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于中华民族的各类实践活动之中,并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于文学、音乐、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理念、体系化的道德标准、独特的审美情趣、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既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大范围传播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应用与转化,也可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精神品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等,充实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助力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然而,以何种形式、何种方法,乃至何种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之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革新教材内容,搭建课程体系。文化与思政的有机结合需以优秀教材为支撑,即将优秀传统文化编撰入思政教学教材是两者有机融合的关键点,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但当前的思政教材,或将思政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开编写,或仅以案例的形式简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政内容,忽视了两者的高度契合性以及文化育人的质效。在此背景下,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时代价值,并以多种形式将其有效融入到思政教材之中,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化精华。例如,在历史类教材中,适当增加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以及中国古代名人和经典著作的介绍,让学生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隽永的审美意蕴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觉性。除思政教材之外,高校还应构建课程体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一方面,课程的设计要围绕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展开,并突出其特色和价值观,如可以开设通识教育形式的必修课,引导学生系统性学习、掌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以深化学生传承经典、弘扬文化的意识和实践,加强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弘扬者、传承者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开设具有专题性的选修课,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欣赏等,鼓励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组织校园实践,营造文化氛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培养下一代优秀人才的摇篮,高校应该在校园实践活动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的深入发展。首先,高校应该重视校园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实践活动是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成立学生社团或学生会,并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校园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其次,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发挥校园广告墙、宣传栏、黑板报等的作用,展览、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标语和内容,加强宣传效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加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认同感。例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文学讲座、书法展览和艺术展览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学生知识面。

  借助网络载体,拓宽教育媒介。新媒体时代,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不断丰富创新教育媒介手段,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及渠道。首先,高校应积极推广文化课程的在线学习。网络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平台,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上传到网上,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段和地点。同时,在进行网络文化课程设计时,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分类,模块化组织学习,避免文化内容的生搬硬套,灵活多变地选择图片、视频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其次,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为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解读经典文献,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素养。此外,高校可以设置在线文化论坛和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或讨论相关研究成果,相互启发、协同共进。

  加强师资培育,提高专业素养。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其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夯实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一方面,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强化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意识与自觉,提高相关课堂的教育质效。其二,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教师自觉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继而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其三,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明确学科背景、教学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还要针对性考核教师的文化知识积累情况、学术研究能力,为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保障。其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参与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两者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探寻两者结合的可行性路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具备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注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筛选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推动思政教育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个人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以应对国际化挑战。

  【作者简介】果金凤(1986—),女,河北廊坊人,博士研究生,沈阳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傅瑶(1987—),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历史互构研究”(课题编号:LJKR0541);2022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元宇宙视域下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2JH4/101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