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吴吉 | 从建筑跨入紫砂世界,“一切都是刚刚好”

  

  穿过一条林间山路,来到一座院门前,上书“云卷舒”三字。坐落在幽静的山林之中,院内却是不一样的温暖繁盛。柿子树上缀满了橙色果实,对面的香橼树也不逞多让,金黄满片;池塘中的锦鲤静静游动,边上红叶与翠竹相映如画。一只“肥硕”的小猫在廊上小憩,呼吸起伏间,秋天的凉意消失散尽,只留下一片安适。

  正如匡吴吉所说,“一切都是刚刚好”。

  

  ▲ 匡吴吉的斋号“云卷舒”

  用一方院子取悦自己

  匡吴吉向我们介绍道,这处院子是在2015年左右购置的,原身是个茶厂。他花了大概五六年改造,保留了一些以前的构造,亲自设计规划,然后一砖一瓦地建造出来的。院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也都是他和夫人亲自挑选,譬如池子边上那一棵“歪脖子树”,也是他们特意去山上找的。

  匡吴吉与夫人邓飞飞高中相识,“前后桌”的情谊让他们彼此更加亲近和了解对方,志趣相投,终为连理。匡吴吉感叹道,不论是建这座院子还是自己的工作生活,他非常感谢夫人,一如既往地支持他的每个决定,让他能够不被任何事情捆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匡吴吉与邓飞飞一同接受采访

  后院中的那块“大石头”,对匡吴吉和邓飞飞来说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匡吴吉在为院子挑选景观石时一眼看中了它,“激水其上”,似雪浪翻飞,宛如苏轼诗中的“雪浪石”再现。但因其价格高昂,匡吴吉犹豫再三。邓飞飞却鼓励他说,自己喜欢,便是值得。于是匡吴吉“豪掷千金”,将这块“雪浪石”带回了家。

  

  ▲ 让匡吴吉一见钟情的“雪浪石”

  “取悦自己”这四个字贯穿了整座院子,也贯穿了匡吴吉的生活和作品。

  

  

  

  ▲ 空间陈设,处处风味无尽

  除了外院,内屋另有洞天:大厅里一排乌色木桌,配上沉色的日式水吧台,有一种高级的现代感;而正前方端放的古琴和悬挂的书画,又让人觉得穿越回千年前的宋代。穿过走廊,更让人一惊:这不像茶室,更像是佛堂。再往左边连廊看,门楣上挂“般若”二字,墙上另挂“无上清凉”,竹林掩映,光影交错,窗边桌上的器物们显得更加沉寂神秘。

  

  

  ▲ “佛教元素”

  当我们在左边的会客室坐下后,又发现这里又有不一样的风景。落地窗后是一棵参天古树,也是院子前身留下来的,当地人称为“馄饨树”。此时午后阳光散落,让这安逸的氛围更加浓厚。房内中间是一方吊炉,上吊鲤鱼样式的自在钩,下摆银壶,都是匡吴吉从海外淘回来的;随处可见一些精巧的杯、罐、炉,都充分展现出匡吴吉本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

  ▲ 匡吴吉身后便是那棵“馄饨树”

  

  ▲ 从海外淘来的吊炉、自在钩和银壶

  匡吴吉说道,他最开始是学建筑的,而后在中国美术学院研修国画。他将科班中所学的设计知识(理念)与他受到的中国传统艺术结合,按照他个人兴趣和审美建成了这方院子,既有宋风,又有汉唐趣味,且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和需求,和谐盎然。

  

  ▲ “叶中窥佛”

  这座院子就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不为其他世俗,只为自己而造。

  一件“器”有独一无二的精彩

  整个院子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这些随处可见的“器”,我们眼前所见的每个器具,都是匡吴吉慢慢制作、收集以及交换得来的,所以这里对他来说是一处“精神家园”。

  不论是屋内设计,还是这些静心挑选的器物,匡吴吉都是在保留了茶厂工业风的基础上做的改造。任何物件都没有好坏之分,而在于你能否将合适的物件放在合适的地方,不论是室内设计、书画和紫砂陶刻,这个道理是互通的。

