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晚年:随蒋介石去往台湾,退休后常叹气落泪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而在珞珈山上,也有一座让无数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地方,那就是武汉大学。
作为武汉大学的首位正式校长,王世杰可以说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创办了如今的武汉大学。
不过,这位在教育界立下了功勋的大学校长,却在内战中主张亲美反苏,选择和蒋介石站在一起,最终自然也被迫和国民党一起败退台湾。
那么,晚年的王世杰,又曾经在台湾度过了怎样的生活呢?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预备在原本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栋新的大学,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就这样被南京政府选中,成为国立武汉大学的校长。
其实,早在1920年,获得了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王世杰在一回国,就接到了蔡元培的邀请,前往北京大学担任起了法律系的教授。
由于上课的时候引经据典,内容翔实,王世杰受到了不少学生的好评。
更是在第二年一跃升任了法律系的主任,并且和胡适等人一起对北大的校务校规进行了革新。
这是王世杰在教育界里第一次崭露头角。
在这之后,王世杰曾经过和友人一起开办报刊《现代评论》,并且还尝试从政,在蒋介石的门下依次担任过立法委员、法制局长、政务委员、教育厅厅长等职务。
不过,在筹备国立武汉大学的初期,王世杰其实并不是校长的第一候选人。
当时,王世杰正在国外担任海牙公断院公断员,而国民党湖北教育厅的厅长推荐的校长人选则是李四光。
只是,李四光正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一职,并不愿意另谋他去。
所以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南京政府甄选再三,才让王世杰来顶上了这一位子。
1929年5月,王世杰正式上任。
在武汉老东厂口的演讲上,王世杰说出了武汉大学的最初规划:“要办,就要办一所有崇高理想和一流水准的大学……计划十年之后,学生人数能达到万人。”
为此,他把南京政府原本规划的四个学院改成了六个,增加了农学和医学,为广大莘莘学子打开了新的道路。
然而,政府当时为武汉大学准备的东厂口面积只有40余亩,无法容纳下王世杰的这个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王世杰亲自在武汉四处考察、选址。
最终,他选定了珞珈山一带将近3000多亩的地区,作为新的校区地址。
只不过,新校区刚刚动工,就面临了新的难题:3000多亩地里有着不少人家的祖坟。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思想中,迁坟移地是一个极大的事情。
老百姓不惜为此和学校工人们起了争执,甚至去信给国民党的湖北省政府,言辞激烈,明确要求政府“另择校址”。
甚至还列出了王世杰修学校的“八大罪状”,造谣他“虚糜国帑”,中饱私囊。
还放狠话说,如果王世杰敢挖他们的祖坟,他们就不能保证王世杰的安全。
其实,建造新国立武汉大学的资金,大多都来自于王世杰东奔西跑筹措而来。
他甚至从武汉跑去上海,面见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几经周折,才获得了分期付款的75万银元;
而后,王世杰又去和湖北省政府,“求”来了另外75万银元。
因此,面对百姓的指责,王世杰毫不退让,据理力争。
甚至再次去电求助于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得到了一份写着“剀切晓谕,勿任阻挠”的训令做护身符。
在收到训令后,湖北省政府派员镇压,这才让王世杰的校区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地继续了下去。
整个工程从1930年开工,王世杰负责前面一直到1933年的“一期工程”。
这其中包括了文理双学院、男生宿舍、餐厅等等一共18栋楼的内容。
为了整体的学校设计臻于完美,王世杰还特地请来了当时在上海、专门研究中国建筑的美国建筑师凯尔斯,为武汉大学设计了如今这个依山傍水的如画风景。
对于武汉大学的成功创立和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王世杰始终感到格外骄傲。
直到晚年,萧瑟客居在台湾的王世杰还请人篆刻了一方“东湖长”的图章,并且时常用这枚图章记录自己收藏的字画。
不仅如此,王世杰还在遗嘱中留下了这份念想:“以后为我立碑时,只需刻上‘前立武汉大学校长雪艇先生之墓’即可。”
这里面的“雪艇”,正是王世杰的小字……
1933年,王世杰收到了蒋介石的再三邀请,希望他能够来国民政府,出任外交部长。
在王世杰以“立志办教育”为理由拒绝后,蒋介石“曲线救国”,又提出让王世杰来担任教育部长。
并且说道:“你既然要立志办教育,那我就请你来办全国的教育。这不比一个武汉大学更能做出贡献吗?”
