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再沉迷游戏,家长的烦恼却刚刚开始|正午
青少年之所以沉迷于虚拟世界,是因为他们在真实世界的家庭和学校里遇到了困难。
采写 | 赵孟
对于网络游戏,很多家长深恶痛绝。作为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的一名工作人员,李麦随口可以说出一串故事:
成绩优秀的小英本来兴趣广泛,喜欢跳舞,但在跟妈妈从深圳搬到北京,进入一所新的初中后,突然不愿去学校,憋在房间里打游戏……9岁的小波是一名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和弟弟,跟爷爷待在老家。有一天爷爷发现卡里少了几千块,竟是小波拿去给游戏充值……小张是校长的儿子,小学时成绩优异,进初中后突然变得厌学而沉迷游戏……
“家长们都以为,罪魁祸首就是游戏。可是,即便游戏公司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孩子远离游戏,问题并没有解决”。李麦指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于虚拟世界,恐怕是因为他们在真实世界的家庭和学校里遇到了困难。要解决问题,需要孩子和家长一道,从亲子关系、教育理念甚至社会大环境去寻找答案。
“最严保护令”之后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将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间限制在周五、周六、周日的晚上8点到9点,每周3小时。“830新规”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政策。据海外咨询公司Niko Partners的调研,受到“830新规”影响,中国未成年人玩家直接减少了3900万。
几年前,腾讯公司设立未成年人游戏客服专线。起初他们接到的大多数电话,是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退费要求。随着工作的推进,他们发现单纯处理消费无法帮助家长真正解决问题,于是在2018升级为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下称“服务平台”),工作范畴从消费受理拓展到家庭教育咨询。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830新规”落实后,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未成年保护工作也进入新阶段。过去,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核实完退费申请,如果家长不主动提起,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但现在,他们会主动追问孩子的教育情况,并筛选出需要进一步提供辅导的家庭。这些拥有心理学资质的专家客服,针对孩子上网、家庭教育问题,免费提供教育辅导服务。他们甚至希望这些服务能覆盖到游戏用户之外的广泛家庭,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尽可能提前解决掉。
工作人员发现,即便建立起技术护栏,一些孩子仍能想方设法绕过技术封堵,假扮成年人,继续在游戏世界寻找陪伴和价值感。在孩子越来越聪明、父母越来越忙碌、社会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的今天,这些经由游戏引出的形形色色的案例,拼凑出一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浮世绘”。它提醒人们,将少年赶出游戏,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工作的结束。
校长的育儿苦恼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张显群一直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单强化了这一认知。但儿子14岁这一年,突然变得厌学、沉迷游戏,与父亲的关系也紧张起来。
“我从没想过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张显群感慨。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儿子小时候表现不佳时,没少挨他的打。但现在,他已经打不过儿子了,过去的教育方式似乎也不再适用,这位外人眼中成功的教育人士感到一阵慌乱。他给腾讯的服务平台打去电话,最初是希望平台能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但他进一步交流后他发现,这里也有不少专家客服提供家长咨询。这些具备家庭教育、心理学资质的专家,给了他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启发。
张显群认为,作为校长,对孩子更严厉一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校园巡查时,他甚至会专门走到儿子所在的班级,严厉地盯着儿子,警示意味不言而喻。这让儿子在班上的压力颇大,但父亲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李麦是服务平台的专家客服,在她看来,张显群很难从校长身份抽离出来,以第三人的视角评价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认为,过于理想的期望、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缺乏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是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的主因。而厌学是亲子关系疏离的结果。
李麦说,即便父母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也不意味着就拥有高质量的陪伴。真正的陪伴不是管教,必须有平等的互动。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张显群并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缺乏陪伴,但长期在威严之下长大的儿子,根本无法与父亲进行平等的沟通。
李麦总结出厌学孩子的一个共同点:过去成绩都非常好,但在某个阶段遇到学习挑战后,孩子无法得到及时帮助,而父母仍像过去一味施压,孩子便对学习产生厌弃心理。张显群的儿子也是如此。“家长没有办法理解孩子面对学习的难度和难点。”李麦说,而喜欢重复的口头禅是,“你努力一下不就行了吗?有人给你做饭洗衣,只是学习有什么难的?”