  

  ▲ 各色杯、罐

  匡吴吉指向吊炉旁憨厚可爱的“开口胖葫芦”,为我们介绍:这是古代所称“匏器”,口沿处黑色部分做了大漆,是中国工艺中天然的涂料。在我们对它用处的一番乱猜后,匡吴吉才笑道,它是一个炭盆,正好与吊炉相配。

  

  ▲ 葫芦形状的炭盆

  他认真地说,“东西在精而不在多”,而在于如何用好它。他还说道,把一件“器”拿出来,就要能讲出专属于它的一个故事,这就是人与“器”的一种联结。他觉得,只要用心去了解它,这把“器”就是独一无二的精彩。而这种精彩应该是永恒的,他仅仅是一个暂时的保存者。

  

  ▲ 精巧的“小葫芦”摆件

  把兴趣当事业,

  “我只是艺术的追随者”

  从这些“器”推及到匡吴吉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并蕴藏着他独特的审美。“胸有丘壑,刀笔自然神。”

  匡吴吉不像常见的紫砂和陶刻艺人,虽生在宜兴,但父母辈并不以此为业。他自幼学习书法美术,在进入大学后逐渐开始转向陶刻之业,这种兴趣式的事业让他的作品另有一种松弛隐逸之风。

  背后案台上摆的就是他的一幅得意之作。文人背手而立,静静欣赏着眼前的画,背后小童却心不在焉,看向别处。内容简单,用松弛极简的线条、淡雅的墨色和生动的人物神态,营造出闲适的意境。

  

  ▲ 匡吴吉的陶刻作品

  这种“松弛感”在他本人身上非常明显。匡吴吉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于是显得更加朴实。他将自己看做是艺术的追随者,而非创作者。“单纯将它作为兴趣爱好而为此努力,而非向市场靠拢或者一定要达到什么高度。”他用这种放松的心态来“搞艺术”,便更有灵性。

  

  ▲ 匡吴吉作品

  

  ▲ 匡吴吉作品《伯乐相马》展于“365.9cc:紫砂新青年2021邀请展”(上海)

  匡吴吉说道,将书画从纸绢上转移到陶板或紫砂上,属于是“艺术再加工”,其中的技术难点和审美理解都需要达到更深层次。

  对紫砂来说,陶刻起的是装饰性作用,但又能“画龙点睛”,让紫砂器本身更加出彩。匡吴吉拿出了一把汉铎为我们举例说明:汉铎的原型是大铜铃,于是他只在下方一圈刻上了金文,上了一层石绿,显得更加古朴,有青铜遗韵。汉铎本身足够大气沉稳,便不需要繁琐的大片装饰。在他的审美理解中,紫砂和陶刻必须是和谐相配的、融为一体的,两者不可互夺风采。

  

  

  ▲ 匡吴吉所刻汉铎

  正如他的斋号“云卷舒”,匡吴吉的作品和自身,都是“谦卑”的、“隐逸”的。他从修自己的心开始,以接近中国传统书画中最高级的“神逸之气”,所以他的作品和自身看起来都非常干净,如入梵音之境,而无半点杂音。

  

  ▲ 书画、紫砂、陶刻,和谐一体

  同时,他以博大包容的心态去看世界,包括他所在的紫砂界。从商业来说,很多形式的运营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让紫砂更有活力;从紫砂本身来说,这一批紫砂新青年以及很多紫砂艺人都有不错的作品,有“百家争鸣”之感。在他看来,现在的紫砂界是另一种繁荣。

  

  ▲ “作品陈列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比起别的烟红酒绿,匡吴吉喜欢在庭院中的树下欣赏一年四季的变化,并称此为“匡吴吉的家园情怀”。他的这方院子,是否会给更多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启发?

  

  匡吴吉

  出生于宜兴,自幼爱好美术书法,自大学本科设计专业毕业后,一直专注于陶刻创作,后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2020年师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蒋琰滨先生,在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注重在传统中创出新意,作品大气文雅,独具一格,艺术内涵厚重,传统功力扎实,把独特的人文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得到同道与收藏家的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