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新”体现了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

  编者按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三个“新”贯穿全文,成为其逻辑主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专门就三个“新”进行了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努力化危为机,解决一系列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培育强劲持续的发展新动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适应新发展阶段,离不开新发展理念来指引,需要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作了解读。

  把握新发展阶段

  逻辑和实践的新起点

  祝福恩 张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科学理解新发展阶段,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十四五”规划是新发展阶段逻辑和实践新起点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我国规划史上自然是新阶段、新标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的一贯奋斗目标,伴随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其目标、路径、图景、实施对策已十分明晰。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2日中央深改委第16次会议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价值。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是两个百年的交汇点,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的辉煌节点,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时段的实践起点,具有新发展阶段的承转意义。从时代意义看,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此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前进的新阶段。

  二、“十四五”规划是化危为机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当前,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个政治性判断表明在世界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中,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而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就在这新发展阶段起步、开始,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十四五”规划是迈向新征程、实现新目标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一是,新发展阶段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转承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预计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向往,是两个百年连接转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2013—2019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以上,在14亿人口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2—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到30733元,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年均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0.6%。在“十三五”收官年,在疫情挑战的不利条件下,我国从整体上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令世人惊叹的壮举。“十四五”规划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

  二是,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发展的主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会的份额高达36.2%,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有条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选择。为此在“十四五”期间,要追求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等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遵循新发展理念,做好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工作,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全力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正改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疫情在世界上仍在蔓延,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仍抓住疫情防控不松手,还要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使我国成为吸引国际优势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势外资、高端人才的洼地,切实使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新发展阶段是四大优势叠加凸显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特征。新中国70多年的光辉历程,展示了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的合力作用,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发展优势独特并明显。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需求潜力是内循环的基础,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上中下游产业链,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最全是宝贵发展优势、机遇优势。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最大贸易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和目的地。加之又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作用下,必然使“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冲击,完成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夺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胜利。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贯彻新发展理念

  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刘世佳 李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其中,创新发展居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目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重要核心内容,也是新发展理念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是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提供新的动能,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二、创新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集中力量围绕“四个面向”突破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当企业主导的核心技术创新,难以聚焦整合创新资源时,通过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融合,形成创新合力,实现集中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充分重视并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深化科技合作和服务等措施来助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发展需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体制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提供发展新引擎,就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推动相关体制机制深入变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并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建立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要素配置制度体系,优化科技成果流通转化平台机制。加快要素流动与提升使用效率,调整创新要素投入的政策方向,规制创新主体研究分配比重,构建政府支持与市场主导有机融合的要素分配制度。疏通科技创新成果流通渠道,整合供需双方信息,建立覆盖交易前端、中端以及末端的供需合作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交易与合作平台机制。

  四、创新发展要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及对俄合作的中心省份,应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展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出口贸易,探索设立大宗资源性商品交易平台。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参与承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项目。利用不断完善的通道优势,打造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国家物流枢纽,不断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对外合作模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重点面向东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主要经济体,大力宣传推介龙江改革开放成果,突出黑龙江省特色,以“龙江品牌”效应提升招商引资效能,扩大黑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创新要素投入,拓展重点市场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合作。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建设一批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办好中俄博览会,丰富完善中俄博览会功能,着力提升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增强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确保“越办越好”。树立并发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和推介作用,建立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三区联动机制,因地制宜辐射自贸区范围,利用对俄全面合作窗口的定位优势,发挥中俄地方合作理事会作用,加强与俄发展战略对接,推进自贸区对俄贸易、投资、科技、金融等领域全方位合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为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作者刘世佳系黑龙江省科顾委常务副主任,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庆精神与龙江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娟系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黑龙江省科顾委专家)

  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两个循环

  孙彩燕

  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规划《建议》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是我国迈入“十四五”新阶段、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内涵、外在基础及实践路径,才能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推动我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富有极强的内在逻辑。具体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首先,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逻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则助推了这个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立足新发展阶段,科学研判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发展的同时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稳固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盘;其次,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经验的历史逻辑。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看,新发展格局遵循现代大国经济崛起的一般规律,符合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在以市场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下,任何大国经济崛起的关键标志是构建安全、可控及富有弹性韧性的以内为主、控制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而任何大国经济发展史都需经历由“以外促内”到“以内促外”的经济转向调整,这是大国经济由弱到强的历史逻辑。第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带来的深层次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新要求。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动力支持,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外在基础

  面向未来,迈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已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外在基础,其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第一,供给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且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供了基础保障;第二,需求维度。一方面,中国是具有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如果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维度考量,意味着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拥有14亿需求者的超大规模市场,并且具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另一方面,决战脱贫攻坚,有效缓解了贫困等问题对消费率的抑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供了可能。第三,制度机制维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根本性手段已经深入人心。着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制度及机制,在国际经济大循环推动国内经济市场大循环的阶段基本得到了建立和完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统一公平的全国大市场提供了可能。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路径,必须做好中长期准备,用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两个循环”协同运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实践:第一,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把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把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对此,黑龙江省要发挥好既有产业优势,以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促推绿色农业高质量标准化指标体系重构,延长我省绿色农业产业链,提振消费者对我省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热情和需求。第二,以科技创新对标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核心技术攻坚及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培育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此,黑龙江省要立足医药大省,以现有国内领先的康养产业“智能+”为核心竞争力,发挥龙江科研优势,对接我国新发展格局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要求。第三,以深化改革开拓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改革先导作用,开拓新局,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释放发展潜力、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对此,黑龙江省要坚持凭借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及先行先试的优势,以物流链、产业链、金融链、科技链为纽带,打造对俄贸易新高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带动龙江经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作者单位:黑龙江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