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博雅讲坛”为武汉外国语学校学子衔接大学教育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倩倩、通讯员吴小平)“人类最早记录病毒的历史可能要上溯到埃及一块石碑上,一位手扶权杖,右腿明显萎缩的神职人员,就是患上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9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菲走上武汉外国语学校“博雅讲坛”,以一堂《认识病毒》的专题讲座,吸引百余名高一新生认真聆听。

  当天下午,短短一个多小时里,邓菲从病毒的发现、命名、特征、分类等方面对病毒做了全面而充分的讲解。“希望这次讲座能引起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埋下科研的种子,将来有学生能投身到科研报国的事业中来。”邓菲说。

  在场学子深受鼓舞和触动。“她的讲座集学术性、专业性与风趣幽默于一体,既充满‘干货’,又不让人感到乏味。”高一学生朱帅臣表示。高一(6)班学生邓姝婕则说,“邓菲教授的初心,也将激励我们奋进前行、报效祖国,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将会成为祖国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带着热血和理想面向世界和未来!”

  

  2008年起,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尽早与高端教育接轨,武汉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准大学教育”校本课程——“博雅讲坛”。15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教授、作家、文艺理论家,甚至中学老师纷纷来到讲坛,传播前沿科技,讲授学术研究,补充课堂知识,传播职业感受,在信息技术、地球科技、园林艺术、军事、法律、科技、金融、曲艺、健康、饮食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博雅讲台,既是当下学校科技的平台,艺术的舞台,文化的展台,也是未来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向台、立志台和启智台。”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个走上“博雅讲坛”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世球,他讲解了地球的来龙去脉;第一个走上“博雅讲坛”的该校校友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他作了《寻找一本书》的演讲;第一个走上“博雅讲坛”的该校老师是徐继胜,他带来《让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的讲座;第一个走上“博雅讲坛”的该校学生是毕然,为大家解读了《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