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模型大未来 上海交大船建学院科创集市“出摊”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1日电(记者 许婧)能收进口袋里的折叠船,在6000米的海底按需采矿的机器人,完全依靠海洋波浪能驱动的水面无人船,遇到洋流时也能精准定位的水下机器人,基于动力定位减摇的三体无人艇,坐在上面就能感受到船只在水面上的运动状态的椅子,能海空两栖航行的无人航行器……令现场观众大呼“精彩、神奇”,共同感受科技前沿的魅力。21日,即将迎来建院20周年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热闹非凡,学院“科创集市”现场多件学院最具代表性的学生科创作品惊艳亮相,师生带着作品共同为学院20周岁庆生。本次科创集市展出的成果是交大船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探索,这个学院始终致力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精英人才;致力于探究科技未知领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一直以来,学院致力于建强创新育人阵地,厚植创新创业质量文化。承办3项高水平全国竞赛,80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奖励,本科生100%参加科创项目,80%以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在“互联网+”大赛取得历史性突破,斩获2项全国金奖;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再创历史新高,获得7项特等奖。拔节期:建立行业“初印象”,打造思想“坐标系”。充分利用一流学科的育人优势,营造“大师在身边、重器可触摸、情怀有载体”的氛围,邀请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总师讲述重大工程背后的故事。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院士,带领学生到工程现场爬高桥、穿隧道,充分感受“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超级工程魅力,坚定了同学们积极投入祖国基础建设的决心。林院士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通往理想的桥梁,而未来这些年轻人将追随着他的脚步,向着中国科技腾飞之梦大步迈进。灌浆期:探究行业“真问题”,激发专业“真兴趣”。从无到有设计一条船,将致远湖打造成无人艇集群的试验场;以苏伊士运河“长赐号”搁浅事件设置学科竞赛考题;从入学初便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硬核实力和高水平赛事是院团委凝聚服务青年的王牌抓手。“科学探索地下空间,智慧守护道路安全,人们的交通安全就是我们坚持这份事业的动力。”第八届“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获得者、筑升公司创始人彭冬这样说道。早在学院就读研究生期间,他就立志于依托自身专业所学,解决道路空洞检测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的Phalanx空洞检测技术雏形在2013年获得“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金奖,2016年技术成型后,落地注册并成立筑升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城市道路安全保障。成熟期:探索前沿“新方向”,坚定事业“好选择”。将第二课堂打造成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的“练兵场”,从助力解决海上火箭发射船和深海采矿的技术难题,到在核动力破冰船、水下无人疏浚等创新装备的研发领域保持世界领先,船建青年师生也不断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基础理论反哺育人实践。90后青年教师赵国成就是这样一路成长起来。2014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学院研究生。聚焦我国海底采矿设备研究领域的“无人区”——海底采矿装备设计开展研究,读博期间共发表论文13篇,获国内外专利授权76项。他带领同学一起做的“海底集矿设备”研究斩获“挑战杯”特等奖,这也是船海领域的首个特等奖作品。今天,赵国成以教师身份指导的《基于双侧附壁脉动射流及蹄形履齿的海底矿粒采集装置》项目也在科创集市展出,展台前络绎不绝,同学们兴趣盎然,船建学院的创新基因代代相传。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