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360号(教育类221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教育部应即刻设立传统文化国家课程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央宣传部,现答复如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规划、扎实推进。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整体部署,对各地各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其内容涵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又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中华传统美德,还包含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中华人文精神。所以,教育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国家大中小课程体系。

  1.纳入中小学课程。主要以两种方式融入中小学课程:一是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如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普通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大约占全部必修内容的40%,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选修课程。在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所占比例超过30%。如,统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29篇,约占所有选篇的36%,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文132篇,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8%;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小学品德课程将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他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进行交流”。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低年段特别注重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如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二年级上册的“团团圆圆过中秋”等;高年段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等。另外,教材还注重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对儿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历史课程安排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和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统编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为学习要点。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安排了武术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音乐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等。

  二是鼓励地方、学校开发开设专门课程,体现特色,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如,山东济南“手工刺绣”“国粹京剧”课程,江苏沛县“封侯虎”课程、四川成都“民间剪纸”课程、重庆江津“诗词楹联”课程等,在充分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使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深受师生欢迎。

  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明确提出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建设。完善教材审查标准,规范教材审查程序,实行教材编审分离制度,教材编写人员不参与同类教材审查,推行盲审制度。地方、学校的教材规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重点规划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学校重点规划校本课程教材建设。

  2.纳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包括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明确了各专业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文化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建设,并纳入学分管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了一批相关国家级精品课、重点教材和精品视频公开课。一是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国学经典导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二是将“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明史”“中国思想史”等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规划,部分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三是我部会同财政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戏曲文化漫谈”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向高校和社会免费开放。如,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面向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应用语言学等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名篇鉴赏”等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古诗词习作”“中国戏曲史”“中国茶道与传统音乐”“书法创作与欣赏”等近20门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还专门面向港澳台侨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

  3.融入成人教育课程。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言“教育部要重视在成人教育阶段,特别是面向党政干部的传统文化继续教育工作”。教育部将积极组织开设成人教育相关传统文化课程,为党政干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搭建平台,一是积极鼓励各类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学科、师资以及资源优势,面向党政干部开展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继续教育,提升党政干部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二是推动各地依托社区院校,联合文化、民政、文物、旅游等部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本土化、特色化的传统文化系列读本;积极开辟“互联网+教育”的格局,制作一批具有中国特色、适于在网络平台传播的传统文化视频课程、微课。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培养。在高等院校中积极组织展开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提高高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积极培养传统文化教师。二是提高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在师范院校开设国学特色通识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提升广大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三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四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2012年共对全国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从2014年起,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2016年,共培训405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为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2015年教育部还与中国文联联合启动实施为期五年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在全国分五大区分批培训6000余名学员,目前已举办三期。下一步,教育部在继续做好上述培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三、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华人华侨子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华人华侨子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教育中,除教材和国外读物中体现了各民族优秀文化外,各省、市、自治区还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为了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部明确表示“将积极组织和协调教育教学、专业师资、艺术实践等多重资源,配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为编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材及师资培训等工作作出积极努力”。国家民委也明确表示“以加强督促指导、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指导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等形式,推动加强国民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教育部还加强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是支持各国孔子学院(课堂)面向当地华人华侨子女开展汉语和传统文化教学。据统计,2016年全球孔子学院(课堂)的学员共有9万多人为华人华侨子女。二是经国务院侨办同意,与各国华文教育机构合作设立孔子课堂。目前,已支持美国、法国、缅甸、泰国、巴西等7国华文教育机构设立了11所孔子学堂,大批培养培训懂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华人华侨子女。三是累计为华人华侨子女提供各类长短期孔子学院奖学金名额7000多个,资助他们来华学习研修。四是通过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冬、春、秋)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和“优秀才艺学生交流团”等系列活动,在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普及中华文化,正面积极地培养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不断提升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素养,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今后,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体制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