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追梦人】义务讲解员张珍秀的红色情愫
远山、石路、清溪,在曾经作为闽北红色首府的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忠骨长眠;层峦叠嶂的群峰间,秋叶纷飞。
张珍秀肃穆地遥望古道,思绪万千:那是外公为红军挑米翻过的山,也是外婆为红军抬伤员、洗衣服所走过的路……
从1996年起至今,作为乡村教师的张珍秀在大安义务讲解革命历史。她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她不计得失,抢救性地挽回了许多濒临消失的珍贵史料。她坚持理想,将自己对大安红色文化的热爱,以及所学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敞开。
她的内心,涌动着刻骨铭心的红色情愫。
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愿不愿学,肯不肯学,爱不爱学,完全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水到渠成的。有时候,教学方法不对,培养成效无异于南辕北辙,不仅起不了作用,还会导致学生厌学。
对张珍秀来说,教书,更多的是育人,就像“蝴蝶效应”那样,她善于庖丁解牛,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找准症结,解决问题,让学生心服口服,愿学、肯学、爱学。一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了她的手上,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1996年,张珍秀成为大安小学的一名教师。有一年,张珍秀接过一个教学进度为三年级的班,全班有十几个学生,其中有两个孩子的语文底子薄,三年级时,期末考试语文成绩才二三十分。被张珍秀留校辅导后,两人四年级语文考了四五十分,六年级语文考了七十多分。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是张珍秀放弃休息时间换来的心血。家长们不会忘记,张老师辅导孩子后,一个又一个送孩子回家的身影。
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被湮没的历史,它们藏在“革命五老”的脑海里。随着老人家们的年事越来越高,这些从未呈现在人前的珍贵史料,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二十多年来,张珍秀边教学边讲解。刚开始,有人问她什么是革命,她答不上来,就利用每天工作以外的时间,先备好课,再去找资料,或实地走访。
张珍秀教书的口碑好,她去孩子家里家访,很受孩子的长辈欢迎。一些孩子的爷爷辈、太爷辈是“革命五老”。农村人没有优越物质条件,对张珍秀这个座上宾,老人家们的回报是讲故事。一来二去,春去秋来,“革命五老”越来越少,但他们脑海里的往事都记载在了张珍秀的本子上。
大安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刘太古,参加过闽北抗日先遣队的高富文,给彭德怀担任勤务兵的暨财生……翻开厚厚的《闽北红色首府——大安》,党史研究权威机构十分匮乏的史料,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这本书自2013年开始汇编,张珍秀担任主编,可谁能想得到,最初的它不过是一本不足4000字的小册子,并且,许多记载都是片段式的。
春去秋来,2015年,28.5万字的《闽北红色首府——大安》问世了,这本书由中共福建省党史研究室、中共武夷山市党史研究室和大安村委共同出资出版,首次印刷了1000册。
有一次,张珍秀来到革命烈士汪林兴的家乡——上梅乡厅下村岩后自然村。当时,村民对埋在市区列宁公园的六个烈士,把汪林兴排在最后非常不满,按中国人的传统,总是贡献最小的名字才排到最后。说到家乡英雄时,大伙儿都羞于启齿。对武夷山革命史有较深研究的张珍秀向村民讲述了六烈士牺牲的时间和他们的贡献,告诉村民这六烈士是按照他们牺牲的先后排序的,汪林兴是最后一个牺牲,所以名字排在最后。村民们沉积已久的郁闷,终于释怀。当天中午,当地村民邀请她讲汪林兴的故事,而张珍秀也从村里的老人家口中获得了更鲜活的素材。
如今,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张珍秀成了大安的知名人士。大家都记得,2014年2月,张珍秀常年劳累拖出的高血压发作,在讲解中晕倒在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门口;大家还记得,张珍秀二十一年来,讲解了2000多场大安的革命历史,听众达5万余人次。
这个世界,有些东西会在时间的流失中褪去本来的颜色。张珍秀继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却在岁月的积淀中,越来越有光彩。(报送单位:福建省网信办 作者:徐大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