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将走向何方(七)——遥望未来教育
前文说了现有教育的问题和近期教育发展方向,可能有些人还是陷于旧思维,觉得旧制度还可以再抢救一下。那么我就更进一步,说说教育从过去到未来的展望。
一、发展规律再分析
在本系列第二篇文章中曾经将教育发展规律做了一个比喻:
就好比从风餐露宿的原始生活状态开始发展,先要有住房,那么就要搭建材料,无论石、木、泥、草,都加工成砖块的形式方便搭建。当人人都有了住房,就会有更高层的生活需求,比如玻璃、塑料、金属、纸,这些材料技术普及后又要深加工成为眼镜、餐盒、水龙头、硬纸箱。材料利用从单一粗暴到依据材质分类加工,人才培养变化趋势正是如此。
那我们继续深度分析这一规律。
发展早期为什么简单粗暴?因为基本生活还没有保障,为了基本保障,不得不粗暴一些。不管是名贵木材还是高档玉石,一律砖块化处理。虽说现在看起来是暴殄天物,但当时那个阶段名贵细致的东西没有需求,完全体现不出价值,所以当时也不会有人觉得可惜,毕竟安全的庇护所是生存的必需品。此时的需求是抵御野兽(基本生存)。
当粗糙建材供大于求,所有人都有住所,甚至多个住所时,人们进一步对住所有了牢固、防水、保温等需求。建材的材质开始有所取舍,加工更加平整。木、石、泥、草的复合材料加固开始流行。此时的需求是安全稳固(优质生存)。
当住所普遍实现安全稳固,舒适美观的需求就体现出来。建材要有不同颜色、形状,室内要有桌椅床窗(基本生活)。此时合适的专用建材基本定型,不会什么都拿来堆在一起。然后就是追求舒适生活,生活用品需求丰富,什么柜子、盒子、绳子、刀具、餐具(优质生活)。再后来就是精神享受,讲究高端稀有材料、设计和装饰,项链、手镯、耳环、图画等等就出现了(精神生活)。
发展的底层驱动首先是社会需求,为了满足需求,生产力发展,之后新的需求出现,要求更高的生产力,如此循环。
二、两个角度的结论
在以上整体规律中,从目的性上看,是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
教育也是如此,从中国的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人才选拔是为了巩固权威(国家统治),之后是战力保障(御敌扩张),然后是管理能力(政府体系),以及对管理系统的规范化,直至科举制的规范标准化(细化管理)。封建制的教育从维持国家系统到细化管理,都只是为了国家的基本稳定和管制,属于国家“生存”和“物质”需求阶段。
从封建制以后,国家教育开始注重功能建设,考核内容也基本脱离了维护国家统治的范围,开始进入“生活”和“精神”需求阶段。功能建设的初期是基础建设,目前我国还处于这一时期,正面临基础建设向服务和科技建设转型,也是教育转型的时期。发达国家转型时间也不算长,正处于服务和科技建设时期(国家“生活”和“精神”需求阶段中期)。
再回看本文开头的整体规律,换个角度,从材料本身来看,是利用率从低到高、用途从少到多的过程。
一开始无论是什么稀有、珍贵的材料,都堆在一起建房子了,利用率是低的,用途是单一的。
在教育中,材料就是受教育者。在封建时期,国家需要的人才种类单一,有文化的就去治国,没文化的就去种地。在国家基础建设阶段,有知识的就去做脑力劳动,没有的就做体力劳动。随着基础建设进展,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纯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脑力劳动开始分化,基础水平的做基础建设,有所专长的做服务和科技建设。
在今后的社会,人才种类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同个人能力逐渐都能各尽其用,人才利用率也就提高了。就像以前石头就是石头,都拿去盖房子,现在的石头种类就太多了。有玉石、矿石、宝石、大理石、化石、煤炭、雨花石、石灰石等等,可以做建材、冶炼(玻璃、金属、化学品等)、工业、能源、工艺品、日用品、保健、科研、奢侈品。做到物尽其用。
三、发展需求主观与客观关系
在原始社会,不会有谁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思想家、艺术家,从而郁郁寡欢,但生产力提高后就会有了。几百年前,几岁的孩子就开始工作的情况十分普遍,人们也没有觉得这是残酷和不人道,但生产力发展后就会觉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早期的生产力水平低,生活条件差,更细化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人们的思想就是要集中解决当时的主要矛盾,也就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新的社会需求出现了,一些人发现自己经过特定发展正可以满足新需求,而既有的社会工作种类自己已不占优势,于是这部分人就会发出呼声,质疑原有的人才评定标准。也就是说,过去的“简单粗暴”是迫于当时的客观情况,对旧有人才评定标准的质疑是源于新社会需求的出现。即“利用率从低到高、用途从少到多的过程”是由客观到主观进行传递的。
因此,说旧应试教育压抑了人的个性和潜在能力,不是说应试教育起初就这样,或者说建立这种制度的人犯了什么错误,而是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需求较低,没有进一步支撑个人能力的基础。当今中国很多人对旧有的应试教育提出质疑,本质原因是社会生产对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比如本系列第二篇文章对招聘信息的分析),直接原因是旧的应试教育对新型人才不公平、不友好(见本系列第三篇文章),而不是这些发出质疑的人异想天开,故意搞事情。所以,反对“素质教育”“宽松教育”的人压根就没有抓到主要矛盾,这也是他们误解频频的原因。
