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学”为社矫人员搭建“回归桥”
来源:天津政法报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矫教育是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教育的第一道关口,西青区司法局创新举措,探索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教育“小班教学”新模式,为社区服刑人员搭建顺利回归社会的桥梁。
点亮“阳光男孩”心路
100多张《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在社区橱窗内张贴完毕,小王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看着刚刚张贴好的《文明条例》,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个一身运动装的阳光男孩,是西青区新希望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一年前,小王因聚众斗殴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曾经阳光的他一度认为一生从此有了污点,开始自暴自弃,刚到司法所报到的时候,见谁都不服气,经常与司法所干部对着干。
经过“小班教学”学习改造后,小王不仅端正了态度,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还懂得了感恩,又恢复成那个曾经的阳光大男孩,现在他已经找到了新工作,而且即将解除社区矫正,重新回归社会。
小王表示:“在‘小班’上课之前,我没觉得在社区服刑这件事有多严重,更觉得自己没有错。但是,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以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服刑。期间学习的法律法律、观看的警示教育片让我深刻认识到不能再犯罪了,生活那么好,我得好好珍惜,管好自己的脾气,不能总是那么冲动,法治社会,不懂法寸步难行。”
驱散“单身母亲”阴霾
在安静的会议室内一声声抽泣传入正在学习的社区服刑人员耳中。正在哭泣的原来是其中一名社区服刑人员李某。李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目前正在接受社区矫正。
李某来司法所报到时心事重重,在“小班教学”初期,情绪有些不稳定,且对自身犯罪行为认识不够充分,学习时经常哭出声来。李某觉得自己离了婚还被判有罪,哥哥也因为事故刚刚去世,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自己的“天”塌了。
随着“小班教学”学习进度的推进与司法所干部的心理疏导,李某逐渐开朗了起来。在一次个别谈话中,她说:“我以前不了解社区矫正是怎么回事,以为又多了一个监督管制我的部门,我当时心情很紧张,也很不理解,再想到家里的情况,真的很崩溃。现在我明白了,社区矫正给了我机会,不仅学习法律知识,还有你们的无私帮助,我的‘天’晴啦!”
助力“熊孩子”回归社会
“王哥,我跟你说,我现在找到工作了,谢谢你们当时对我的教导和帮助!”已经解除社区矫正的小悦打来电话报喜。小悦曾冒用他人身份证明申请信用卡,并恶意透支。公安机关在网吧将其抓获。案发后,小悦的家属将欠款结清。随后小悦来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小悦是一名被宠了20年的“熊孩子”,初来报到时态度极不端正,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相关活动,不按时汇报情况,司法所多次与其电话联系和上门查找,但他均以奶奶身体不好为借口,逃避矫正机关的监督管理。入矫初期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被抓纯粹因为“点儿背”。
在“小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谈话后,小悦逐渐摆脱了“熊孩子”气,按时报到、认真参加各项活动、主动汇报思想情况,各项表现良好,并于上个月解除社区矫正。小悦的语气里不乏骄傲:“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我了,经过咱们‘小班’的教育改造,我才真正明白错了就是错了,不在运气好坏,我今后一定遵纪守法,不再辜负家人的关爱。”
推动入矫教育全面升级
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他们在缓刑期间服从管理,顺利度过矫正期。像小王、小悦这样顺利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刑人员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西青区司法局创新推出的“小班教学”新模式。
“小班教学”实行“走班制”,定时不定人。在教育管理上以10人制小班为基础,按照入矫时间分组,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实现了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清晰便捷化管理。教学中,采取分段式学习模式,以一个月为周期,周期内分为四个阶段,按照学习社区矫正知识及纪律、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警示教育、结业考试的顺序,每周四半天集中学习。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按照分组进行相应阶段学习,理顺了教育思路,同时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小班教学”还为每名新入矫社区服刑人员印发《在刑意识教育学习手册》,把学习目录、学习记录表、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学习效果测评表纳入到手册中,实现入矫教育全过程评价,提升了入矫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实效化水平。
入矫教育“小班教学”实行以来,累计教育社区服刑人员263名,有效预防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社区矫正教育质量得到全面升级,有效助力社区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
社区服刑人员接受集中培训 (图片由西青区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