读舱等融合科技与文化的板块。在时光映像馆中,你时常能看到参观者排起的长队。

  “这里面是《人世间》的影视化场景,展区里有老式的家具、昏黄的路灯、锈迹斑斑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大家进去后可以免费得到一张《人世间》同款证件照,所以很多人都会来拍照打卡。参观者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位老人,他在这里徘徊了很久,还拿放大镜看自己的照片,我瞬间有了种跨时代联动的感觉。”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潮新闻记者。

  

  阅文“时光映像馆”中,一位老人正拿放大镜看自己的照片。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喜马拉雅展台也很有特色,潮新闻记者看到,现场有不少可以撕的书签,贴着书签的墙面前挤着满了人。“每个书签上都有一本不同的书。”一位参观者告诉记者,他手上已经拿了很多撕下来的纸。

  展区中的“耳机森林”也颇为吸睛,不少小朋友聚集在这里,听着耳机里的播客节目。工作人员带潮新闻记者参观了展区,喜马拉雅现在重要的战略方向就是播客,“很多年轻人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听播客,以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所以我们邀请了很多大咖来解读最新的文化动向,还上线了很多有声书,希望大家通过‘听’这种阅读方式,收获新知,也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些展区中,虽不见书,却处处离不开“书”。它们就像一面放大镜,呈现图书行业的未来和无限可能。

  

  上海书展喜马拉雅展位。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书香何以致远?

  疫情后,实体书店逐渐回暖,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等各地书展、读书节也遍地开花,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全方位带起了全民阅读的高潮。

  第19届上海书展闭幕,有关书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就像有书业人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上海书展串起了一个出版生态,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出版成果的窗口,也为各出版机构提供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市场风向的重要渠道。

  如何在这次图书盛会中吸取经验,为书展赋予更多可能?又能该如何做,才能使走遍全国的书展成为各地文化品牌的“金名片”,提高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闭幕当天,第19届上海书展现场。赵茜/摄影

  最关键的,就是将书展日常化,不将它局限于一场展览,限制于一时一地,而是以全国化的视角,建造城市的会客厅,做文化交流的大平台,将书香满城的阅读氛围融于日常,在潜移默化中,打造书香共同体,赋能城市的发展。

  建设城市会客厅,就是推广全民阅读,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

  比如,浙江高度重视全民阅读顶层设计。2023年全民阅读大会期间,相关从业者、业内专家就围绕主题阅读、数字阅读、阅读与城市多个读者人群展开交流,还结合浙江文化特色推出一系列颇具创意的阅读活动。给读者提供了无数淘书、听书、读书的空间,让阅读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

  做文化交流的大平台,就是以书为媒,从文化讲座到作家签售,从IP开发到影视制作,搭起业内交流的桥梁,链接图书行业上下游,让日常化的书展,变为创意涌动的新空间,多元文化汇聚的新场所,让图书业焕发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