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美术兴趣培养的“三个结合”

  作者:孙云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类教育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家校重视程度不够、美术教育设施和资源不足、美术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多元情境、利用乡土资源、家校协同发力,推动教学与实践、文化和家庭的有机结合,让课程有魅力、学生有动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情境激发课堂活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情境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法,结合美术课程教学和内容,灵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和场景,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一是创设课堂氛围。美术教室是学生开展美术学习的重要场所,充满艺术气息的课堂氛围往往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教师要通过对美术教室的环境布置来营造艺术氛围,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二是创设实物情境。美术教具的应用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农村小学资源条件有限,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以尽量简化对教具的依赖,结合地域特色寻找相应的替代品,就地取材自制教具。三是创设实践情境。在实践中认识美术,形成感召力强的立体审美空间,才能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欲望。在课堂上,用黏土、卡纸、易拉罐、矿泉水瓶等材料,通过剪、贴、揉、捏等方法制作教具,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制作步骤,独立完成自己的创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锻炼了其动手能力。特色资源丰富学习载体,实现教学与文化相结合美术学习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各地区都有独特的风俗文化、乡土特色,农村小学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深度挖掘已有的地区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地域特色。一是融入传统文化。美术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作品增添生机和魅力。学生在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融入乡土资源。农村小学进行美术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要深度挖掘和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小桥流水人家”“牧童骑黄牛”“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些都是乡土美术教育资源,都可以就地取材进行美术教育。三是融入日常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美术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在农村小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小昆虫,如金龟子、天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自然,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兴趣;可以收集农作物的秸秆,观察秸秆,用笔描画,或用秸秆贴画,让学生感觉生活中自己的小玩具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用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兴趣。家校合力增进学生自信,实现教学与家庭相结合在美术教育中,家庭教育是美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与专业、权威的学校美术教育,二者应该有机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主动做好学生美术教育的辅助工作,主动参与到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去。家长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美术鉴赏能力,让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时,鼓励孩子去进行美术学习,多鼓励,多赞扬,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安全的环境,为孩子自由绘画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美术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美术自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小学学生面对美术学习这个陌生的课堂,可能会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这时美术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并且鼓励学生,使学生更加有信心完成美术学习,并且创造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在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美术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给予学生合适正面的评价和引导,增强学生开展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美术兴趣的养成直接决定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成效,需要各方结合实际在农村小学教学中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激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让美术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孙云洁)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