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每天10-15分钟的亲子阅读更能促进孩子成长

      互动更重要

      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亲子阅读还有更多用处。课堂上又播放了一段视频,实验人员给两名3岁、5岁的孩子演示了一个故事:莎莉有一颗心爱的弹珠,她把弹珠放到了篮子里就出门玩耍了;安妮搞恶作剧,把弹珠拿出来放到了旁边的箱子里。实验人员问孩子:莎莉回来后,该去哪里找弹珠?3岁的孩子立马拿起箱子说,她应该在这里找。5岁的孩子则有些尴尬,说莎莉会去篮子里找,但她不知道弹珠不在篮子里了。

      “4岁是孩子开始形成复杂心智的分水岭。”杨柳艳说,3岁的孩子还不懂得莎莉和自己是不同的人,认为自己看到弹珠放到了箱子里,莎莉也会知道。但5岁的孩子意识到莎莉并不是自己,会站在莎莉的角度想问题。

      她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教会孩子通过故事、孩子自己的经历,分清楚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个体,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有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

      此外,很多家长在家里会让孩子一个人去看书。孩子虽然认识字,却并不懂得那些字描述的是什么意思。大人在讲故事时,孩子会在脑海中形成场景,就像看“电影”一样。如果听到不认识、没接触过的东西,“电影”就没法演下去,孩子脑海就会断片、走神。这时候,大人就要讲解,和孩子互动,孩子才会更好地理解故事。

      时间不在多

      每天10多分钟就好

      很多家长工作很忙,可能对这样“深度介入”的阅读力不从心。杨柳艳说,其实亲子阅读每天有10~15分钟就很好了,贵在坚持,这远比故事机有用。同时,不要把阅读当做硬性指标,或在讲完故事后考孩子,让孩子产生压力。

      对于如何挑选书籍,杨柳艳表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要让他挑自己喜欢的书,而不是父母自以为孩子喜欢看的书籍。有些家长给低龄幼儿选些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一类的书籍,觉得这样才有营养,但孩子看不懂,自然不感兴趣。

      选书也要看年龄段

      课堂还给出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书籍类别,建议家长可根据这些特点选择:

      0~2岁:可发声的书,或是可触摸、拆卸的书;

      3~4岁:儿歌和有趣而带重复性的故事,游戏书;

      4~6岁:短小而精彩的童话故事,手工书和动物书;

      7~8岁:开始喜欢阅读和自己现实生活相近的故事书;

      9~11岁:有丰富知识的书,如少年百科全书,带有幻想色彩的小说;

      12岁后:兴趣点由故事情节转向文字细节,富有文学性、内容清新的作品,如散文、诗歌,正式进入阅读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