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启蒙拾零

  童年的记忆:启蒙拾零

  -------朝花夕拾系列之一

  文/王金龙

  (1)

  1963夏,我已经八岁了,母亲决定送我去上小学。本来应该早一年七岁上小学的,由于当时身体生病,错过了学校报到的机会,所以晚了一年。母亲给我背上新缝的蓝布书包,记得上面还有一个黄色的和平鸽图案,叮咛我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打闹,就把我和同院小伙伴一起送到学校去上学了。

  我当时上的是聊城北顺小学,分配在一年级二班,老师姓陈,白晰圆脸,梳着两条大辫子,穿一件蓝色圆领碎花上衣,待小朋友和蔼可亲,现在想起来当时陈老师也就二十几岁的样子。第一天发下新书来,心里激动的不得了,急匆匆的翻开看一遍,感到很新鲜,与原来看过的姐姐的课本差别很大。又怕小手把书弄脏了,回家赶紧让姐姐帮助包上书皮保护好。陈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从 a、o、e学起,她教课时也是满面笑容,加上那好听的女中音,大家都听得很带劲。每次课堂提问,我都把手高高举起。由于以前在家早把两位姐姐的小学课本倒背如流,因此,每次回答问题都得到陈老师的表扬,先是选我当小组长,第二学期当选学习委员。第一学年下来,班里评选“三好学生”,看着在黑板上写上我的名字并报票数,心里激动的突突直跳,最后我与其它四名同学当选为班级三好学生。

  学校开大会发奖状那天,我的嗓子又发炎了,没能到校领奖。奖状是同学给带回家的,父母看了都很高兴。我心中很遗憾没能参加颁奖大会。三好学生奖状贴在墙上好长时间,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奖状的样子。除了正常上课以外,下午还经常有班级活动时间。陈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有时还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游戏,大家玩得很开心,对陈老师更加敬爱。

  记得有一个周末的下午,陈老师把她三岁多的儿子带到教室,让他给我们表演在幼儿园学唱的儿歌。小家伙穿个背带裤,抱个大苹果站在讲台的课桌上,一点也不怯生,有板有眼奶生奶气的给我们唱儿歌,把我们这些一年级小学生逗的哈哈大笑。陈老师扶着孩子,幸福的笑容使她脸色微红。看得出陈老师是多么喜欢她的学生,多么喜欢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一学年快要结束时,陈老师突然要调走了。她在课堂上宣布后,我们大家都哭出声来,实在不愿意让和蔼可亲的陈老师离开。陈老师眼圏也红润了,流下了眼泪。大家在班级门口与陈老师再见,直到看着她消失在路边的大白杨树林里,还在挥手向我们告别。陈老师,我上学的第一任老师,永远明晰地刻在我的人生记忆里。

  (2)

  升入二年级,我已成了二道杠的中队委。那时学校管理正规,学生放学必须排队回家。为了防止学生路上散队,学校规定年级开展比赛,并让各班中队委轮流值班,在路上明查暗访,进行记录。

  我每次接受到这样的安排,都感到十分庄重,虽然要提前跑到查队的地方,还要拖后才能回到家里。但一看到学生排着队从面前严肃得走过,心里就有一股自豪满足感。

  二年级有了作文课,许多小学生感到头痛,但我却感到兴奋,过去背的《小朋友》及读过的姐姐们的课本,现在有了用场。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加飞机场,走了有三四公里路,看了安二飞机,有的老师还坐了滑翔机。回来后让大家作文,我写了去飞机场参观路上的心情:树木仿佛向我们招手,云朵仿佛向我们点头。老师看了重重的用红笔圈注一下,并作为范本在各班传阅,讲评时更是大大的赞扬一番,让我的虚荣心满足了好长一段时间。

  那时小学的课外活动还是比较多的,逢“六一”“十一”还有演出活动,也是各班之间开展比赛。那一年,我被班里选中参加演出《一定要解放台湾》节目,五男五女加一个男生带队,旋律至今仍然记得。演出时全部换上了定作的少年军装,红五星红领章,再加上整齐划一的动作,“六一”节在学校演出一炮打响,被选拔为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班主任唐老师高兴得合不上嘴,给班级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汇演那天,我们下午早早在学校准备,几个老师认真给每个人化妆换衣服,然后送我们去聊城一中大礼堂汇演。由于去的早到一中大礼堂外天还很亮,我一眼看到了正在一中上初中的大姐姐,她正在和同学们抬着大木桶送水,楞了半天才认出我来,高兴的姐姐拉着我的手给她同学说:看,我弟弟来演出了。她的几个同学围拢过来,都说真好,今晚还能看到你弟弟的演出。我那时真是不懂事,只是傻乎乎的笑,看到姐姐高兴。那天晚上汇演,我们很成功,唐老师后来告诉我们,掌声响了好大一会儿。这也是我唯一一次登台演出,再大以后,有几次机会,我都推脱掉了。

  (3)

  二年级换了新同桌,是个从省城来的黄毛丫头,眼睛细长,眉毛淡的像没有,说话带有重重的泉城口音,但待人很热情大方。发新书了,她主动要给我包书皮。我把新书给了她,第二天带回学校,新书用牛皮纸包得有角有棱,为了防止开角,还用缝纫机宽线沿书皮边缘走了一圈。

