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值得收藏

  有趣的浮沉现象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青岛版)三年级科学第十一课《有趣的浮沉现象》。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探究包括三个层次:明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通过实验认识水的浮力,最后通过自主实验明确所有水中物体均受到水的浮力。另外,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也初步运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上浮有的会下沉,但是这方面的经验并不多。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对猜想的验证。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经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面对人生浮沉。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认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知道水有浮力。

  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突破:从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学生已有经验,利用实验认识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法感知水的浮力;利用自主实验,体会下沉物体确实受到水的浮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学习单、实验器材(石头、充气气球、地瓜、红小豆、胶带鸡蛋、弹簧秤、水槽)。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2分钟)

  “大黄鸭漂浮在水面上”,教师将石头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大黄鸭”开始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操作,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浮沉,为新课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合作探究(20分钟)

  活动一:感知水中的浮沉现象

  地瓜、充气气球、胶带鸡蛋、红小豆

  猜一猜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实验结论

  师:你的猜想都对了吗?

  教师借机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有根据的猜想不一定正确,需要实验来验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有根据的猜想还需要实验验证。

  活动二:认识水的浮力

  首先,提出问题:充气气球为什么上浮?

  第二,猜想假设:(学生猜想,教师指导)。

  第三,实验验证:用手摁一摁水面上的充气气球,感受向上的托力。

  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参与实验操作,更直观地体会水的浮力。

  活动三: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首先,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胶带鸡蛋)受到水的浮力吗?

  第二,猜想假设:(学生猜想,教师指导)。

  第三,实验验证: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第四,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对水的浮力进行全面总结;水中所有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设计意图: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过了一把瘾。

  活动四:水的浮力的应用

  学生谈一谈水的浮力的应用。教师也说一说:救生衣、游泳圈、曹冲称象、我国最先进核潜艇、我国最美丽浮桥等。

  设计意图:救生衣让学生体会到了浮力对生命的价值,曹冲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了古人的智慧,我国对水的浮力的应用则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当堂达标(5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给于积极性评价,然后自主改错,达成当堂内容的“人人清”。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便于课下的因材施教。

  4、课堂小结(3分钟)

  (1)学生自主谈收获,师生共同归纳。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建构。

  (2)教师寄语

  人生如茶,难免有浮沉。浮在上面时,不要骄傲自满;沉在底下时,更用不着灰心丧气。希望同学们以率真谦虚的态度,坚强乐观的精神,锐意进取,向前迈进。

  设计意图:借本节课“浮沉现象”,教师进行德育,激励学生“胜不骄,败不馁”。

  举报/反馈