四、未来教育
知道了“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利用率从低到高、用途从少到多的过程”的发展规律,那么按照这个规律和现实情况,远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 (一)现有教育与发展规律的矛盾:
1、利用率从低到高(利用个人特点发展)与统一性、强制性的矛盾。
要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要根据不同特点,满足不同发展需要,而带有强制性的国家统一教育只能对所有人进行相近的教育。
2、多元知识协同与分科知识灌输之间的矛盾。
所谓能力,是指从解决单科理论问题进化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多元化需求不光是学科的增加,还有个人对多元知识的协同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力。但学校擅长知识的分科灌输,不擅长多元知识协同和综合能力教育。
3、提前学习和实际应用不能保证完全对接造成的教育利用率下降。
上学和工作之间有数年的时间差,学习的时候并不能确定将来自己的工作。比如高考志愿选择的专业经过几年学习毕业,发现很难找到合适工作,只能放弃该专业的工作。这样,国家和个人的教育成本大部分都浪费了,造成教育利用率下降。
4、愈加庞大的知识体量和有限学习时间的矛盾。
现在一个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16年时间,而且考研人数越来越多,那么是否就学习了全部现有知识呢(不含前沿知识)?远远没有。而且随着知识越来越细化多元,这个矛盾越来越大。
5、对已固定的知识体系,需要每个人都重复一次学习过程,浪费大量时间。
国家统一教育普及的主要还是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框架早就定型了,不会有什么推陈出新,但却需要国家和每个人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每年重复同样的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目前最影响教育效率的地方。
6、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矛盾
“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不光针对国家,也适合个人。目前人们参与教育基本还是迫于物质生活压力,这也是为什么要由国家强制性统一教育。同时国家也只能给予物质回报,对于个人学习层面的精神需求无能为力。
- (二)现在的矛盾情况
以上所有矛盾,与前面所说发展规律的底层驱动一样,本质上都是生产力不足与更高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有的矛盾目前不突出,是因为生产力太低,新的需求还没有出现。
其中前两个矛盾是中国目前教育改革主要目标,也是发达国家已初步缓解的。主要问题为:统一要求标准较高范围较窄,个人难以充分了解自我特点,即使了解也必须牺牲个性发展以完成统一目标;同时为了分科完成目标,削弱了跨科协同的综合能力训练。目前解决主要措施就是减少课时内容和难度,基础教育阶段不能高出生活知识水平太多(参考本系列第三篇配图),降低强制性和统一性,拓宽教学范围和考核标准,加强分散性和自由度,提高自主性和实践性。
第三个矛盾在目前教育改革中因为拓宽教学范围并提高自由度,也得到一点缓解,但仍未解决。后面三个矛盾则是目前还完全没有体现。也就是说,远未来教育需要解决后四个矛盾。
- (三)未来生产力如何解决矛盾
注意:这部分往后就是科幻性质了,只能尽量依据现有情况,大家不必全信。
为了彻底缓解以上矛盾,将来的教育不得不继续降低统一性,增加自由度,并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效率。这就需要极低的自主教育成本和极度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国家生产力极大发展,教育资源纳入底层社会福利,所有人都能免费申领使用;一方面,科技手段让每个人随时随地学习,脱离实体学校的束缚,并迅速掌握基本知识。
以人类目前的水平肯定是无法实现,所以为了实现成本最低,才不得不将人分地区集中起来统一教育。那么有什么技术能不用把人集中起来统一教育呢?目前来看,最可行的就是依靠网络。
网络资源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也是过于臃肿的。如今要在网上查询最准确的信息,若是可以简单描述清楚且不冷门的,尚可实现,若是太冷门或描述复杂、搜索条件多的,就无能为力了。搜索结果答非所问,掺杂着广告和其他不需要内容,同一口径数据出现多个不同结果,这样的情况大家不会陌生。而且网络鱼龙混杂,搜出的结果是杜撰还是有依据,是流传还是官方,分辨极其困难。
另外,我们依赖学校最根本的是教学资源,包括硬件、信息渠道、老师。硬件只能以社会福利形式实现共享,信息渠道和老师如何通过网络实现呢?