  早上上课前,大家来得早,都要搬凳子在教室门前的树荫下背课文。她家离学校比较近,每次都是她在教室门口等我来,两人一起把木板凳抬到院子里,一人一头坐着背课文。有时背烦了停下来,她会冒出许多奇怪的问题,诸如:星星从天上掉下来会落到我们头上吗?我们老了是不是头发也会变白?我有时胡乱给她讲一通,她听得有趣就咯咯地笑起来,惹得其他同学都往这边看,以为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班里排演节目,她也被选上了。老师教的舞蹈动作,她很快就学会了,相比之下,我就显得笨拙的很,有时她还热心的帮我辅导一下,认真大方,一点也不作做。她有一个姐姐,比我们高两级,是三道杠的大队委,经常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露面,是学生中的知名人物。她带着我去见她的姐姐。姐姐很热情,知道了我和她妹妹是同班。大队委再召开各中队委会的时候,见到她也不显得陌生了。

  同桌毕竟是从省城来的,她经常带给我一些带风景照片的书签,有些做的很精美,而且一套一套的。还有一张扎蝴蝶结胖嘟嘟的四五岁小姑娘的上色的大照片,是不是她自己实在不记得了。

  大概与她同桌了一个多学年,再开学时她就随父母调到不知哪个学校去了。光荫荏苒,岁月峥嵘,茫茫人海,谁也不曾想今后还会有见面机会。十几年后,同城的几位大学同学约我一起返校,临行前,突然听说有她姐姐的名字,心中暗自诧异:上学几年了,还真不知与当年小学的学姐在同一所学校。返校要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汽车站天还没有完全亮,各位同学都有家人陪伴送行,她也陪着姐姐来车站送行。昏暗的灯光下,四目相对,依稀辨认出对方的影子,怯生生得还能叫出对方名字。忙乱之中提行李与家人告别,挥手之间汽车就驶出了车站。后来知道她也考上了曲阜师院,再后来又出国了云云……

  (4)

  北顺小学校园的北面是个大操场,平日里学生在这里上体育课。操场北面正中有一个砖砌的大台子,那也是学校搞大型活动的主席台。在星星火炬的旗帜下,我在这里庄严入队。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嘹亮歌声里,我在这里也给新入队的队员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入学那年在操场看高年级同学演出,记得演出的是表演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扮演二小的是高年级我们同院的邻居大哥哥,特别是唱到“春风吹遍了每一个村庄,把这动人的事迹传扬……”他的形象在我眼中刹那间也高大起来,仿佛他真是那死去的英雄王二小的化身,眼泪早已涌了出来。少年纯洁的心真象一张白纸,对他的莫明其妙的崇拜竟然持续了好多年。

  操场的南面紧靠着学校食堂,食堂后面有一口水井,井口上架着一台人力水车,食堂用水时就人工推转水车,哗啦啦的水就通过水箕流到食堂的水缸里了。天气热的时候,有时中午上学来的早,口渴了,我们几个同学就会跑到井边树荫下,看看没人,悄悄跑上井台,两人用力推起水车,不到两圏水就从水箕流出来,其它人赶紧趴下喝几口,水清澈拔凉,一下子爽到心窝,比现在吃一口冰琪凌的感觉还酷,也没听说哪个人拉过肚子。

  校园大门内有棵很大的柳树,树干要几个人才能搂过来,也是学校的一个标志吧。夏天到了,学校规定中午要睡午觉。早到校的,可以到教室里的课桌上去睡。睡不着的,互相作个鬼脸,真正睡着的,也有从课桌滚到地上的,摔的哇哇直叫。来得晚的,有老师值班不让进去,大家就只好聚集在大柳树下,找熟悉的同学一起玩。我就是在这棵大柳树下,结识了临班及高年级的同学朋友,而且友谊延续至今,终生受益。

  大柳树上的阵阵蝉鸣及掠过树条的微微热风,不时进入我的梦乡,定格在我对小学生活的记忆里。遗憾的是沧海桑田,待到若干年后我再去小学寻找儿时的梦境时,大柳树早已荡然无存了。

  学校放了寒暑假,要求学生要组织少年之家。我们同院的三名男生及周边的两名女生,在我家里组成了少年之家,每周活动两次,一起做功课,一起做课外活动。暑假里,每逢少年之家日,母亲就把吃饭用的小方桌擦干净,搬到门口的丝瓜棚下,我就摆上小凳子,等候同学们的到来。除了一起做功课外,大家还互相交流看过的课外书,包括听到的一些新鲜的消息。

  姓冯的女同学比较腼腆,爱和我家小妹妹玩,姓谢的女同学就开朗些,说她父母给她姊妹仨分别起的绰号是香蕉苹果大桠梨,而且很认真的讲了为什么这样叫她们,把我们大家都逗乐了。母亲把自家产的煮咸的葵花子拿出来招待大家,还有同学带自家的葡萄来。丝瓜棚下,黄花朵朵,书声朗朗,留给人一段美好的回忆。

  印象深刻的还有学校办的《支援越南打美帝》展览,图文并茂,加上各年级选拔的优秀解说员,参观下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想,一个教职工不足百人的小学,办出这样高水平的展览,学校也是倾其全力,同时也让人感到那个时代,人人争先,行行创优的蓬勃朝气。时至今日,我仍然很怀念那个快乐的少年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王金龙 男 1955年出生,山东阳谷县人,中石化退休干部。虽然是理科生,但对文学由衷的喜好,从中读出人生的另一番感受。没有文字功底,更没有系统的文学知识,只凭兴趣广泛阅读。有感悟时也写点文字,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涉及。但才浅学疏,平平淡淡,只是记录生活、愉悦身心而已。

  壹点号悠然居士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