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藏着教育的理想和远方
原标题:学校食堂藏着教育的理想和远方今秋开学以来,“预制菜进校园”频频上热搜。从家长的投诉发声,到舆论发酵,再到各级教育部门回应中“审慎”“不宜推广”的字眼,直接冲击到了预制菜这个年增长超20%的万亿朝阳产业。究竟什么是“预制菜”,专家给出了一大堆解释,如:即食、即配、即烹、即热。按照我们来自农村自身经历的理解,每年深秋时节,母把白菜、萝卜等腌在缸里,以备冬天的时候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下饭菜。腌下的酸白菜、咸萝卜其实就是“预制菜”。这样想起来,很早之前直至现在预制菜都没有离开我们。再比如,把隔夜的剩饭剩菜拿出来热一热,这也是预制菜。有时候,剩饭剩菜热一热,吃起来甚至比现做的还要香。腌白菜、腌萝卜完全凭农村人传统的制作经验。白菜生腌抑或焯水几分熟,青盐、花椒、生葱等放多放少,农人手心里的拿捏。由此就形成了王家腌的菜好吃,李家的菜不好吃。至于后来有报道说长期食用腌制的酸白菜,会诱发高血压、危害肾脏、营养不良、甚至致癌等等不良后果,农人们也没仔细打理,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个做法和吃法,再有,酸白菜、咸萝卜也只是冬令时节出现在农的餐桌上。这与今日的预制菜有点类似,尽管参与的企业多,热闹非凡,但门槛低,而市场又未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家长之所以反对预制菜进校园,正是基于传统与现代交织对抗的结果。家庭食用预制菜完全是来自饮食传统,并且在以往缺吃少穿的年代里,预制菜特别富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育思想。想当年我们上学时,从家里带来馍馍、咸萝卜、肉臊子,时不时改善一下个人伙食。然而,工业化时代的当下,当预制菜形成庞大的产业,谁也不敢保证预制菜到底好吃不好吃,有没有营养?尤其是预制菜进校园,必须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它把原本由个体承担的风险,扩展到不确定的众多学生人群上,必然遭致广大家长的抵制。一个不能忽略的传统经验即:酸白菜在天气变热的时候往往发霉,隔夜的饭菜容易变,方便面、奶茶、汉堡包等偶尔可以吃一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家庭里的宝。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如此,他们的胃口要长期接受预制菜的挑战磨砺,这是一种幸福茁壮健康的成长?相信没有人会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学校食堂是最能反映教育的温度,也最能体现教育的情怀。它既承载着师生的温饱,也担负着教育的远方。我们大多数人若干年后对母校的回忆,学校食堂定往往是逃避不了的关键词之一。因为舌尖上的记忆是最为根深蒂固的。2011年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此,中小学食堂的经营格局由自主经营向公司化运营迈开。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管理权限逐渐收紧至教育局层面。事实上,中小学食堂公司化运营(也即通常意义上的中央厨房),实际上并不直接面向中小学生生产和制作饭菜。中央厨房只是集中采购和转运配送的枢纽。由此可见预制菜进校园,也只是中央厨房采购的一类,而非全部。怎样的饭菜算好吃或不好吃?千人千口,众口难调。“牛奶+面包+鸡蛋”可以说很有营养吧,但就有学生不喜欢,一吃就吐。学生将营养餐牛奶倒进水沟。现在看来,预制菜进校园,究其根源,家长抵制的还是中央厨房“一刀切”的配送模式。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小学生正在长身体,他们吃得饱不饱,吃得好不好,关乎着国身体素质和国家的未来。中小学食堂事实上成为管理的痛点和难点。纵然众口难调,也要用心用情努力为学生提供色香味美品种丰富饭菜。国人对饮食文化其实挺讲究的,“百事常随缘,饮食穷”。另一方面,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所以,在这个浮躁年代里,我们不妨慢下来,在孩子们吃饭这个问题上好好琢磨一番,究竟是要即食、即配、即烹、即热,还是要,这其是教育的态度和教育的理想。(葛昌明)来源:红网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