答案就是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技术经过不断迭代会逐渐成熟,目前谷歌已经宣称其AI通过了图灵测试。在未来,不同领域的图灵级AI通过整合可以实现日常交流和极其复杂的数据处理,而且随着使用量增大,算法的迭代成熟也会指数级加快,代替某一领域的老师实现交互式教学并非难事。
比如你偶尔看到一个短视频:
提问:这段视频出自哪里?
AI:出自电影《XXX》(通过搜索和视频匹配运算)
提问:片段中的男演员是谁?
AI:是XXX(面部识别+网络搜索比对)
提问: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AI:获得第X届XX奖。(网络搜索+信息核对)
提问:怎么评价这个奖项?
AI:(通过搜索网络数据,将国内外类似奖项信息进行综合运算,并形成图文报告展示给你,对该奖项各层面进行排名和打分)
提问:该演员近况。
AI:因XX事件卷入官司。(网络搜索+信息核对)
提问:触犯了哪些法律?可能如何量刑?
AI:按已确认情节,触犯《XX法》第X条第X款:(列出细则)。现在庭审处于XX阶段,根据具体情节可能判X-X年并处XX元罚款。(与法律文件智能匹配+网络搜索)
提问:全世界对此类行为法律管制最严的是哪国?
AI:是X国。该国XX年颁布最新《X法》规定:(细则展示)。历史上最严是XXXX年X国《XX法》,规定(细则展示)。(法律文件匹配+全网搜索+信息核对)
提问:为什么他们如此立法?
AI:(通过搜索网络数据,综合该国当时国情和立法背景,组织文字创建详细说明)
如果看到一道数学题,只要你将题目放入手机摄像头范围,AI会在后台列出各种解法过程并根据你的需要显示,如果是外文题目会按设定自动翻译,也可以对你的独立解题过程进行评判和指导。通过长期的学习过程跟踪,AI会对你的知识构成、能力分布、长项短板综合评判,给出建议。
这样,就实现了一对一教学、随时随地学习、跨学科结合实际、按个人需要自由学习、知识随用随学、终身学习,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潜力、个人发展与兴趣结合。不仅代替了老师,还超越了老师。再进一步,如果实现人机数据对接,则每个人都能用大脑直接调用已有的所有信息,直接绕过了课本学习或网络搜索。
此时,不仅学校没有了,考试和学历也没有了,人们很早就全方位接触知识。教育行为中,教学的成分越来越低,研究、实践和创作的成分越来越高。人的价值不需要学历衡量,而是通过解决只有人能解决的问题,创造只有人能创造的价值来衡量(比如前沿科技、社会服务、AI开发、艺术创作)。这听起来有点惊悚,但想想以前热门的心算速算为什么没有了(小学珠算课早已取消),反而明显骗钱的“量子速读”火了?为什么考试让带计算器了?都是因为需求决定了方向。
此时,学习、研究、艺术创作、技术创新因为都是依个人特点和选择展开,它们从被动艰难的劳作过程转变为主动有趣的互动过程(类似游戏)。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个人需求与国家需求得到了统一,前面所说的最后一个矛盾也就解决了。(题外话:这也就从另一个维度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爱玩游戏甚至沉迷其中,而社会主流观点又是反对游戏的,因为游戏性是人的一种精神诉求,且将来会与社会生活融合,但现在还没到时候)
不过,一项技术的成熟需要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即使现在已经有AI在单个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但这距离上面设想的日常情境还非常遥远,这里也只是一个大胆的预想而已。之所以要科幻一下,是想告诉大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与这个可能成为现实的未来生活相比,眼下小小的教育改革有什么无法接受呢?在未来的人看来,可能不过是历史必然趋势下的一瞬罢了。
五、结语
本篇第二部分说了,目前发达国家处于服务和科技建设时期(国家“生活”和“精神”需求阶段中期),这个中期也只是刚进入不久,还需要比较长的发展过程。那么后期是什么?
我又继续开脑洞,后期是一体化智能网络建设阶段,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及道路相关设施会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大网络终端。网络终端智能化,网络体系(含信息网络、实物网络、人的连接)高度一体化,能源传输无线化,进而打破海洋、沙漠、山区、近地空间等区域的隔绝状态,消灭荒芜、偏远及其造成的贫富差距,实现全球协同高效资源化和垃圾全利用(元素100%回收,比现在说的零排放更进一步)。最终结果是实体货币和国家消失(或国家简并化),地外移民建设期拉开序幕。当然这就与教育关系不大了,也就不细说了。
至此,《一步步告诉你,我国教育将走向何方》系列文章也就告一段落。限于个人能力,如果今后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的,也不会续写了。虽然应该不会有多少人看,但还是谢谢大家了,也希望我这3万字的絮叨能对大家的教育认知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