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赏识教育下的“人人有奖状”到底好不好?

  

  小朋友展示她的奖状

  助人为乐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爱思考小明星……你都听说过吗?

  多数学校盛行“赏识教育”,有的班级九成学生期末获奖

  株洲晚报2月18日讯(记者 戴凛)助人为乐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爱思考小明星……你都听说过吗?多数学校盛行“赏识教育”,有的班级九成学生期末获奖

  昨日,全市中小学生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有的孩子因为上学期拿到了一纸奖状,已经为新学期制订了新的目标。采访中,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在近些年来新增了一些自定义的期末奖项,奖励范围均增加到30%以上,有学校部分班级的奖励范围更是超过90%,几乎人人有奖状。

  收到奖状,还被舅妈发上了微信

  在清水塘学校就读的小李同学在成绩上算不上拔尖,但在寒假前的班会上,他还是领回了一份“努力之星”的奖状。这个年,他觉得过得不错,因为不管是爸妈还是来家里做客的亲友,看到这份奖状都对他鼓励有加。小李说,虽然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奖状,但是假期前能带张奖状回家,爸妈总还是比较高兴的。

  荷塘小学的卓卓,上学期刚刚就读一年级,成绩在班上并不是很靠前。第一学期结束后,他也收到了一张“进步之星”的奖状。虽然看起来“含金量”不如“三好学生”,但对于他来说,这是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回家后,不仅卓卓的爸妈很开心,姨妈还用手机拍下了奖状,发到了微信上,并得到20多个“赞”。

  采访中,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在近些年来新增了一些自定义的期末奖项,奖励范围均达到30%以上,较传统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的奖励项目有大幅提升。“以往传统的奖励范围大都设置在15%以内,按照每班45人来算的话,只有6个人左右能获奖。”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奖励已至少增加了一倍,同学们都有“奔头”了。

  获奖了但没拿到奖状,他不开心

  对于泰山学校二年级的小小(化名)来说,这个寒假过得总觉得有些不够开心。因为放寒假前拿成绩单的时候,原本期待的“奖状”,变成了一个印章。

  家长说,孩子上学期被评了一个奖,这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他回到家并不开心,一副失落的样子。只因为学校今年不发奖状,改成盖一个奖励印章了。因此他也希望,学校能为孩子们补发奖状。

  该校工作人员表示,从上个学期期末开始,学校进行了德育评价机制改革研究,增加了期末评比的奖项设置,取消了奖状的发放方式。义务教育阶段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要让每个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抬起头走路。但目前毕竟还是刚刚实施,仍在探索,如果家长或学生认为奖状仍有必要,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多改进。

  这里,六成以上的孩子带着奖状过年

  “有的孩子比较调皮,可能成绩也不是很优秀,但他总会有自己的长处。”清水塘学校副校长左屹介绍,孩子都有一种期望心理,他们渴望得到赏识,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学校也在推行一种“赏识教育”。除开“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奖项以外,还有学科的积极分子,及专门设立的特定奖项。

  该校目前的想法是,期末获得奖励的学生不少于60%。实际操作中,有的班级甚至达到了90%以上。但只要评选内容和条件比较合理,班主任填表上报到学校后,学校就会统一制作奖状期末时发放。

  左屹也翻看了一下上学期各班上报的“自定义奖项”,其种类至少有20多种。

  因为奖励更多,名目更细致,对于老师来说也就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老师必须要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为孩子们找到最合适的奖项。

  看看孩子们的奖励

  常规奖项: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科积极分子。

  各校或班级自定义奖项:

  劳动之星、责任之星、学习之星、艺体明星、书写明星、纪律之星、爱心积极分子、阅读之星、体育之星、岗位之星、助人为乐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爱思考小明星、体育之星、上进之星、努力之星、美术之星、班级小雷锋等。

  热议

  事实派:曾有学生因没奖而不敢回家

  罗老师曾当了1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她说,在上个世纪,奖状应该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奖励。那时候的奖项比较少,一般就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每班获奖者比例大约也就是15%以内。评奖的标准大都也比较单一,就拿三好学生来说,说是“三好”学生,但很多情况下还是以成绩排名,前三名或前五名就是三好生。其次成绩好的学生干部,自然就成了优秀学生干部。记得以前曾带过一个学生,因为每年都是三好学生,结果有一学期什么奖都没评上,放学都急得不敢回家。

  如今奖励项目多了,老师肯定要花更多工夫去了解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或许会更加紧密。

  力挺派:多发奖状能发掘孩子多方面优点

  刘云辉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每个学期都能带回一张带有鼓励词语的奖状。刘云辉开玩笑说,自己当年没得过一张奖状,很羡慕那种满墙贴着奖状的同学。“现在儿子比我强多了,我会把他的奖状好好保存的。”

  他认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只有个别孩子能够领到奖状,这种奖状是对优生的鼓励。但是另一方面,可能会给其他孩子带来伤害,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自己当年就有这样的感受,所以干脆变得“无欲无求”。

  传统意义上,优秀的孩子大多指的是成绩好,但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仅仅有学习方面的优秀还是不够的。如今奖项涵盖了各种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比如有的孩子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却是上进的,颁发一个进步之星,会让他更加坚定前行的决心;再比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诚实和爱心还有欠缺,那么此时颁发的爱心之星、诚实之星,就会让他向爱心之星学习,向诚实之星学习。

  质疑派:这样也许会让荣誉贬值

  应当承认,一些从没有拿过奖状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这次获得某种奖项而欣喜一阵子,但是学生们能否如学校所愿,真正感悟到原来自己也很优秀,并且从此就变得自信起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事实证明,这种激励方式并没有起到教育者预想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降低奖励门槛滥发奖状的做法还对孩子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让本该严肃的奖励变成儿戏,导致荣誉贬值,使得孩子们逐渐看淡奖励,甚至对奖励彻底失去兴趣。正如某著名教育研究机构专家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危险,是对激励教育理念的歪曲使用。

  他山之石

  美国鼓励教育暗藏评价体系

  美国人出了名地喜欢称赞他人,但他们看似无原则的鼓励教育,背后却隐藏着精准而完善的目标评价体系。

  美国的老师在鼓励孩子的同时,也在搜集孩子们书写、画画、手工的作品以及活动中的照片和语录。这些记录,在每个学年的几次家长会上,以一对一的形式(以保护孩子隐私)呈现给家长,用来衡量孩子是否达到相应年龄段的发展目标,从而确立需要重点突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