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越音,传新韵!浙财大学子用英语、日语翻译越剧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温婉唱腔,如水越剧。在位于嵊州市的越剧博物馆里,几位大学生一边学唱越剧著名片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边尝试着用英语、日语等对越剧片段中讲述的故事进行翻译。

  实践团成员学唱越剧《红楼梦》选段

  这群大学生是来自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越音传新韵,奏响共富乐章”实践服务团的成员。近日,他们走访绍兴嵊州东王村、施家岙村、越剧小镇、越剧博物馆、越剧艺术学校多地,希望通过这次暑期实践了解越剧的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实现越剧产业对乡村发展、共同富裕的现实价值。

  “一方面,我参加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暑期实践,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个人专业是与语言有关的,对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看到指导老师转发关于越剧小镇的推送时,我就想组织一支队伍去探寻一下越剧产业对乡村振兴的现实价值。”团队负责人浙江财经大学2021级日语专业赵敏嘉说。

  实践团在施家岙村合影

  来到嵊州的第一天,“越音传新韵,奏响共富乐章”实践服务团首先前往施家岙村走访村民。近年来,越剧面临着表演团队萎缩、观众群体局限、表演人才断层等诸多生存难题,越剧产业也因此停滞不前。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作为女子越剧发源地的施家岙村,通过开展镇村合作,村貌整治,将越剧传统文化与旅游、民宿、直播带货、沉浸式越剧体验等新兴产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集体致富道路。越剧小镇的成功打造就是施家岙村以戏曲文化为特色,将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一大成就。在越剧小镇,林立着古香古色的店铺,店铺内出售各种琳琅满目的非遗工艺品,同时小镇内设有工作坊出租越剧戏服,吸引了不少游客。“通过走访施家岙村,同学们不仅进一步了解越剧,也感受到文化产业和商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给乡村振兴带来的现实价值!”指导教师潘宇航表示。

  村民讲述女子越剧发展史

  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越剧博物馆,从传统越剧到现代越剧新作,实践团成员们见证了越剧的发展史。并结合音视频、屏幕感应互动等多种形式体验了越剧角色换装、越剧唱腔曲调辨析、越剧片段学唱等趣味项目,零距离感受到越剧魅力。“我们了解到近几年越剧剧目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当下,与红色故事相结合的越剧新作也不断涌现!”实践团成员卢梦洋说。

  体验过程中,实践服务团成员发现越剧多采用嵊州方言,若未曾了解其剧目背后的故事,越剧演出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们试图用英语、日语等翻译越剧剧目所讲述的故事,“特别是目前戏剧演员也有在海外进行越剧演出,但由于语言不通,海外观众难以感受到越剧魅力,因此发挥外语人才的优势,将越剧剧目背后的故事用英语、日语等其他语言讲述给海外观众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观看演出,也有利于越剧走向世界,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成员廖洁婷表示。

  为进一步了解越剧传承与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越剧艺术学院。顺着温婉而又细软的唱腔声,实践团成员们在学校的排练厅看到老师正身着戏服、画着全妆为台下的同学进行越剧唱腔教学。据学校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假期,除了本校学生会选择留校练习基本功以外,学校也会邀请各地越剧爱好者前来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此外,实践团成员们有幸与留校的几位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了解到学校坚持“小而精、特而强”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通过对学校的培养特色、学习模式等情况的了解,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批富有潜质、德艺俱备的越剧新秀正崭露头角!”该实践服务团成员纷纷赞叹。

  采访越剧艺术学校学生

  实践结束后,实践服务团成员总结活动、整理照片、剪辑视频、发送推文,在互联网对嵊州越剧进行进一步宣传。同时,他们挑选了一部分简单的越剧剧目,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尝试用多个语种进行翻译改编,助力越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英西复语专业2022级学生戴恩泽表示:“希望通过外语人才的力量以及发挥交叉行业的优势,助力越剧创新发展,不仅仅使越剧成为嵊州的名片,也能够用‘越音’奏响共富篇章,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也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喜欢越剧,并参与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