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画画!

  

  ◆刘旭光

  (编者按:本文作者对本版2014年07月05日所刊林明杰文章《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模式亟待改变》,提出不同观点。林文认为,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应从以学习技能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学习欣赏和理解艺术为宗旨和主要内容。)

  基础美术教育应当教什么?——教孩子画画!让孩子动手!

  一个儿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美术课,一直到初中毕业,大约要上300节左右美术课,平心而论,孩子学会了什么?——除了为准备考试而背的一点点美术史的常识之外,大多数情况下什么都不会!有人不了解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错误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在教孩子画画,而实际上,大多数美术课都已经成了欣赏课与观摩课,孩子们在课堂上既不动手,也不实践,要么听老师介绍美术史知识,要么“看”老师进行操作,美术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得不到训练,美术沦为语文老师完全可以胜任的文化常识课,这非常荒唐!

  这个荒唐的现象基于两个错误的美术教育观念,一是认为美术课应当通过美术史知识的学习与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素养,这完全是缘木求鱼,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技能,不进行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窥其门径,这个道理就像不下水就不可能学会游泳,不练习就学不会骑自行车一样,不进行具体的艺术实践就不可能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在这个错误观念的指引下,美术教材变成了美术常识教材,几乎没有给艺术实践留出课时。

  第二个错误的观念是对技能训练的误解,认为美术技能的训练是机械与僵化的,有碍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上技能训练的过程是掌握艺术语言的过程,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前提,创造力的缺失不是技术训练造成的,创造力是综合培养的结果,是人文环境熏陶的结果,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缺失不能归罪于技能训练,创造力与技能对于艺术而言同等重要,而且二者并不矛盾,恰恰是互补共生的,缺失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构成艺术。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技能训练在这个时代几乎成了创造力缺乏的替罪羊,这非常荒谬!没有技艺,哪来创造?

  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必须回归美术本体,美术首先是“术”,是造型能力,是手工技能,是对具体的艺术语言的掌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毫无体验与感受的人,根本不可能欣赏绘画作品,一个对线条的质感与字体形式无所经验的人,根本不可能欣赏书法,艺术素养与审美趣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言的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掌握只能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甚至创作来实现。

  其次,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艺术语言的掌握之上,这种能力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完成的,而不是靠观看别人的作品而获得的。因此,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掌握去品味和理解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才是正确的思路。艺术在其本源处就是技艺,在心与手和物的具体的交流中,才能达到“心灵手巧”,因而,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回到手工操作,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审美素养与艺术素养。

  在这个问题上,美术老师和家长倒是清醒的,校外的美术教育红红火火,诸种美术培训机构(往往就是中小学美术老师开办的)提供全套的美术技能训练,而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大部分家长不是从功利性的角度要求孩子学美术的,而是希望通过学习美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与创造力,尽管就具体的教育内容而言,这种校外的基础美术教育走得并不是严格的技能训练的路数,但这种家长和孩子能接受的路数,学校教育为什么就不采用呢?

  回归美术本体,回归艺术语言的操作能力,回归动手能力,让孩子以真正的艺术之眼来看这个世界,这才是基础美术教育应当做的。现在在一些著名景点与博物馆,常看到一些孩子与青年手执画板静坐写生,虽然作品还不成样子,但或者他们才是在真正进行欣赏。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