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网络原住民”的精神家园?
嘉宾: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德育主任 柏参天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发展首部蓝皮书日前发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未成年人的主要上网目的为休闲娱乐,使用短视频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超过六成;对网络文化进行模仿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未成年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水平?特别在网课时期,学校和家庭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守护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
未成年人为何上网率居高不下
而且越来约趋于年轻化?
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发展和成长特点上讲,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很强的猎奇心理,接受新事物也快,也就是学习能力强,适应新事物更快。对于网络这个“万花筒”青少年自然是趋之若鹜,很快就适应它,找到乐趣,从而沉浸其中。
2.家庭教育环境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工作压力大,赚钱养家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照料,不能及时加强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缺失,靠着手机帮忙“带”孩子,孩子怎能不沉迷虚拟世界?还有一些家庭出现了问题,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得不到情感的慰藉,只能通过网络、手机等来寻求慰藉甚至是寻找刺激。
3.社会层面的原因。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们越来越发现网络已经是我们日程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今根本离不开手机,离开就寸步难行。在这样的时代对于网络的使用已经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信息时代我们国家和民族不被落下也需要青少年适应和引领信息科技的发展,而未成年人出生成长在这样的时代,自然也就更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更能适应发展。
未成年过早接触网络,其中有何利弊?
未成年人应不应该过早接触网络,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为未成年人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另一方面,过早接触网络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视力和身体发育,还会师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影响生活,影响健康成长和发展。
未成年人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成长的阶段,思维和心智都不成熟,网络素养更是还没有完全形成,还不能准确分辨网络上的信息,根本做不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过早接触网络会对未成年人三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和不良影响。所以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要在成人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要有节制,制定规则,科学上网和运用网络资源。(早熟、情感淡漠、沉浸虚拟世界逃离现实、被骗、浪费钱财、心理健康、违法犯罪)
网络素养为何如此重要?
应如何理解“网络素养”?
运用网络没有资格证,也没有说明书,可以说门槛很低,这就需要我们明确一点,就是对于网络是为我所用,还是我为所控。在未成年人是合理利用网络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是被网络套牢,沉迷网络甚至危害身心健康成长。这是个选择,更是种能力和素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素养。简单说网络素养就是科学运用网络所需的能力,包含对网络媒介的认知、信息识别、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网络规范、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参与及协作和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等。
现实当中近些年未成年人在接触网络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线上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方式,网络素养匮乏的问题暴露出来。所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水平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网络素养教育真正走进未成年人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生态?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已经写入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的内容。学校要履行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责任,我们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家校社有效联动,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营造浓郁的网络素养教育氛围。
学校的做法:
1.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两个课时的国家要求,正规课程,写入课表,专业的教师授课,有完整的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包括修习态度、过程性评价、阶段性测试和作品成果评价等等;除此之外,我们也发挥学科融合教育优势,《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网络素养的培育内容,将网络安全、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2.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开展教育活动课程。依托科技示范校教育优势,每年科技节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网络技能;通过校会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德育课程开展科学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通过辩论赛《网络语言应不应该在校园中使用》、《青少年上网的利弊》等话题的辩论,提升学生对网络辨别能力;在学生讲坛中开设科学使用网络专题公开课,组织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养演讲比赛等,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自主教育。同时,制定校园手机管理规定和校园网络公约等常规管理办法,加强约束和引导。
3.家校有效联动。编印家庭亲子互动教育手册,设置专门的家庭网络教育章节,通过家庭会议平等沟通指定家庭网络使用公约,共同监督实行,形成良好的家庭科学使用网络的氛围,让家长成为预防学生网络沉迷的第一责任人;开展亲子网络安全课程的学习活动,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同时,促进学生网络素养形成。
4.利用好社会资源。在教育过程中引入高校和科技企业资源,通过参观体验和开设网络素养讲座的方式,提升网络素养,引导形成网络创新能力。
要想营造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生态,学校要继续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指导家庭教育理念的提高,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政府需要完善法律与制度保障机制,传媒企业和技术平台形成行业自律与行业规范,也要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哪些征兆
随之带来怎样的影响?
沉迷原因:
一是未成年人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如果现实生活中不能达成,自然趋向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找虚拟的成就感。如游戏、短视频等表现自己;二是未成年人的猎奇心理更强,好奇心强,所以探索欲强,但自控能力弱,抵挡不住网络上新奇内容和刺激的游戏的诱惑,不能自控,掌握不了上网时间;三是社交恐惧症等原因,孤独无助,缺少存在感,在网络中寻找虚拟的社交安慰。当然还有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不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导致情感缺失,通过网络来寻找慰藉。学业压力大需要释放和放松,甚至逃避,因此选择网络。
沉迷表现:
首先的表现就是上网行为失控:时间花费超出合理范围手机不离手眼睛离不开手机屏幕;作息安排严重失调,黑白颠倒,昼伏夜出;逃离现实,对现实生活和学习不感兴趣,只关注网络娱乐游戏等;不让玩就情绪失控,百无聊赖,怎么沟通做工作都作用不大。
影响危害:
还是比较大的。从生理上,对视力的影响;对骨骼的发育影响;精神不振,困倦,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抑郁、烦躁、敏感、易怒等消极情绪;学业上影响,失去学习兴趣厌学;社会性角度逃离现实,对人际交往失去兴趣,不利于社会化,就是宅,性格孤僻冷漠性格扭曲情感缺失亲情淡漠。
网课年代,家庭该如何守护“网络原住民”的精神家园?
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利用网络,提升网络素养家庭要发挥好基础性作用。
一方面要“管”,另一方面要“导”,最后还要“做”。
管就是要明确规则,并坚决落实。要和孩子一起探讨网络的利弊,平等沟通指定网络使用家庭公约,明确使用的时间,浏览的内容,比如:做作业的时候不能用手机,根据个人情况作业完成后可以适当娱乐,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睡前必须将手机交给家长保管等等,有了规则还要坚决落实,不能纵容,否则就无法在管理。配合学校做好管理,居家网络学校会有很对具体要求,很多要求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必然过程。
指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从问题防御转向思考怎样利用网络促进学生成长,尤其当下线上网络学习的背景下,更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学习的能力和素养,能在网络中自我服务自我塑造自我完善。
做就是家长要以身作责,自己首先要做到合理使用网络,做好言传身教。多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提升家庭温馨氛围营造,通过运动、聊天、阅读等多开展健康生活方式。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家长要耐心和孩子进行沟通;平等、尊重、共情、理解
2. 给予孩子更多更高质量的爱和陪伴;有效的亲子互动,根据孩子的兴趣多陪伴开展运动、手工、参观等活动
3. 关心孩子但不要生硬干涉,协商指定规则;
4. 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交活动,开展户外游戏;
5. 对于过度依赖的情况,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甚至心理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专业正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