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培訓需補齊鄉村人才“短板”
原標題:職教培訓需補齊鄉村人才“短板”
貧困群體的存在,是鄉村振興的難點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基於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矛盾而作出的重大決策。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意味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最為顯性和直接的困難表現為我國依然有一定數量的絕對貧困與更多數量的相對貧困人口,這些貧困群體的存在成了鄉村振興推進中的“短板”,制約著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影響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更影響著我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因此,打好精准扶貧攻堅戰,減少貧困群體的絕對數量、增強貧困群體獲得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鄉村人才“精英”
毫無疑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培育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責,培育鄉村精英人才值得職業教育高度關注。鄉村精英人才作為我國農村社會的骨干力量,自古以來,都在農村社會的組織與管理以及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當今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實踐証明,建立農村精英帶動、一般農戶支持、貧困農戶參與的農民合作組織,是成為反貧困治理力量的有效途徑。其中,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精英人才的核心組成成分。在這支隊伍中,以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農業企業負責人等為代表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更是鄉村精英中的精英,他們作為我國農村社會的先行者,感知到了農村社會發展的機遇,感知到了曾經養育了自己的故土的貧瘠、貧困等狀況,並率先開始運用自身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帶領貧困群體創業發展,扮演著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實踐者、農業新技術引入者、創業精神激發者、市場經濟思想傳播者、貧困農民發展啟蒙者等重要角色。無疑,這批新型職業農民作為行業領頭羊,即鄉村精英人才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非同尋常。
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職業教育培訓大有作為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結構高速轉變的時期,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將需要同時面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加大”與“農村勞動力存量的整體素質趨於降低”這兩大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從農業農村發展的要求出發,今后一個時期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必須著眼於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通過“以點帶面”促進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升,從而有效緩解當前人力資源日益短缺的問題,促進農業農村平穩發展。同時,通過實現生產力提升和城鄉的跨越式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的相互協調,進一步提升關鍵變量及整體協同性。作為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職業教育,必須基於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形式變革的趨勢,以前瞻性思維,主動進行人才培養供給側的改革,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教育投資。基於此,職業教育培訓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大有作為。
鄉村振興,農村職教培訓需要關注新趨勢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不斷變化,農村職業教育亟待走向“多元發展”,這有賴於系統的變革:一是農村職業教育“辦學功能”的多元化。基於“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多元要求,農村職業教育首先必須基於自身功能定位做出相應調整。在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城鄉協調發展的推進過程中,亟須將城鄉職業教育置於一個新的區域概念范疇中進行整體思考。農村職業教育不僅要服務於普及高中階段的學歷教育需要,同時也要服務於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職業培訓需要﹔不僅要為第一產業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還要為城鄉第二、第三產業培養人才﹔不僅要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市民化,還要促進留守農民生活品質提升。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根據城鄉一體化的趨勢,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應該形成以中高等職業院校及有關高校農科類專業為主體的職前培養與中等職業學校、城鄉成人教育中心(社區教育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體的在職培訓相平行的實體教育培訓體系,積極形成多種主體廣泛參加的新格局,積極開展基於多元服務對象所需要的各類教育培訓。三是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對象”的多元化。基於發展思維與功能定位的轉變,農村職業教育需要重點關注“新農民”,供給促進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個體工商戶等多種來源志願成為職業農民的職業化教育﹔關注“新市民”,供給促進轉移農民的市民化教育﹔關注“新階層”,供給促進城鄉階層自由流動教育﹔關注“新生活”,供給促進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教育。其中,作為職業教育理應主動重點瞄准農村社會的精英階層,精准設計培訓課程、方案,培育一批能夠帶領貧困群體奮起的鄉村精英人才。通過鄉村精英人才啟發貧困群體的脫貧自覺,並積極組織貧困群體創業,發展農村新業態。
(作者:胡斌武,系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責編: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