蒋介石的热情让王世杰无法拒绝,最终接任了教育部长一职。
在离开武汉大学时,王世杰依依不舍地看完了整所学校,并且说道:“无论现在或将来,无论兄弟在校或不在校……都须继续努力。本校今后如果有遇到任何艰难困苦,是离校者与在校同仁当共同肩负的责任。”
在离开武汉大学后,王世杰又在教育界的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1933年4月到1938年1月的五年中,王世杰付出了不懈努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标点符号和汉语的统一;
同时,他还督促各大学做好内迁准备,使得七七事变后,不少大学得以迅速复课;另外,他也督促故宫博物院内迁了大部分文物,让许多珍贵文物免遭炮火的损毁。
随着日寇的逐步侵略,1938年秋季,武汉危矣,城内城外都笼罩在一片惶惶当中。
在国民党的政要高层纷纷撤往重庆的紧要时刻,王世杰却独身一人登上了珞珈山。
当时,为了保护学校师生,武汉大学也早已经西迁到了四川乐山。
当王世杰站在珞珈山顶上,低头俯视着下面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才建成的武汉大学。
联想到如今的惨淡经营,甚至连校舍都即将落入日寇之手,王世杰不由得潸然泪下,“久久不愿离开”。
撤离到重庆后的同时,蒋介石还设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军事参事室,并且任命王世杰担任参事室主任一职。
这个部门尽管听起来十分不起眼,办公处也只是在重庆桂花街的一个小院子里。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实权极大”的部门。
无论是外交、财经,还是国共关系、战后复员等事情,军事参事室全部都负责出谋划策,多少有点“包罗万象”。
在后来记载中,外交家顾维钧曾经评价王世杰是一个“很谨慎又认真的人”。
在这位曾经参加过巴黎和会的外交人员的眼中,王世杰的外交经验“非常不足”。
但是他却胜在能够轻松理解蒋介石在外交上提出的看法和意图,并且能够顺着蒋介石的思路提出各种建议,因此颇受蒋介石的赏识。
因此,在1945年7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王世杰代替宋子文出任国民党的外交部长。
在这之后,他陆续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包括《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内的六十多份公文——时隔12年,王世杰还是被蒋介石推到了外交部长的职位上……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诡计多端的蒋介石为了留出时间准备内战,连发三道电报,邀请毛泽东等人来到重庆,签下了《双十协定》。
而在国民党方的签字代表团中,王世杰赫然在列。
可是,在《双十协定》签署不过三天,蒋介石就在国民党内部下达了“剿除共匪”的密令。
作为真正支持双十协定的王世杰,收到这条密令后忍不住长叹一声,但却无力反抗。
1948年底,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宣布下野。
王世杰跟随辞去了政务委员和外交部长的职务,和国民党一起退到了台湾。
自此再也没能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在建国后,王世杰自知很有可能再也无法返回让他牵肠挂肚的那个武汉大学,便提议在台湾再办一个“国立武汉大学”。
可是,这个建议很快被国民党当局否定了。
理由是:“禁止以大陆地名为台湾大学的名称。”
王世杰再三申请不过,只得悻悻作罢。
1950年初,蒋在台湾开始策划复职,将王世杰再一次卷入政治漩涡。
虽然王世杰多次拒绝蒋介石的委任,但还是担任过“总统府秘书长”等职,后因政治见解不同,又被蒋介石免职。
其实,比起在政治上“站错队”和打压异己,在教育上,王世杰一直主张开放而自由的学习环境。
早年间他还在武汉大学主持工作时,对于招聘进来的教授和老师,王世杰一直主张兼容并包,并不拘泥于国民党员的身份。
正是因此,武汉大学“校风活泼”,更是出了不少后来鼎鼎大名的人才,例如闻一多、叶圣陶、朱光潜、吴其昌……等等等等。
而在“九一八事变”后,不少大学生走上街头,呼吁政府积极抗日。
当时的湖北省政府为了阻挠学生,逮捕了不少青年人。
王世杰听说后,主动找当时的政府主席何成浚交涉,敦促他提前安全释放学生,并且放行了两三百学生抵达南京参与游行。
在王世杰儿女们的记忆里,晚年的王世杰对于大陆的思念愈来愈重。
退休后的他,经常在自家院子里读苏东坡的诗词。
尤其是苏东坡的《西江月》,王世杰每每读起来,都感慨完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而在读到《定风波》里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王世杰常常独自站在院中,长叹一声,而后潸然泪下。
1980年,王世杰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
在一次手术后,亲友儿女劝他前往美国进行疗养,然而王世杰却拒绝了:“台湾,总归还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就算死,也要灰留孤岛。在将来,也许有一阵风能把我送回故乡,这样,我也能含笑九泉了。”
1981年4月,王世杰由于病情加重,在台北病逝,享年90岁。
直到临终前,王世杰还在拉着儿女的手,殷殷地嘱托他们未来一定要回到自己崇阳的故乡,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好事”。
直到看着儿女们的点头,王世杰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年轻的时候,作为学者文人的王世杰就酷爱收藏各种名人字画,其中有不少珍品,例如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八大山人等人的真迹。
在晚年思乡时,王世杰更是再三提起,自己毕生所罗列的这些文物,等百年之后要全数捐给武汉大学。
只是可惜的是,在他真正故去后,他的子女将这些珍品全数捐献给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不过,在1985年,王世杰的亲友们还是遵照遗愿,向湖北崇阳捐款修建了一个水井;
除此之外,王世杰的女儿们还在崇阳捐献了一栋“雪艇图书馆”,代替王世杰,为故乡的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国民党的“一把手”,蒋介石的亲信幕僚,王世杰身上所背负的罪行不少。然而,作为武汉大学的首位校长,王世杰可以说呕心沥血,为中国建起了一栋兼容并包的优秀大学。
在教育方面上,王世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对武汉大学的深厚情感,无疑是值得我们肯定并且为之纪念的。
如今,东湖之畔的武汉校园里,也立起了王世杰的石像。
这位在晚年仍然对国立武汉大学魂牵梦萦的首位校长,终于可以笑看莘莘学子在和平安定的新中国里求学、成长,看着优秀的他们为祖国的发展与壮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又一份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