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余高新技术企业沪上首秀 2023全球技术转移大会超2万科创岗位纳贤
“2022年,上海技术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平均单笔交易金额达1046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在日前举行的2023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暨第四届世界技术经理人峰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表示,上海高等院所通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的转让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研发投入经费占比超过65.8%,企业对技术市场贡献率超过90%。
据了解,在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汇聚了2000余家创新主体的1.3万项创新需求,展示900余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1600余项国内外创新成果,举办70余场专题活动,达成意向成交额近50亿元。
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是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等产业方面的快速发展。以上海为例,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较2018年增长超过了一倍,总数量超过了2.2万家,在全国城市名列第2,2610亿元,RND(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同比增长14.35%。
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一级主任研究员张勇民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中国在生命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由于中国从起步阶段开始就和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信息技术方面中国的优势很大。在、的某些技术领域,中国和欧美几乎同时起步,中国还处于领先地位。”
打造资源流通集散地
有关资料显示,本届大会以“万‘象’需求·全球揭榜,技转生态加速度,创新发展新格局”为主题,聚焦“创新需求、人才支撑、资本力量”三大核心要素,主宾国为巴西联邦共和国,主宾省为湖北省。
大会设置10000平方米线下展区,18个国家和地区主题馆吸引13个国家、8个地区参展,共有600余家企业机构加盟助力,打造资源流通集散地,600余个高校院所待转化优质成果重磅亮相,5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产品首发首秀。
同时,本届大会带来了2万余项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岗位需求,在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上设置线上品牌馆,全国15个省45个市的545家企业入驻,已上线国家馆31个、地区馆32个。
“大会依托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打造‘1+3+365’展会对接模式,InnoMatch平台自去年在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以来,已吸引12163位技术经理人入驻,意向投入金额超过250亿元,汇聚国内国际2082企业的3381项需求、2618项成果,需求对接率超60%。”大会方面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总营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8.42%,RND投入增长14.35%,研发人员增长7.96%。“从近3年看来,各个主要指标均明显增长。其中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申请专利3年增长1倍多,2022年当年授权发明专利同笔增长20.07%,期末拥有发明专利同比增长20.88%,PCT申请专利同比增长29.09%。”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湛表示,在RND投入方面,上海百强高企占全市高企35.8%,从业人数占9.08%,拥有发明专利占32.9%,净利润占33.46%,均为较高比例。
事实上,今年来除了上海科技发展迅速外,中外合作也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不断延展。据张勇民介绍,目前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已拓展至绿色农业等领域。“一是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二是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张勇民表示,该研究的植物疫苗去年在河南省南阳市进行的测试结果喜人。
“去年夏天虽然炎热干旱,但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上进行测试后发现,其中玉米的效果比较好,可以使玉米的增收达到30%~50%,如果将来能够大面积推广,对于农作物增产增收以及抗病虫害有非常大的成效。”张勇民表示。
张勇民在大会上表示,中国与法国的合作源远流长,“1978 年1月,中法两国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科技合作协议》。这是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由此开始,一些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立即跟进,相继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政府科技合作协议。”
今年5月,中法两国启动了中国科技部与法国驻法使馆共同举办的中法科研伙伴交流计划。“尽管国际大环境整体不确定性增加,但中国与法国两国的合作前景仍然广阔,两国有合作基础,目前合作的热情也很高。”张勇民对记者表示。
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
事实上,科技发展也在进一步拉动区域产业发展。
据《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到2025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优势产业加快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对此,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丁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一体化会对科技转化带来帮助,目前科研离不开跨学科和跨界交流,长三角内各地区拥有不同分工的优势能够带来协同效应。”丁力表示,尽管上海科技实力雄厚,但长三角区域也有各自的优势,协同效应会带来更多的技术转化,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长三角其他地区建厂生产,一同发展。
谈及“产学研”转型,丁力表示,科研不仅限于基础研究,也要服务于社会,最终创造社会效益,“技术升级要靠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也要考虑到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目前国家政策向校企合作倾斜, 校企合作并非高校全方位为企业服务。 在法国,企业可以和高校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在这种情况下, 科研成果的转化更为有效。‘产学研’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奚立峰在大会上表示,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科技部、部、高校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试点,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小的切口,大的突破,找一些改革试点。“要求学校科研、国资、财务、审计等部门加强协同改进,确保科技成果依法合规。学校通过科创企业的金融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创造优秀的科创生态环境。”
此外,上述改革也为上海交通大学带来了不少成果。据介绍,“2020年以来3年期间,我们成果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是改革前的5倍。2022年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产学研’合同金额就达到22.2亿元,也是改革前的2倍。”奚立峰表示,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争取上海市最优惠的科创政策,希望能够引进一批科技领军的国际企业入驻区域,跟学校共谋发展,“目前学校和闵行区共建未来的产业科技园,加快相关验证平台和共性基础平台建设。也希望在学校周边形成未来能源、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