任何人都会受制于自身处境,都可能存在教育上的认知盲区,即便是校长也不例外。认知到这一点是改变的第一步。李麦给出的建议是,首先父亲应该明白,自己的情绪问题并非都是因孩子而起,不能因为是校长儿子,就必须比其他孩子更优秀。理想化的期望是才是导致自己焦虑的根源。张显群慢慢意识到,过去严厉、可能暂时成功的教育方式,并不具有普适性。
专家建议,需要改变过去动辄体罚的教育方式,以平等和更具技巧的方式和孩子平等沟通。他们了解到,张显群的儿子曾对一所大学表示出浓厚兴趣,建议父亲先带着儿子到这所大学去旅行。张显群照做了。几个月后,这对小心翼翼的父子逐渐放松下来,甚至会主动关心他的身体,学习方面也有了新的目标。
让孩子身临其境地了解游戏和真实工作的区别,的确是一个常见方案。王娜在腾讯工作已有4年,现在也当了妈妈,她对家长客服工作也有了更多共情。一位母亲向她求助,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终日沉迷游戏,甚至想参加电竞。在家人看来,这差不多已走上“邪路”。可是父母从未与儿子深入交流,他为何会萌生这样的想法。
王娜与这位少年交流后,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答案:孩子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突出,但听说玩电竞也可以赚钱,甚至能获奖,就希望走电竞这条路,为家里争光。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才觉得自己错怪了孩子。
“孩子并不是简单的沉迷游戏,他也有自己的思考。”王娜说。她向这对父母提出一个建议,带孩子到专门的电竞学校参观。如果孩子觉得可以接受电竞的刻苦训练,那也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如果不能接受,也许会刺激他重回课堂。
父母觉得建议不错,便带着儿子到北京的一所电竞学校参观。他们发现,那里的强度比上课还辛苦,一天要训练近20个小时;另外,出国参赛也需要学好英语。回家后,孩子对游戏的态度大为改变。王娜感慨道,如果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不仅可能导致关系疏离,甚至会错失“挽救”他们的机会。
全职妈妈的崩溃时刻
小英是个聪明的女孩,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尤其喜欢跳舞。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妈妈带着小英从深圳来到北京,在一所优质初中就读。小英的爸爸则留在深圳工作。
新环境带给小英的不是喜悦,而是黑暗——她遇到了校园霸凌。可当小英将遭遇告诉妈妈,得到的反馈却是,“枪打出口鸟,忍一忍吧”。小英于是辍学在家,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不理会妈妈的任何问候。
专家客服李麦接到小英妈妈的电话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孩子因家长忽视而出现问题,孩子的问题又反作用于家长。尤其对全职妈妈而言,如此的恶性循环,往往需要外力介入才能解开。她注意到,初中是一个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年龄段。通常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要到十七八岁才能稳定,而初中阶段正是开始建立是非观念,又没有能力处理好是非关系的年纪。初中生希望被当做成年人看待,但又做不到成年人的自我约束和明辨是非。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出现厌学、霸凌、游戏沉迷等现象。亲子问题往往是这些问题的肇因之一。
李麦接到这个案例时,小英已经辍学4个月,母子关系看起来没有丝毫缓和的可能。更麻烦的是,母亲因小英陷入焦虑,同时还要照顾第二个孩子,状态非常糟糕。她求助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心理专家帮她将孩子尽快劝回学校,放下游戏。
“你的女儿非常聪明,她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李麦开导这位母亲,当务之急不是逼孩子回学校,而是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对症下药。李麦发现,游戏并非女儿辍学的祸端,问题的根源是母亲与女儿的相处方式,尤其是面对女儿遭遇霸凌时的反应。
专家向这位妈妈提出建议:“育儿先育己”,先从与女儿的相处方式做出改变,与她一起面对校园霸凌问题。经过7个月的辅导,小英和妈妈的关系有了彻底转变。小英后来回到学校,很快就补上了落下的功课,并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
并非每个全职妈妈都如此幸运,不同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也让问题呈现出不同的复杂度。2021年底,工作人员接到一个绝望的来电,对方是一位母亲,称她读初一的孩子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了游戏账号,消费了一万多元。
这位母亲聊着聊着,突然痛哭起来,不断重复“不想活了”之类的话。工作人员不停安慰她,表示会尽快核实信息,只要确认是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一定会妥善处理。他们核实了账户和消费信息,认为与对方的陈述基本相符。不过他们还发现,很多次登录都是在凌晨,而且有二三十次人脸识别验证记录。一个孩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进一步沟通后他们才得知,因为新冠疫情,孩子一直在家上网课,因此手机不离身。每次孩子都以上网课需要身份验证为由,让妈妈帮他通过了人脸识别。获知可以退费后,这位母亲感动得落泪,也将自己的故事和盘托出。
这是一位从北方嫁到四川的女子,在婆家这边几乎没有朋友。婚后她很快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在外工作养家,她则成了家庭主妇,不光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婆家整个家庭的日常。
“他们一大家人都觉得,家庭主妇是一个没有‘产出’的人。而现在,你连孩子都没看好。”这位女士向她坦言,得知孩子玩游戏消费一万多后,她成了众矢之的,全家人的矛头都指向他。
“我都不想活了……”电话那头数次传来这样的叹息,按她的描述,每天早上六点她起床给一家人买菜、做饭,其余时间都被最小的孩子占据。疫情期间,大孩子抱着手机在家上网课,她根本无暇监督孩子的学习,只能配合他完成各种验证。
后来工作人员又单独与孩子交流了几次,问他的兴趣爱好,希望妈妈爸爸做什么。孩子说,他希望父母多陪伴自己,最好能带自己出去玩。对这个家庭的父母来说,要在家务、工作和孩子之间寻求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候鸟式家庭的问题儿童
缺乏家长陪伴,确实是很多孩子的异常举动的源头。
9岁的小波生活在一个“候鸟式”的家庭。爸爸妈妈在县城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铺,这份活又脏又累,只得把他留在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起初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村看一次儿子,有时也会带孩子到县城玩几天。但一年前,父母生下了二胎,情况开始变化。小波得知自己有了弟弟,开始很兴奋。但紧接着,他发现父母回来看他的时间变少了。有几次到了约定的回家日期,父母却不见踪影。他们解释说,因为弟弟太小,带着回老家不方便。小波学着压制自己的情绪,但不满仍在心里发酵。
有一次,小波爸妈给爷爷打电话,要求儿子接听,竟被孩子拒绝。“他要么说在看书,要么说在做作业,就是不接电话。”小波的妈妈说。一开始父母并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但当他们带着弟弟回到家后,却发现小波跟他们已不再亲近,甚至都不愿意看弟弟一眼。
有一天,爷爷发现自己卡里的钱少了四五千元。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更不懂如何手机支付,很多时候只能信任孙子。几番追问,孙子才承认,这些钱被他拿去游戏充值了。老人赶紧联系儿子和儿媳。
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一边核实退费,一边与小波建立联系。与小波交流后,工作人员认为,孩子患上了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综合征——这是学龄前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后,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问题显然源自父母的行为。深入沟通后,小波告诉心理专家,他认为弟弟出现后,父母不喜欢自己了,是弟弟夺走了父母的爱。所以现在他既不喜欢弟弟,又有些排斥父母。而游戏成了他渴望陪伴、填补空缺的便利途径。
心理专家将这些发现告诉了小波父母,他们这才找到问题的根源,表示愿意做出改变。专家建议,他们可以向孩子传递的想法是:弟弟的到来不是夺走妈妈对你的爱,而是多了一个爱你的人。爸爸妈妈不可能永远陪伴你,但弟弟可以和你一起长大。另一条建议是,尽早结束“候鸟家庭”状态,将小波接到县城,陪伴弟弟成长,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小波的父母说,他们非常认可这些教育理念,正在努力修复与儿子的关系。
不过,专家们最近一次联系小波父母时,对方却表达出无奈,现在的物质条件不允许他们将大儿子带到身边,希望努力一年后能实现这个愿望。对一个被分离性焦虑症困扰的孩子来说,一年时间有点太长了。
如何切断暴力的基因
据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的客服介绍,他们已长期建立联系、深度沟通辅导5.2万例家长。每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难题。尽管有如此成就,专家客服们依然感慨,许多难题已超出一家科技企业的能力范围。
工作人员张婷记得,有一名叫小虎的初中生,不仅沉迷游戏,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暴力倾向,曾动手打过奶奶。看着孩子的体格越来越强壮,他母亲越来越担忧。她知道,小虎从小就在父亲的拳脚下长大。“手边有什么,抄起来就往孩子身上砸。”锅碗瓢盆都有可能成为父亲施暴的工具。用她的话说,小虎的父亲大男子主义情结严重,管教孩子时,她根本插不上嘴。无计可施之下,她才向外界寻求帮助。
进一步沟通后,他们发现,暴力可以追溯好几代,并在无意识地“遗传”。这是一个坚信“棍棒底下出好人”的家庭。小虎的爷爷也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儿子。工作人员跟孩子的父亲专门做了一次沟通。心理专家向他提出一系列问题:“你有没有问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打骂后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打过之后,有没有告诉他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事?”
暴躁的父亲一下子愣住了,他似乎从未想过这些问题。他告诉心理专家,自己从小也是这样被教育的,父亲对他的棍棒教育,比起他对小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并没有觉得对自己造成了什么伤害,相反,这些严厉手段让他避免变成一个坏人。“孩子长大后只要不做违法犯罪的事,这个教育方法就没问题”。至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家长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你应该告诉他,哪些事情是他能做的,不能总以暴力方式去阻止。”张婷说,长期以打骂的方式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无疑是逆规律而行,在孩子的心理埋下隐患。现在的孩子不同于上一代人,他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非常丰富,这让他们越来越聪明,教育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进。“不能只是要求老师、孩子去学习,家长也需要学习。”专家客服建议。
在最近的一次的电话辅导中,小虎的爸爸表示,他已意识到问题所在,正在努力控制棍棒教育儿子的次数。专家们明白,习惯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单靠几通电话解决。很多亲子难题可以追溯到家庭习惯、社会大环境因素,这已远超一家企业的能力范围。
(为保护隐私,文中未成年人、家长和工作人员均为化名)
——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赵孟,界面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